文章來源:
http://www.sciscape.org/news...news_id=1807Sciscape新聞內容
[Jul 04, 2005]
地球科學:破冰行動大解密
編輯:JR
Scripps科學家發表南極冰棚崩解的最新觀測,並提出引起崩解的機制。
正當北極以海冰面積的縮小、格陵蘭和阿拉斯加冰河的退卻、與生長季天數增加等等現象來回應全球暖化時,科學家認為冰棚崩解可能是南極冰原反應氣候變遷的主要指標。由於冰棚不僅暴露在大氣中,並與海水直接接觸,因而對氣溫的變化更為敏感。冰棚上的裂縫(rift)是崩解的首部曲,當幾條裂縫將部分冰棚與後方冰原孤立時則產生冰崩。Scripps的研究小組觀察位於南極洲東側的Amery冰棚上的裂縫,並發表兩篇論文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
Fricker et al.分析1996~2004年間的衛星影像來看裂縫的長期變化。研究推測裂縫在造成冰棚真正崩解前,有數十年的時間可以加長、變寬;在過去5年,裂縫是以穩定速率加寬;而且裂縫的”成長”也有季節變化,在南極夏天時比較快。
Bassis et al.則在2002~2003年的南極夏天,首次以GPS與地震儀觀察裂縫前端的破冰行動。研究發現,在46天的觀測期間,裂縫前端每次突發的破冰大約持續4小時,前進速率略少於1cm/s,距離下一次的破冰則間隔10~24天,所以破冰現象類似一波波的突襲,只不過中間的停戰時間比較久。
科學家排除潮汐或週期性的風吹因素造成破冰,初步認為是風吹來的雪、冰屑、或海水結冰累積在裂縫前端造成破裂應力。不過這仍需要更多的觀測與討論。
原始論文:
Fricker, H. A., N. W. Young, R. Coleman, J. N. Bassis, and J.-B. Minster(2005), Multi-year monitoring of rift propagation on the Amery Ice Shelf, East Antarctica, Geophys. Res. Lett., 32, L02502, doi:10.1029/2004GL021036.
Bassis, J. N., R. Coleman, H. A. Fricker and J. B. Minster(2005), Episodic propagation of a rift on the Amery Ice Shelf, East Antarctica, Geophys. Res. Lett., 32, L06502, doi:10.1029/2004GL02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