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兒會發三種光 醫藥發展要靠牠
【記者黃靜宜/報導】
斑馬魚經過基因轉殖技術,單一器官會發光已經不稀奇,經過好幾代的繁殖,一隻斑馬魚身上多種器官可同時發出不同顏色的螢光,這全球第一隻肝臟、腸道及胰臟多轉基因螢光斑馬魚,就誕生在台灣中央研究院。這種斑馬魚可用來作為研發新藥時的篩選動物模式,成本比小白鼠低廉,還可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到活體器官的發育及生長。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洌,領導團隊研究螢光斑馬魚多年,找到可控制特定器官基因表現的DNA序列,再加入螢光基因,讓斑馬魚的肝臟、腸道、胰臟發出螢光。把單一器官螢光斑馬魚交配後,又繁衍出3種器官都發光的多轉基因螢光斑馬魚。但必須在特殊光源照射下才能看到螢光。
研究團隊成員龔紘毅表示,斑馬魚是一種3到5公分的小魚,屬於脊椎動物,人類的基因在斑馬魚身上幾乎都有,因此可作為篩選藥物的動物模式。公、母斑馬魚交配,一次可產幾百顆卵,3個月就可長大,牠的胚胎和稚魚是透明的,可在螢光顯微鏡下,活體觀察胚胎及稚魚器官的發育、生長。
舉例而言,研究人員將肝毒素注入斑馬魚中,讓斑馬魚產生脂肪肝、肝癌等變化,取出切片觀察其細胞特性,證實跟人類的病變細胞特性相似。接下來就可以投給藥物,篩選出對治療脂肪肝、肝癌有潛力的藥物,再進一步以小白鼠等大型動物做試驗。由於斑馬魚養殖成本較低,可作為白老鼠前的動物測試工具。
龔紘毅表示,這種器官會發光的斑馬魚,用來從事醫學研究,全球僅少數實驗室有養殖,且不外流,這和肌肉會發光的斑馬魚可供觀賞是不一樣的,後者沒有生育力,以免破壞自然生態。
【2005/08/26 民生報】 @
http://u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