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的人類終將滅亡?
我們雖然擁有一串「野蠻史」,悲觀主義者也預測人類終將滅亡,不過從經驗看來,我們還有一線存續的希望……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懷疑論者》雜誌(www.skeptic.com)的創辦人,著有《我們如何相信》與《邊緣科學》等書。
翻譯/姚若潔
美國演化生物學家戴蒙曾經把人類歸屬於「第三種黑猩猩」。在遺傳學上,兩者非常像,而且人類不同群體之間的高度敵對,也與黑猩猩差不了多遠;我在上一期的〈不高貴的野蠻人〉一文已談過。雖然悲觀主義者預測人類終將滅亡,但擁有野蠻史的我們其實還有一線希望:最近的證據指出,我們可能也像巴諾布猿(第二種黑猩猩)一樣,正朝更和平的方向演化。
以人為選育的方式馴化野生動物,除了會大幅降低牠們的侵略性之外,還可以見到其他一系列的改變,包括頭顱、顎部及牙齒都變小了。這在遺傳學上稱為「多效性」(pleiotropy),也就是針對某一個特徵做挑選,可能產生其他非預期中的改變。
人為選育馴化物種的最著名例子,是位於西伯利亞細胞及遺傳學研究所的俄羅斯遺傳學家貝里也夫的研究。這個實驗始於1959年,至今仍持續進行,目前由卓特主持。他們培育對人友善的紅狐,立下一系列漸進的目標:一開始先挑出容許人類靠近的個體、用手餵食、讓人撫摸,到主動靠近人類。僅僅35個世代,研究者就培育出會搖尾巴、舔人手的溫和紅狐。與野生的祖先比起來,這些紅狐的顱骨、顎部及牙齒也比較小。
俄羅斯科學家相信,為了挑出溫和的特性,他們無意間也選出了「幼形遺留」的性質,即到了成熟期仍保有幼年期的特徵。例如捲曲的尾巴,在野外僅幼狐有此特徵;還有對於未知刺激的驚恐反應較慢,侵略性也較低。這個挑選過程也使得與壓力有關的激素顯著降低,如決定「戰或逃」反應的皮質類固醇;而血清張力素的濃度則上升,此激素被認為在抑制侵略性上扮演主要角色。此外,俄羅斯科學家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牠們的繁殖季節延長了。
如同紅狐,人類變得更「馴化」的同時,也變得更和善。如果比較不同群體間的侵略性,人類與黑猩猩類似,但若看同一個社會群體內的攻擊性,我們就比較像和平、性活動頻繁的巴諾布猿。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家藍翰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理論:由於選汰壓力偏好群體內的和平與繁殖,人類與巴諾布猿已經走向有別於黑猩猩的另一條行為演化路線。
藍翰認為,過去兩萬年間,當人類變得更「居家」、族群變得更大,選汰壓力的作用便使得群體內的攻擊性降低。效應包括:我們的顎部與牙齒比祖先小、一年到頭都是繁殖期,以及豐富得驚人的性生活。巴諾布猿曾被稱為「侏儒黑猩猩」,正因為這是牠們幼形遺留的特徵。(美國艾茉利大學的心理學家迪瓦爾記錄了巴諾布猿如何利用性接觸做為排解紛爭與建立社會關係的重要形式。)藍翰也證實,人類大腦額葉邊緣皮質的第13區(被認為與侵略性有關),其大小與巴諾布猿的相對應區域較為類似,而與黑猩猩差異較大。
合理的演化假說告訴我們:有限資源所造成的選汰力量,會促進人類群體內的合作與群體間的競爭,因此導致群體之內的友好與群體之間的敵對。這個狀況對人類而言是個好兆頭:在考慮誰是同一族群的成員時,只要能夠將圈子持續擴大便可。眼前的種種紛爭雖令人喪氣,但長期而言有一個趨勢,是把更多的人(如女性和少數族群)納進同享人權的圈子裡。【本文轉載自2003年10月號】
來自
http://sa.ylib.com/circus/circu...cNo=308&CL=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