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名:青(魚將)魚
學名:Oryzias latipes
英名:Japanese Killifish
原生棲地:北海道除外的日本列島,朝鮮半島,臺灣,中國
台灣本土原生種的大肚魚只有一種,就是青(魚將)魚Oryzia latipes ,青(魚將)魚原本普遍分佈於中北部的溝渠、池沼和水田的水表層等靜水區,身體為單色(銀白色、銀綠色)並無花紋。公魚沒劍尾,臀鰭是三角形,全身佈有小黑斑,雄性的腹鰭在生殖季時會變紅,但均無明顯而漂亮的體色或斑紋。體形小,長度約1-3公分左右,生殖方式是卵生,與大肚魚卵胎生不同,卵受精後即分散黏掛在水表附近的水草細枝之上。卵須要經過數天才孵化。
原本分佈於本省各地極普偏的卵生青(魚將)魚,牠們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會吃蚊子或其他昆蟲的幼蟲,所以也是蚊蟲的防治魚種。由於棲地需求和大肚魚重疊,且其生存競爭力較脆弱,因而青(魚將)魚已在日本人引進大肚魚防治瘧疾時,迅速的於全省各地消聲匿跡,目前於野外已不復見其蹤跡。根據曾晴賢教授的研究指出,青(魚將)魚是一種比較溫和的小魚,孵化後細黑的幼魚只能隱藏在水表藻類之中,這段時間最易受到其他魚類的攻擊。前一段時間如果碰上吳郭魚等雜食性魚類,受精卵或附著的水草均將被掠食。
魚苗時期又最怕被大肚魚等,以為也是一般大型浮游動物而追捕食之。在目前野外僅有青(魚將)魚的池塘中觀察發現,如果有吳郭魚的野塘,則水草會較少,而青(魚將)魚幾乎不見蹤影。
如果水草繁盛的池塘裡,同時有大肚魚和青(魚將)魚,則大肚魚幾乎佔了大部份較空曠的水域,而青(魚將)魚只有成群的在水草區活動,魚苗也較少。除了這些外來種的直接掠食競爭之外,相信原有的棲地愈來愈少也有關係。中文名 學名 科名 附註青(魚將)魚 Oryzias latipes 怪頜(魚將)科 本土原生
大肚魚 Gambusia affinis 胎(魚回)科或花(魚將)科 1911引進帆鰭胎生(魚將) Poecilia velifera 胎(魚回)科或花(魚將)科 1970後引進
孔雀魚 Poecilia reticulate 胎(魚回)科或花(魚將)科 1970後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