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248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酷酷掃∩ 手機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2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語錄] 了凡四訓----謙德之效
第四篇 謙德之效



第三篇所說的,都是積善的方法,能夠積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人來往,做人的方法必須加以講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了。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眾廣泛的支持與信任,而懂得謙虛,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學問要求進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樣樣都要求進步。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為謙德。這一篇專講謙虛的好處,謙虛的效驗;大家要仔細的研究,不可以囫圇吞棗,那就必定能夠得到大的利益。



【書經說:滿招損呀!謙受益,自滿的就要招損害;謙虛的就會受到益呀!受到益。】



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這樣看來,天、地、鬼、神、人、都看重謙虛的一邊。易經上六十四卦,所講的都是天地陰陽變化的道理,教人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惡從善,吉卦是勉勵人要日新又新,唯有這個謙卦,每一爻都吉祥。書經上也講:自滿,就會遭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



我好幾次和許多人去參加考試,每次都看到貧寒的讀書人,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臉上一定有一片謙和,而且安詳的光采發出來,彷彿可以用手捧住的樣子。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會試,我的同鄉嘉善人一起去參加會試的,大約有十個人,只有丁敬宇,這個人最年輕,而且非常謙虛,我告訴同去會試的費錦坡講: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費錦坡問我說:怎樣能看出來呢?



我說:只有謙虛的人,可以承受福報。老兄你看我們十人當中,有誠實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搶在人前,像敬宇的嗎?有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順受,小心謙遜,像敬宇的嗎?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聽到人家毀謗他而不去爭辯,像敬宇的嗎?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豈有不發達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在京城裡,和馮開之住在一起,看見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一點也不驕傲,大大的改變了他小時候的那種習氣。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季霽巖,時常當面指責他的錯處,但卻只看到他,平心靜氣地接受朋友的責備,從來不反駁一句話。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只要這個心能夠謙虛,上天一定會幫助他,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夠登第了!後來馮開之果然真的考中了。



趙裕峰,名光遠,是山東省冠縣人;不滿二十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後來又考會試,卻多次不中。他的父親做嘉善縣的主任秘書,裕峰隨同他父親上任。裕峰非常羨慕嘉善縣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那曉得這位錢先生,竟然拿起筆來,把他的文章都塗掉了。裕峰不但不發火,並且心服口服,趕緊把自己文章的缺失改了。如此虛心用功的年輕人,實在是少有,到了明年,裕峰就考中了。



壬辰年我入京城去覲見皇帝,見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讀書人,看到他的氣質,虛懷若谷,毫無一點驕傲的神氣,而且他那謙虛的光采,就像會逼近人的樣子。我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先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使浮滑的人自然會變得誠實,放肆的人也就自動收斂了,建所他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是已發了智慧了,上天一定要發他的福了。等到放榜的時候,建所果然考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畏巖,他的學問積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在許多讀書人當中,很有名聲。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借住在一處去寺院裡,等到放榜,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眼睛不清楚,看不出他的文章好。那時候有一個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巖馬上就把怒火發在道士的身上。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巖更加的發怒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寫得不好呢?道士說:我常聽人說,做文章最要緊的,是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氣也太暴了,你的文章怎麼會好呢?



張畏巖聽了道士的話,倒不覺的屈服了,因此,就轉過來向道士請教。道士說: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裡不該中,文章雖好,也沒益處,仍不會考中,一定要你自己改變改變。



張畏巖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去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還是在我;只要你肯盡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



張畏巖說:我是一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



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從這個心做出來的。只要常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花錢,你為什麼不自我反省,自己工夫太淺,不能謙虛,反而罵考官不公平呢?



張畏巖聽了道士的話,從此以後就壓低一向驕傲的志向,自己很留意把持住自己,勿走錯了路,天天加功夫去修善,天天加功夫去積德。到了丁酉年,有一天,他做夢到一處很高的房屋裡去,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的缺行。他看不懂,就問旁邊的人說:這是什麼?那個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而張畏巖問:為什麼名冊內有這麼多的缺行?那個人又回答說: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三年考查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這冊裡才會有名字。像名冊前面的缺額,都是從前本該考中,但是因為他們最近犯了有罪過的事情,才把名字去掉的。



後來那個人又指了一行說:你三年來,很留心的把持住自己,沒犯罪過,或者是應該補上這個空缺了,希望你珍重自愛,勿犯過失!果然張畏巖就在這次的會考,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造命的權在天,立命的權在我,只要肯努力,多做善事積陰德呀!積陰德,什麼福報求不得呀?求不得?】



從上面所講的看來,舉頭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監察著人的行為。因此,利人,吉祥的事情,都應該趕快的去做;凶險,損人的事,應該避免,不要去做,這是可以由我自己決定的,只要我存好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為,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還要虛心,自己肯遷就不驕傲,使得天地鬼神,時時哀憐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滿懷傲氣的人,一定不是遠大的器量,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地享受福報。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肚量,弄得很狹窄,而自己拒絕可以得到的福,況且謙虛的人,他還有地方可以受到教導,若人不謙虛,誰肯去教他?



並且謙虛的人,肯學別人的好處,別人有善的行動,就去學他,那麼得到的善行,就沒有窮盡了。尤其是進德修業的人,一定所不可缺少的啊!



【舉頭三尺高呀!決定有神明,不但要存好心,而且要虛心,不可以做壞事,還要肯遷就,天地鬼神呀,千萬莫得罪啊!莫得罪!】



古人有幾句老話說: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貴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貴。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就像樹有根一樣;樹有根,就會生出枒枝花葉來。



人要立定了這種偉大的志向,必須在每一個念頭上,都要謙虛,即使碰到像灰塵一樣極小的事情,也要使別人方便,能夠做到這樣,自然會感動天地了。



而造福全在我自己,自己真心要造,就能夠造成。像現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當初那有什麼真心,不過是一時的興緻罷了;興緻來了,就去求,興緻退了,就停止,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喜好音樂,若是到了極點,那麼齊國的國運大概可以興旺了。但是大王喜好音樂,只是個人在追求快樂罷了,若是能把個人追求快樂的心,推廣到與民同樂,使百姓都快樂,那麼齊國還有不興旺的麼?



我看求科名,也是這樣,要把求科名的心,落實推廣到積德行善上;並且要盡心盡力地去做,那麼命運與福報,就都能夠由我自己決定了!



各位聽眾朋友,在聽完了【了凡四訓有聲書】之後,您的內心一定是感觸很多,覺得獲益匪淺,這的的確確是一部扣人心弦,淨化人心的有聲書;而了凡四訓這本書的原文,文字非常的優美典雅,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並不難了解,但是其中所深藏宇宙人生的道理,卻是非常的深奧,必須用心體會,才能有得於心。



所以盼望各位聽眾朋友,在聽過錄音帶以後,最好能夠熟讀了凡四訓的原文三百遍;必定能夠信心益增,效法了凡先生立命精神的決心,會更加的堅定;進而身體力行,斷惡修善。由是而個人的學業,事業,家庭均能圓滿,成聖成賢,也是指日可待的。



為了利益大眾,廣為流傳,在此我們聲明,了凡四訓有聲書並沒有所謂「智慧財產權」的問題,非常歡迎善心人士大力提倡翻錄,提供各級學校教學參考,來協助我們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建設;並且能淨化社會人心,提昇道德觀念;大家都學了凡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善積德,服務人群,如果說人人能夠如此,國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隱心而後動
謗議庸何傷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3-28 14:0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731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