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励志] 懂80%=常识 剩下ㄉ20%=知识
菜鸟与老鸟
菜鸟学到八○%常识后忙着飞走 老鸟不深思,轻易就被后进取代
杜书伍感慨的说:「他们广而不精,就像走进吃到饱餐厅,东西很多每样都吞。问他吃了没 有,都说吃到了。但问他味道好不好,却说不出个什么来,变成缺乏体悟,缺乏深度的现象 。」去年,因为掌握到番茄汁趋势的爱之味总裁陈哲芳也观察到,一位成熟的企画人员如果 没有五、六年的磨练,成不了最起码的气候。
另外一方面,一些老鸟的问题则在于不深思究竟自己学的是什么,最后,成为裁员风波下的 被淘汰的高危险群。杜书伍观察:「有多数人永远无法掌握专业的精髓,即使经过很长时间 ,能力依旧停在初学者的层级。此时只要来一位新人,稍加训练,就可以轻易地将前面的人 取代掉。」
就好像人生有许多个知识水桶,到处乱飞的菜鸟每个水桶装水一半,不深思的老鸟则总是一 个水桶都装不满,他们共有的最大问题就是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
ING安泰执行长潘燊昌在他的《听老板的,就错了》书中提到:「年轻人不该担心绩效, 而要担心我今天做的事是不是跟昨天一样。若工作十年只有一天经验,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而倚老卖老者最可怜,因为他们只有年龄『高人一等』。」
等待的三十岁世代
在三十岁就停止思考、拒绝改变 从那时起就算已步入老年
大前研一在《工作鸡汤》的两集里,都不约而同谈起纵横二十一世纪职场的成功秘诀。
他把日本职员三十五到五十岁称为「魔力的十五年」。以一般日本企业而言,多数员工进入 公司十年后大致已近三十五岁,此时多半已完全了解公司整体业务。 他指出,之后若没有任何知识上的成长,那么在公司将赋予重任的五十岁之前,大概只是从 事例行工作。越是大型的企业,三十多岁的职员越容易成为一种所谓「等待的三十岁世代」 。从三十一到四十一岁的阶段,多数人都在从事没有变化与挑战的例行工作,个人能力与知 识相对不会有进步,这无异浪费了一生原本最具创造力与颠覆力的黄金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数位科技时代,若不能思变图强,就是输家。」他提到,日本人的平均寿 命已延长为八十岁,但若在三十或四十岁就停止思考、拒绝改变,从那时起就算已步入老年 。许多人拒绝改变的理由,竟是:「我已经大学毕业,受过高等教育。」
大前研一不仅批评这种心态,同时也提出了因应之道。
他认为,从学生时代一直接受单方面的僵化教育所产生的「资讯吸收型」头脑,今后一定得 想办法转变为「资讯发射型」头脑。
这个头脑必须对周遭不断提出质疑,而质疑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对各种事务保持兴趣、强 烈的好奇心与追根究柢的毅力与态度。
不过,在最初几年的训练过程,必须暂时抛弃所学的方法,一开始要尽量减少所接收的资讯 ,并锁定单一的目标进行研究。若能持之以恒,相信五年后,就能成功转变思考模式,建立 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经验快速贬值
今天的知识将成为明天的常识 知识怠惰者绝对无法生存
「我在麦肯锡的时候,经常提醒年轻人『知识怠惰者绝对无法生存』。」大前研一在书上强 调今后将是「知识爆炸、经验快速贬值」的时代。
因为今天的知识将成为明天的常识,两者之间的分界线正在加速崩解、移动。汇丰直接投资 亚洲有限公司董事陈伯昌认为,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就像编织一张网,网织得越密,对世界 的原貌、真理,掌握就越多。
年轻人常犯的毛病,就是织的网洞很大、粗糙,才织一下,他们就认为可以了,拿着这张网 去捕鱼。结果,网洞太大,根本捕不到什么鱼。所以一个人的知识网,应该是又细又广。
建构知识像织网
陈伯昌:知识网不仅要又细又广,更要全面,才能胜任新的挑战 不过,他也说,看看一些高阶经理人,他们也许网织得又细又广,但为什么还是被淘汰?好 比一个制造经理,他原本只管机器生产,等到升到副总,就开始必须了解原物料价格、供应 商、必须管理人员、成本要低、产品品质要高、……。这个时候,他的知识网必须全面,不 能片面的一张网就够了。
陈伯昌看过一位财务副总,在公司里一路擢升上来,但是在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化时遇到瓶颈 ,对于国际资本市场、大陆市场、与国外的会计师沟通、国外律师请教意见,甚至是国际的 商业习惯,都无法胜任,最后集团老板无法再重用他,从外面找来专家取代他的地位。这位 财务副总大叹「只见新人笑」,愤然离职。
这些因为知识网不够全面而遭淘汰的高阶经理人,每天都在发生,这些事情也非一朝一夕, 而是有轨迹可循。学无止境,年轻的时候可能会有网织得不细的问题,等到年纪大了,若自 己只有片面的网,也将胜任不了新的挑战。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决胜二十%代表着时时保持唯恐落后的危机意识。如此,才能成为特 定领域的顶尖人物。
[ 此文章被t0306894在2005-10-31 19:26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