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天葬臺院子約有4000多平方米,四周有約一人高的土墻,在南墻和西墻上修有木架,約四五格,每格內都整齊地排列著一個個人頭骨,形成兩面長長的骷髏墻,一個個威嚴的骷髏頭骨,讓人感到神聖的威懾和由衷地驚嘆。這時我才知道,骷髏墻是天葬的產物。
在西藏,人死後屍體全部餵禿鷹,不留一點,唯獨藏北的比如縣達摩寺內的多多卡天葬臺,保留了眾多死者的頭骨,此舉堪稱世界一絕。子文在他的《蒼茫西藏》中寫道:原先達木(實為一地。由於是音譯,各作者所用漢字也不同--編者)天葬臺三面是骷髏墻,有一人多高,後來在一個大雨如注的日子,濁水從山上滾滾而下,天葬臺的墻倒了。現在的兩面骷髏墻,是用剩下的骷髏在近幾十年內慢慢壘砌而成的。現在剩下的這兩堵墻只有原來的一半高。
天葬臺院子的西、南兩處各有一道門,西門是活人進出用,南門是抬屍體的入口,北面是平房,專供為死者誦經祈禱的眾僧使用,屋內還供奉各種佛像和經文。走廊的東西兩側各塑有一個佛塔。
在多多卡天葬臺院子內還有一個秘密--院子下麵全是空的,很像我國北方地區冬天貯菜的窖。這裏四邊及底部全部是用石塊砌壘而成,裏面塑著佛像,存放著經書、宗教用品和供品。有趣的是這裏冬季的氣溫極低,有時竟達到零下37度以下。然而,屍體在別處不管冰得多結實,只要在多多卡的天葬池裏放上一夜,第二天準會百分之百的解凍,並可進行正常天葬,其中原因誰也說不清楚。由於這個謎的存在,使得多多卡天葬臺名聲遠揚。附近許多縣裏死了人,都把死者馱到這兒天葬。
一江隔開三個壘人頭骨墻的天葬臺從多多卡天葬師口中得知,在整個西藏,過去曾保留死者頭骨的有三座寺廟,除達摩寺的多多卡天葬臺外,還有其對面的日丹寺天葬臺和附近的缺代寺天葬臺。由於這三個天葬臺均在比如縣境內,也使比如名聲大震。可惜的是,天災人禍使三處天葬臺內骷髏頭大多被毀。直至80年代初期,即便政府落實了宗教政策,但缺代寺的天葬臺卻再也沒有繼續保留死者頭骨。日丹寺原保留的部分死者頭骨,"文革"期間有一部分曾被當地人偷偷埋入地下,所以至今在那裏仍保存著部分骷髏墻,但規模遠不如多多卡天葬臺骷髏墻的宏大。因日丹寺與達摩寺僅怒江一江之隔,日丹寺位北岸,達摩寺于南岸,加之兩寺天葬臺均由一名德高望重的天葬師管理,平時乘牛皮船就可往返於兩岸了。
那麼為何這裏的天葬臺要保留死者的頭骨呢?目前的說法很多,但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早在80多年前,在青海的某個部落裏有個小男孩,他在8歲那年目睹了3個百姓被殺,嚇得他一口氣跑到比如縣的五世達布活佛跟前。達布活佛任他為達摩寺天葬院的天葬師。於是,他把所有死者的屍首取下丟在天葬院的東南墻角裏,直到成了骷髏時,再把它們一個個拾起碼好。他從天葬院的東北角開始順序擺放,到他50多歲歸天時,基本上擺放到了西南角上了。據說他之所以要這樣做,是怕那個殺人狂死後混入天葬隊伍中。又一種說法,保留死者頭骨是在達賴十三世期間,由比如縣香曲鄉缺代寺的打普活佛丹巴烏珠(又名白瑪白紮)定下的寺規,具體動機至今尚不清楚。子文在書裏寫道:"天葬師阿旺丹增說:'把骷髏頭留下來,砌成墻,無非是告誡活著的人,要多行善,少有俗念,無論什麼人,死了不過如此。'"……俱往矣,如今達摩寺多多卡天葬臺被美術家們命名為"骷髏金字塔",考古學家意識到這對人類學研究將有重大的意義;文學家則被它高深莫測的哲學和傳奇色彩所感染和震驚。
我只到多多卡看了一下,對藏傳佛教深邃的哲理不敢妄加評說,但有一點對我很有啟發:雖說天葬在當今世人眼裏是一種奇特的葬俗,但是藏族人通過天葬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緊密起來,就像當地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與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一樣,天葬也是藏族人與自然處於相協調發展的一種特有的生存方式。
摘自《中國西藏》雜誌 、作者:張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