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
登入
註冊
忘記密碼
搜尋
贊助
贊助本站
數位公仔
紀念T恤
紀念馬克杯
廣告
刊登廣告
廣告價格
線上申請刊登
用雅幣刊登
免費刊登
目前客戶
簡訊
簡訊說明
購買金幣
發送簡訊
預約簡訊
發送記錄
好友通訊
罐頭簡訊
論命
數位論命舘
免費排盤工具
葫蘆墩 優生造命
葫蘆墩 八字命書
影音論命(葫蘆墩)
影音占卜(葫蘆墩)
購買金幣
星座分析
孔明神數
周公解夢
星僑線上論命
娛樂
影 像 行 腳
數 位 造 型
數 位 畫 廊
心 情 日 記
公 益 彩 券
送生日蛋糕
俄羅斯方塊
四 川 省
猜 數 字
比 大 小
泡 泡 龍
許 願 池
萬 年 曆
經 期 計 算
體 重 測 量
音 樂 點 播
衛 星 地 圖
時間戳字幕
男女聊天室
求助
論壇守則
會員等級
會員權限
語法教學
常見問題
最新活動
打工賺雅幣
首頁
新版首頁(全頁)
傳統首頁(全頁)
新版首頁(選單)
傳統首頁(選單)
MyChat 數位男女
命理風水
15
星僑五術軟體
4
葫蘆墩命理網
5
命理問答
9
四柱八字
1
紫微斗數
1
姓名學
手面相
易經占卜
1
風水研討
1
擇日&三式
1
西洋占星
無視論塔羅牌
10
修行&武術
1
中醫研討
五術哈啦
1
電腦資訊
13
硬體討論
5
超頻 & 開箱
3
數位生活
2
PDA 討論
手機討論區
軟體推薦
2
軟體討論
6
Apple 討論
1
Unix-like
網路&防毒
2
程式設計
網站架設
4
電腦教學資源
生活休閒
14
休閒哈啦
7
感情世界
2
上班一族
5
國考&法律
7
生活醫學
4
運動體育
1
單車討論
1
釣魚討論
6
旅遊討論
4
天文觀星
3
攝影分享
8
圖片分享
4
數位影視
2
笑話集錦
3
興趣嗜好
13
文學散文
7
繪圖藝術
1
布袋戲
3
動漫畫討論
3
美食天地
6
理財專區
心理測驗
1
汽、機車
3
寵物園地
模型&手工藝
4
花卉園藝
魔術方塊
獨輪車專區
電玩遊戲
13
遊戲歡樂包
4
CS討論
8
Steam
3
MineCraft
2
東方Project
英雄聯盟LOL
1
單機遊戲
2
WebGame
3
線上遊戲1
6
線上遊戲2
5
電視遊樂器
1
掌上型遊戲
2
模擬器遊戲
1
工商服務
6
虛擬城市
7
好康分享
新品販售
二手拍賣
1
租屋&找屋
工商建議區
1
站務專區
10
最新活動
活動成果
數位造型
心情日記
個人圖庫
新人報到練習
論壇問題建議
1
榮會及電子報討論
-最近版區-
-最近瀏覽-
»
生活休閒
休閒哈啦
感情世界
上班一族
國考&法律
生活醫學
運動體育
單車討論
釣魚討論
旅遊討論
天文觀星
攝影分享
圖片分享
數位影視
笑話集錦
»
旅遊討論
國內旅遊
國外旅遊
露營分享
水肺潛水
»
國外旅遊
»
登山小常識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721
個閱讀者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simwong
級別:
小人物
x0
x1
分享:
▼
x
0
[轉貼] 登山小常識
山難求救處理
若不幸發生山難,應冷靜鎮定,慎謀對策,隊員之間注意不要分散,並應互相激勵,提振士氣。若遇風雪,除了盡量避開風雪之外,更應注意保暖及保留體力。對於糧食的應用,應採行集中管理的方式,有計劃地統一處理應用。此外,應想辦法尋 求救援,以兩人為一組的方式下山求援,或者在原地等待救援,在原地待援時,除 應注意避免傷病患的情況惡化外,且應在四週做明顯的標誌及發出求救信號,並緩 慢而有計畫地向山下移動,隨時注意維持以上兩點作法。
山難求援機構
*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
台中市市府路39號6樓5室 (04)202277
*北區山難搜救總部
新店市中華路42巷23號2樓 (02)9136183
*中區山難搜救委員會
彰化市公園路一段144號 (04)7253493,7255309
*南區山難搜救委員會
高雄市河北一路67號 (07)2232833,(06)2357257
*台灣省山難搜救協會
花蓮縣吉安鄉永興村復興64-13號(038)524234
*台北攀山會山難支援服務
台北市泉州街135-2號1樓,地下室
*中華民國山區防範救災協會
協會專線 (02)3627497,3626750
總隊專線 (03)3886537,3885310
北部地區聯合勤務指揮中心 (03)4593398
中部地區聯合勤務指揮中心 (049)998295
南部地區勤務指揮中心 (06)2650604
東部地區勤務指揮中心 (039)511887
*無線國際救援頻道 14500
落石
陡坡、斷崖、陷落的地段、碎石坡、溪谷或剛發生坍方的地點,是較易發生落石的地方,特別是下雨的日子。行經這些路段,應提高警覺,最好能繞道而行,若必須行走以上路段,應戴頭盔,並有人指揮,隨時注意落石的發生,並且應保持5~10公尺的適當距離,以防有落石發生時閃避不及。若遇 到落石時,應利用地形物躲到崖壁下,大樹後,或以手臂、背包遮擋,以保護頭部,若聽或見落石距離尚遠,應注意落石滾動的方向,再依其相反方向閃避。若有伙伴遭落石擊中,應等落石完全停止後,將傷者移到安全的地方 ,再施行急救。急救處理的優先順序為創傷流血-內出血-休克-骨折(注 意脊椎受傷者需安全固定後才可移動)。
野外急救守則
首先,應確定救援者及傷患均無進一步的危險,並儘可能在不移動傷患的情形下施以急救。鎮定自己,迅速檢查傷患,評估並決定急救的優先順序。
*如有大量出血,應立刻止血。
*若呼吸停止時,應快吹四口氣,施行人工呼吸。
*若發生心跳停止的情形,應立即展開心肺復甦術。
*處理休克,墊高下肢與保暖。
*處理其他傷害(如創傷、骨折、中毒、燒燙傷等)。
其次,儘快將患者移到避風處,如帳篷、山莊或天然的避風處,以防止傷害加重。在安置病患時,應採取正確的姿勢:
*頭及胸部受傷、呼吸困難、心臟病患者,應採半坐臥的姿勢。
*腹部受傷,若為橫傷,可採仰臥曲膝的姿勢,若為直傷,則應採取仰臥平躺的姿勢。
*對於意識不清,但呼吸正常者,可採取復甦姿勢。
*休克患者,應令其平躺,並墊高下肢20~30公分。
對於意識不清、疑有內傷、頭部嚴重受損、腹部貫穿等可能需要全身麻醉的傷者,不可給予食物或飲料,並須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安全的方法送醫處理。由於山區送醫較困難,因此在途中應嚴密觀察傷者的變化,隨時安慰、鼓勵傷 者,以減輕其恐懼及焦慮。 若下山的路途較遠或不方便移動傷者,可派兩人先行下山求援,或以無線對講機向外求救。求援時應詳細說明求援的地點(最好有明顯的目標),傷患的狀 況,及已做的急救處理,使救援工作能發揮積極的效果。
登山安全守則
*跟隨沒有責任感及缺乏經驗的領隊。
*參加新手超過1/3以上的登山隊伍遠征。
*找沒有責任感,並對山區活動、計劃瞭解不夠的人擔任留守。
*計劃須慎密完整,並讓每位隊員都徹底瞭解。
*訓練體能及技能,並閱讀專業書籍、雜誌,隨時吸收野外新知。
*山時應有完整的裝備及充足的糧食。
*發前應先作健康檢查,尤其是平日很少運動的中老年人,更需認真檢查。
*上山到下山,均需隨時向留守人員、途中警察機關或家人報告行蹤。
*或進入山區後,應隨時注意氣象資料及變化。
*一座山峰,都不可掉以輕心。
*山隊伍不可拉太長,應經常保持可前後呼應的狀況。
*路時應折回原路,或尋找避難處靜待救援,以減少體力的消耗。
*無路的溪谷中溯溪攀登,亦不可在深山無明顯路徑時沿溪下降。因為高山溪流的地形由緩漸陡,對於登山技能不足,地勢情況不清楚的登山 者,容易失足跌落,因此登山時最好能沿途標示記號,或依循前人所留下 的旗幟辨別方向。
*狂飲,否則汗量會增加,更容易造成身體疲勞,此外,行進中 應隨時調整步伐及呼吸,不可忽快忽慢。
*中應隨時將水壼裝滿水。
*山期間,可多作休息,但休息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著涼。
*以免體溫散失。
*面臨危機、疲勞等壓力時,維持體溫是首要之務,並應隨時注意自己及隊友的心理變化,設法維持情緒的平衡。
*山林中活動時,切勿亂丟煙蒂,離去時亦應將營火徹底熄滅。
*有助於自己和他人將來登山時的安全,因此必須認真且確實地實行。
中暑
造成中暑的原因是由於山區濕熱而無風,劇烈的登山運動,致使人體無法藉 著排汗來散熱,因而產生的生理反應。中暑的症狀有:全身發熱(體溫可能上升至40℃以上)、頭痛、暈眩、虛弱、嘔心、抽筋、皮膚乾燥泛紅、不流 汗、脈搏強而有力、呼吸有雜音等,若發生中暑情形,可能很快就失去意識。對中暑患者的急救方式為將患者移到陰涼的地方,除去衣物,用濕冷的衣 物加包裹,並保持潮濕,搧風,並以濕毛巾擦拭患者,直到其體溫下降至 38℃。若患者意識清醒,可讓他以半坐的姿勢休息,頭部及肩膀加以支撐。若已失去意識,則以復原臥姿躺下,等到體溫下降,則改用乾衣物覆蓋,並令其充分休息。若體溫再度升高,則重複以上步驟直到降溫為止。
山難求救處理
若不幸發生山難,應冷靜鎮定,慎謀對策,隊員之間注意不要分散,並應互相激勵,提振士氣。若遇風雪,除了盡量避開風雪之外,更應注意保暖及保留體力。對於 糧食的應用,應採行集中管理的方式,有計劃地統一處理應用。此外,應想辦法尋求救援,以兩人為一組的方式下山求援,或者在原地等待救援,在原地待援時,除 應注意避免傷病患的情況惡化外,且應在四週做明顯的標誌及發出求救信號,並緩慢而有計畫地向山下移動,隨時注意維持以上兩點作法。
復甦姿勢
所謂復甦姿勢是使患者側臥,雙腳向內蜷曲,雙手擺到身後,這樣的姿勢,目的是為了使胸部擴張,幫助患者呼吸。
迷路
登山活動時,為顧及隊員們的體力不同,應安排體力中等的隊員走前面, 體力較弱者走中間,以防隊員因體力不支而脫隊。所有的行動,都應以全 隊或小組行動為宜。行動中應隨時留心觀察周圍的風景及地形、地物以及 前面的人所留下的腳印,同時應注意嚮導員留下的記號或足以指引正確路 徑的任何標誌。遇叉路時尤應仔細辨認觀察,可用哨音聯絡,或等候隊伍 確定正確路徑。學會看地圖、指北針及高度計是預防迷路的要件之一,在 出發前應先把地圖看熟,最好把應走稜線上的起伏量、距離、山頭、鞍部 ,都先從地形圖上計算出數字,標上記號,寫在筆記本上,進入山區以後,不論在何種氣候下,都要知道自己的位置,養成每次登山都使用地圖、指北針及隨時定位的習慣。若氣候惡劣,如濃霧時,最好先暫停活動,在 濃霧中要保持正確的位置,除了計算走過的山頭外,主要的支稜、溪谷、 斷崖和特殊地形、地物等,都有助於位置的判斷。此外,可依步行的時間 與速度,估算在一定的時間內所走的距離。對於沒有到過的山區或濃密的芒草林、箭竹林,都應沿途留下記號,以便走錯路時可原路折回。並且對一些容易誤認的獸徑、獵徑、林道、保線路、取水徑等,都應加以辨認。迷路時,常會因體力消耗及饑渴而引發休克,須謹慎注意,加以急救。
登山與氣象
氣候的變化是影響登山安危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出發前須蒐集並瞭解活動山區之氣象預報及變化趨勢,做好萬全的準備。登山的行程、裝備的準備及人員的能力,都必須以最惡劣的氣候作考量,並規劃出應變的方案。登山時 除利用收音機收聽氣象報告,沿途並應觀察風、雲、濕氣、溫度、動植物等 的變化,隨時掌握山區的氣象變化。登山雨具及頭燈是不論天氣的陰晴、登山天數的多寡、登山行程的遠近,均需準備的裝備,因為除了地形雨之外, 晨露、濃霧等情況,都可能需要用到雨具。此外,衣物、睡袋、資料、地圖 等物品,在出發前應作好防潮措施,且在山區一定要保持一套乾燥的衣物,以防下山前沒有衣物可換。當天候惡劣,嚴重影響行程及安全時,應立即停止活動,作適當的避難措施。若在山區遇到颱風,進退不得時,可躲進山屋或在避強風之地形紮營,等待颱風過後再下山。此外,山區豪雨,極易引起山洪暴發,因此應儘量避開經過溪谷的路線,若遇到山洪暴發,不可勉強涉溪,可採高繞的方式或等山洪過去後再通過較為安全。再者,不要輕忽山區的氣溫及風力變化,休息時需注意保暖及防風,帽子、風衣、夾克及雨衣等 要保持適度的使用彈性。
台灣山區的氣候特徵
*高山溫度隨高度之增加而降低,其垂直減溫率為每1000公尺降低6℃。
*氧氣含量之多寡與高度成反比。3000公尺以上之高山,其空氣含量只有平地的70%。
*山區之風力較平地大,且其強度與山之高度成正比。
*每年的5、6月是梅雨期,山區時常陰雨綿綿。
*夏秋兩季多颱風,天候狀況最惡劣,風雨的威力驚人,但來得急也去得快。
*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為高山雪季。
*冬末春初及夏季常有午後雷陣雨,雨勢猛烈,並有閃電。
毒蛇咬傷
登山時,休息或經過蛇類喜歡棲息的草堆、石縫、枯木、竹林、陰濕處、溪畔等地時,應特別注意,若猛然接近其身長二分之一的範圍內,甚至接觸它時,很容易被咬傷。出血性毒蛇咬傷的症狀為傷口灼痛、局部腫脹並擴散、 紫斑、淤斑、起水泡、漿液血由傷口滲出、皮膚或皮下組織壞死、發燒、噁心、嘔吐、七孔流血、血痰、血尿、低血壓、瞳孔縮小、抽搐、痙攣,6-48 小時之內死亡。神經性毒蛇咬傷的症狀為傷口疼痛、局部腫脹、嗜睡、運動 神經失調、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局部無力、顎咽麻痺、口吃、垂涎、噁心 、嘔吐、昏迷、呼吸困難、呼吸衰竭,8-72小時之內死亡。被毒蛇咬傷10-20 分鐘後症狀才會漸漸出現,若20分鐘內沒有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等 症狀時,則為無毒之蛇類咬傷,此時只需消毒、止血、包紮再送醫注射破傷 風或消炎針即可。若不能確定是否為毒蛇咬傷,則仍需依毒蛇咬傷的急救方 式處理。急救方式為:先用力擠出傷口的血液,並讓傷口的位置低於心臟,其次,在傷口上方5-10公分處綁上止血(阻毒)帶以阻止毒液運行全身,但不可綁太緊,以留下一隻食指可通過的空間為準,止血帶應每20分鐘放鬆一 次,每次30秒,並且最好在第一條的上方一點再綁第二條。用吸吮器吸血以 排出毒液傷口上覆蓋4~5層的紗布,以嘴隔著紗布用力吸吮,但吸吮者的口內不能有傷口。通常在15分鐘內吸去淋巴液和毒液、血液150-200C.C., 即可除去50%以上的毒液。吸吮30分鐘後即可以優碘消毒傷口並包紮。儘量 減緩傷者行動,迅速送醫。
蜂螫
每年的9-11月為虎頭蜂幼蜂成蛹的時節,此時成蜂的警戒性及攻擊性最強,在陰雨天及經過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區,特別是少人行走的草徑、草叢時 ,如果太接近蜂巢的範圍,或者侵犯到它,就很可能遭到蜂螫。被蜂螫到時 會出現紅腫、疼痛、麻刺感、發燒、出汗、噁心、抽搐、痙攣、休克等症狀。急救的方式為用消毒的針或鑷子挑出毒刺,再以氨水、蘇打水或尿液中和 毒性。可用冰敷或止血帶減低毒液的吸收。若螫傷多處,可全身浸在溶有小 蘇打的冷水中,若為虎頭蜂螫傷,切忌跑動,應立即以毒蛇咬到的方式急救 後,送醫處理。
抽筋
抽筋發生的原因是由於登山時過度地運動或姿勢不佳,而引起肌肉的協調不良,或因登山時或登山後受寒,體內的鹽分大量流失,因而致使肌肉突 然產生非自主性的收縮。抽筋的症狀有患處疼痛,肌肉有緊張或抽搐的感 覺,患者無法使收縮的肌肉放鬆。急救的方式為拉引患處肌肉,使患處打直,輕輕按摩患處肌肉。補充水分及鹽分,休息直到患處感覺舒適為止。
高山病
高山病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高度愈高,空氣愈稀薄,氣壓就愈低,因此人體所 需要的氧氣壓力也隨之降低,但是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含量仍然不變,為使血 液中維持人體所需之含氧量,故必須增加紅血球的含量,但人體自動增加紅血球之含量需要幾天的時間,因此在剛進入山區時,會因為高度突然增高,人體來不及適應,而產生體內氧氣供應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過渡時間愈 短,產生的反應就愈劇烈,這種生理反應一般稱為「高山病」。 高山病的症狀有:嘔吐、耳鳴、頭痛、呼吸急迫、食慾不振、發燒、睡意矇 矓,嚴重者會出現感覺遲鈍、情緒不寧、精神亢奮、思考力、記憶力減退、聽、視、嗅、味覺異常、產生幻覺等,也可能發生浮腫、休克或痙攣等現象。預防的方法有: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調平穩,並配合呼吸,同時要視坡度的急緩而調整,使運動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的高度應逐漸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應控制,以適應高山氣壓低,空 氣稀薄的環境。行程不宜太緊迫,睡眠、飲食要充足正常,經常性地作短時 間的休息,休息時以柔軟操及深呼吸來加強循環功能及高度適應,平常應多 作體能訓練以增加攝氧功能。高山病的急救方法:給氧及降低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處理,若有休克現象,應優先處理,注意失溫及其他併發症。立即休息,將病患移至無風處,若疼痛嚴重,可服用鎮痛劑止痛。如果仍不能適應,則需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症狀明顯減輕之高度為止。一般而言,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後,即可不藥而癒。雖然如此,嚴重之患者仍需送醫處理。
失溫
造成失溫的原因為:海拔愈高,氣候的變化愈大,當缺乏適當的保暖設備,或長期暴露在氣候惡劣的低溫環境下,特別是精疲力竭、衣物潮濕的情況下 時,會產生體溫下降的生理反應。當體溫降到攝氏35度以下時,人體即已 進入失溫狀態。失溫的症狀有:感覺寒冷、皮膚蒼白、四肢冰冷、劇烈而無 法控制的顫抖、言語含糊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應遲鈍、性情改變或 失去理性、脈搏減緩、失去意識等。患者一旦進入失溫狀況,可能在數小時之內死亡,嚴重者可能心跳極慢,呼吸細微,即使呼吸及心跳停止,也不可 認定患者已死亡,應立即施以急救處理。失溫最重要的急救原則是防止患者 繼續喪失體溫,並逐步協助患者獲得正常體溫,將患者帶離惡劣的低溫環境,移至溫暖的帳篷或山屋內。脫掉潮濕冰冷的衣物,以溫暖的衣物、睡袋等 裹住患者全身。若患者意識清醒,則可讓他喝一些熱而甜的飲料,若已不省人事,則讓他以復原姿勢躺著。可給與患者熱水瓶或施救者以體溫傳導,以 防患者體溫再度下降。若患者呼吸及心跳停止,應展開心肺復甦術,並儘快 送醫。切記不可給患者喝酒,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也不可鼓勵患者 作運動。
凍傷
凍傷的原因是因為身體循環系統的末端如手指、腳趾、耳朵、鼻子等,因長時間暴露在冰冷或惡劣的氣候環境中,或者接觸冰雪,因而產生皮膚或皮下 組織凍結傷害。凍傷的症狀有:患處刺痛並逐漸發麻、皮膚感覺僵硬,呈現蒼白或有藍色斑點、患處移動困難或遲鈍。初期,是皮膚或深部凍傷,很難 分辨出來,其症狀相差不大。此外,凍傷可能伴隨失溫現象,急救時應先處 理後者。若只有凍傷現象,應慢慢地溫暖患處,以防止深層組織繼續遭到破 壞。儘快將患者移往溫暖的帳篷或山屋中,輕輕脫下傷處的衣物及任何束縛 物,如戒指、手錶等,可用皮膚對皮膚的傳熱方式,溫暖患處,或以溫水將 患處浸入其中,凍傷的耳鼻或臉,可用溫毛巾覆蓋,水溫以傷者能接受為宜 ,再慢慢升高。如果在1小時內患處己恢復血色及感覺,即可停止「加溫」的急救動作。其次,抬高患處以減輕腫痛。以紗布三角巾或軟質衣物包裹或 輕蓋患部。除非必要,儘可能不要弄破水泡或塗抹藥物。儘速送醫。尤需注 意不可磨擦或按摩患處,亦不可以輻射熱使患處溫暖。溫暖後的患處不宜再暴露於寒冷中,也不要以「解凍」的腳走路。
x
0
[樓 主]
From:美國/加拿大 |
Posted:
2005-02-03 06:12 |
richman8787
級別:
初露鋒芒
x23
x126
分享:
▲
大大分享的資訊都很實用哦....小弟會多閱讀幾遍的...
以便日後登山時遇到突發狀況時, 能夠有能力處理囉..謝謝分享
簡簡單單過生活~珍惜平凡的幸福!
喜歡旅遊的生活~一起來去趴趴走!
x
0
[1 樓]
From:臺灣 |
Posted:
2008-04-02 02:52 |
MyChat 數位男女
»
國外旅遊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334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