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法界三观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佛学大辞典/华严宗三观(术语) 初祖杜顺依华严经而立。谓之法界三观。 法界者所观之境,三观者能观之心也。 一、即真空绝相观,穷尽法界之事相, 无一有自尔之别性,皆归于平等之空性, 以空为性也。空者非顽无之空, 真如之理性超然而离诸相,故名为空观。 吾人所见之森罗万象,悉为妄情之偏计, 犹如空华之实性为虚空, 于口泯亡妄情所见之事相,显真空之妙体, 名为真空观。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 二、理事无碍观, 今显实空,泯情所见之事相, 以显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 非凝然无为之顽体,具不变随缘之二义, 虽以不变之故,常往无作, 然以随缘之故变造一切诸法。 然则吾人所见之万象皆为真如之随缘, 随缘之万象即真如也。 犹如水即为波,波即为水。 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 如是观真如性起万法, 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 名为事理无碍观。 此四法界中事理无碍法界也。 三、周遍含容观, 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为真如之随缘性起矣。 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为一味平等, 不可分取。一微一尘,悉完具真如之全体也。 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 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无尽也。 此名周遍法界性。 是为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 随缘观之至极也。详见华严法界观。 佛学大辞典/一心三观(术语) 又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 或不次第三观。为天台圆教之观法, 利根菩萨之所修习。 原出于大智度论二十七 所谓三智一心中得之文。 又得中论观四谛品,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 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立。 天台观经疏曰: 「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 论云: 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秪一观而三观, 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 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 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 又摩诃止观五上曰: 「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 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 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盖天台之意,在对于别教隔历之次第三观, 而明圆教之不次第三观也。别教之说, 先修空观,破见思之惑,得一切智, 而证真谛之理,次修假观,破尘沙之惑, 得道种智,而知假谛恒沙之法门, 后修中观,破无明之惑,得一切种智, 而证中道法身,故三观次第而用之。 圆教之说则不然,三观融即于一心, 不纵不横,恰如伊字之三点, 又如一刹那之法,有生住灭之三相, 三即非三一即非一。是故举一观, 即圆具三观。谓举一空观,则假中亦空。 以三观悉能荡相着故也。举一假观, 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故也。 举一中观,则空假亦中。 以三观之当处皆为绝对故也。 是即三观祇在一心,故得一一之观, 任运具三。如是三一圆融,修性泯绝, 非次第而入,非并别而观, 故得三惑破于一时,三智发于一心。 所以称为不可思议之三观也。 维摩经玄疏三,明一心三观,有三意: 一、所观之境,即一念无明之心, 因缘所生之十法界也。 二、能观,观此一念无明之心,圆照三谛之理。 三、证成,证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 古来惟天台一家,立一心三观之论目。 其余诸教,绝不说一心三观之旨。 又见维摩经略疏七及止观辅行五之三。 上师口诀:不着 "相" 不住 "心" 如幻 "梦" 三自性三无性/中华百科全书* 对一切存在的本性及状态-性相,从有无、假实的观点,分为三种,称为三性。表示三性之各个,都无自性-空,则称三无性。此乃根据解深密经卷二一切法相品所说,是印度唯识学派的说法,在中国是为法相宗根本的教义之一,且为华严宗所使用。三性又称为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性、三相。即是,(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诚实性三种,简称为遍依圆。在异译经典之中,作为(一)虚妄分别相、(二)因缘相、(三)第一义相,或作为(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三无性是三种无自性性,又称为三无自性、三种无性。即(一)相无性、即(一)相无性、(二)生无性、(三)胜义无性三种。 一、法相宗之说法(成唯识幻论卷八) (一)遍计所执性:由种种因缘所生之本无实体的存在,因众生之执着而为实我实法,此种迷性为能遍计。其识对象的境界为所遍计。依其识与境,而误认为心外有实体的法存在-遍计所执。其存在本由迷心而显现,故为当情现相。依真理而言,这是不实在的情有理无知法,完全没有实体,故为体性都无。就遍计所执性,印度的论师之间有异说,但法相宗以护法之说为正义。 (二)依他起性:「他」指由种种因缘而起的,缘合则生,缘离则灭,乃如幻之没有固定的实在,故为如幻假有,假有实无。这由悟真理的智慧才能知道,迷情中的众生无法理解,故为理有情无。这有:染分依他起性与净分依他起性二种。染分就是有漏的一切,净分是指无漏有为的一切。但净分之依他,是离开烦恼而包含在圆成实性,对此,染分依他则为依他起性。 (三)圆成实性:是依他起性的真实之体之真如,是遍于一切而圆满无缺-圆满,是不生不灭-成就,而其体是真实的-圆成实。真如是离开一切相的无相,是一切存在之本体,是真实的,故为真空妙有,仅依开悟真理的智慧,才可得知故为理有情无。此三性之关系是不即不离。以蛇、绳、麻之比喻来说,若愚人(能遍计)于闇夜见绳,以为是真实的蛇(为实我之相的遍计所执性)而感到惊恐,由于觉者(佛、菩萨)之教法,才知不是蛇(生空),而是类似蛇的绳(依他起性的假我),进而其实际执着的绳(实法之相的遍计所执性)并没有实体(法空),其本质是麻(圆成实性),其绳(依他起性)是由种种的因缘而由麻假作绳的形态。 其次三无性,是佛之密意所说,乃意图令众生不可因三性之说而有执着,故就三性之各别,述说空的意思。依据成唯识论卷九所述: (一)相无性:是就遍计所执性而言的。执着于实我实法,其实是迷情上所表现,例如患眼病者,如见空华,其实什么东西也都没有。 (二)生无性:是就依他起性而言的。由种种因缘所生的假的存在(缘生),没有一定的性质。又佛教以外之学派或凡夫所想的,好像是自然的东西(自然生),他们所执着的自体,没有一定的性质,这犹如幻事,是不实在的。 (三)胜义无性:是就圆成实性而言的,真如为根本无分别智之对象的殊胜真理,虽为一切的本质,但不能依特定的性质加以规定。此三无性之生无性、胜义无性,是就依他起、圆成实之二性而说,其本体不能说是空无。 三性是不即不离的关系,故遍计所执性是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理有情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理有情无,合其三性以明中道,是三性对望的中道。又就三性的一一叙述情有理无、假有实无、真空妙有(无相与真实)的中道,称为一法中道,亦即表示遍计所执性是虚妄的唯识性。又表示依他起性是世俗的唯识性,圆成实性是胜义的唯识性。 说明观此三性的顺序方法,就是五重唯识观。 二、华严宗之说法(华严五教章卷中): 法相宗是对一切法,由其本性与状态加以区别而说性相隔别,故立三性说。而华严宗是从性相融会的立场来论性,由根本来说,一切法无非是真如的显现,即圆成实性的真如,有不变与随缘之二种意思,一方面虽是生灭,一方面却是不变,随染净之二缘而是有种种的存在,此称为随缘。依他起性的本体是真如,是超过生灭的无性,但由因缘而生的似有,是遍计所执性,因凡夫之妄情,而认为心外有实有之法的存在,故是情有,但我、法之相,由理而言,是不得存在的。又真如是没有妄然染,故是理无,此不变、无性、理无之三方面,称为本之三性,而随缘、似有、情有之三方面,称为末之三性。就三性之同异,由本之三性来说,真如是随缘的一切现象,亦即真如故三性不异。由末之三性来看,则真如是随缘的诸法,故是三性不异。由本三性是诸法即真如,而末三性是真如即诸法,其本末三性,是不同的。 三、真谛译的摄大乘论: 说分别性是指所分别之境,依他性是指能分别之识,此分别性之境是无,故依他性不可得,而说其不可得而作为有的,就是真实性。(杨白衣) 如本法师:毕竟空 (梵语atyanta-sunyata), 佛陀慈悲众生,深怕众生执着一切法, 而广说空义, 众生听佛说空,又执着于空, 佛又说空也不可得,因而说非空非有, 是空是有中道实相之法。 众生听佛如是说之后,又执着非空非有、 是空是有中道实相之法, 佛又慈悲众生说中道亦不可得。 如是不断破除众生对一切诸法的执着, 令大地一切众生,得证无上究竟菩提, 是名毕竟空。 大般若经云: 『六度不可得、不得声闻、不得独觉、 不得菩萨、不得如来,何以故? 于菩提道中,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大般若经云: 『虽然圆满一切佛法, 而于诸法,无执无取,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大般若经云: 『诸法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 既然非有,声闻(梵语sravaka)、 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 菩萨(梵语bodhisattva)、 如来(梵语tathagata),皆不可得, 六根六尘、四谛、十二因缘、 六度、三十七道品、乃至一切空不可得, 皆为名法假施设。』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21-01-29 12:11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