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124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三自解脫

圖 1.



“三自解脫”和“如來藏”/談錫永居士
最近看過一部電影,The Green Mile,香港的譯名很壞,
叫做《綠里奇蹟》,加上“奇蹟”二字,立刻破壞了整個電影的風格。
電影中有一位黑人被冤枉判死,獄長知道他冤枉,
而且受過他恩惠,受不住良心責備,打算放了他。
那獄長說:“我受審判時,如果神問我,為什麼殺死一個聖徒,
我怎樣回答呢?難不成對神說,那是我的職務,因為我的職務……”
那黑人死囚接著便說出一大段蕩氣迴腸的對白:“你可以答神,
是為了慈悲。我受夠了,我也想完結,
這個世界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件冤枉事,我都感覺到,
我的頭顱像插滿了玻璃。你理解嗎?”
他不期然雙眼潤濕,繼續說道:“ 我沒有知己,路走得很孤寂,
有如一隻雨中的麻雀。沒有人告訴我,往哪裡去、
從何而來、為何如此! ”
所以那黑人聖徒寧願坦然接受冤枉的死。
看到在行刑的一刻,筆者便忽然想到“生與死的禪法”中
一個很重要的理念——“自解脫”。
根據這個理念,我們可以告訴那個黑人死囚:
你由“自顯現”而來,亦從“自顯現”而去。人間有許多悲劇,
只因為人類不明白“ 自顯現,自解脫 ”才是法界的真實,
才會執著於幻惑而作惡多端,滿足一己的私慾。
他們精神愈空虛,便愈執著於幻惑,心計便愈多,恩仇便愈重。
所以你實在不必步入“綠里”走上電刑椅去犧牲,
該辯白就應該辯白,這才是“自解脫”的正路。
然則,什麼叫做“自解脫”呢?
要明白這個名相,需要先明白幾個概念,
這可以藉唐代終南山禪師圭峰宗密的一篇序文來說明。
這篇序文,叫做《禪源諸詮集都序》,
在禪宗,這是一篇公認重要的文獻。
圭峰宗密編輯其前代禪師的文字,加以詮釋,
因為這些文字多論“禪理”,少說“禪行”,是故名之為“禪源”。
他在序文中說道:
況此真性非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
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亦是諸佛萬德之源,
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
在這裡,圭峰宗密從不同的層次來說明這個跟
“自解脫”大有關係的“真性”——
(1) 若從現象界的層次來說,真性即是“法性”。
法界中的一切顯現,無不依此真性作為基礎。也可以這樣說,
“真性”就是像一面鏡子,法界萬象則是鏡面上顯現的影。
假如我們把鏡影看成是萬般實物,
甚至把萬象的顯現看成是永恆,那麼,我們便自己縛自己了,
所以我們才需要“解脫”。
(2) 若從眾生界的層次來說,真性即是“如來藏藏識”。
這是《入楞伽經》所用的名詞。
當眾生把幻惑的鏡影看成真實時,佛家稱之為“迷亂”;
這時候,主宰他心理的是“藏識”,也即是受污染的心識;
若眾生能證悟一切顯現的幻惑,恰如舞台上魔術師的表演,
這時候,便可以說他“開悟”了。這開悟了的心識,
有一個特別名詞,叫做“如來藏”。
就這層意義而言,便可以說“如來藏藏識”即是眾生“迷悟之源”。
在這裡還需要明白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
“如來藏藏識”並不是指兩個獨立的狀態。可以舉一例:
水中的月影平靜(我們比喻為如來藏狀態),可是,
有一個頑童朝著月影投下一塊石頭,於是月影紛亂了,
這紛亂的月影,便是藏識狀態。但我們卻不能說,
紛亂的月影是本然的存在,我們只能說:
“ 我見到的是由平靜變為紛亂的月影。”那即是說,
我們見到的是雖然紛亂,但本來即是平靜的月影。
所以在《入楞伽經》中,就這樣來定義“如來藏藏識”——
“名為藏識的如來藏” (tathagatagarbha alayavijnana samsbdito),
這即等如說,見為紛亂的本來平靜月影。
這就是眾生界的真性。
(3) 若從佛的層次來說,佛具有無數功德,這一切功德,
無非都只是這“真性”的功能。寧瑪派喜歡用太陽來作比喻。
這“真性”可譬喻為太陽,佛的無數功德則可譬喻為太陽的光和熱。
只要有太陽,光和熱就必定自行生起,這即是太陽的功能。
這個自生起的功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性”。
(4) 若從菩薩的層次來說,他們因為尚未成佛,
所以仍然需要修道。然而縱有萬般修行,根本只有一個,
那就是要經歷次第而證不受污染的心識境界。
這次第不同的心識境界,也就名為“心地”。然而,
心地其實即是“真性”,
因為菩薩要依著一地一地的次第來證悟自己一地一地的心,
由是才有初地菩薩以至十地菩薩之名。
然而,我們既屬於迷亂的眾生,
又如何能轉舍具有雜染的“藏識”,而轉得“如來藏”呢?
圭峰宗密說:
“ 故三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
至於念佛求生淨土,亦修十六觀禪,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
那就是說,雖有諸多修行的法門,唯修禪最為重要,
這即是“禪行”,即使修淨土念佛,最低限度亦必須依
《觀無量壽佛經》修十六種觀法,這些觀法,也就是禪法。
所以對於“自解脫”這個名相,我們便可以這樣理解:
我們用“藏識”來縛自己,由是生起迷亂,
不知一切法的自顯現都是諸佛功德,唯執虛妄顯現為真實,
因此,就必須修習禪法,
依次第“心地”而證本來清淨無有雜染的“如來藏”。
當證得的一刻,也即是“自解脫”,因為除自證以外,
更不須有任何他力來作幫助。
這樣的理解,也就統攝了圭峰宗密所說的“真性”、“法性”、
“如來藏藏識”、“佛性”、“菩薩心地”等名相的含義。
寧瑪派的祖師龍欽巴尊者
(Klong chen rab byams pa,1308-1363)
在他的《三自解脫論》中,
將整個“大圓滿”教法歸納為“三自解脫”,即是:
( 1 )心性自解脫;( 2 )法性自解脫;( 3 )平等性自解脫。
—— 這裡所說的“心性”,也即是眾生迷亂的根本;
所謂“藏識”;這裡所說的“法性”,即是清淨與污染兩界
“自顯現”的基礎;這裡所說的“平等性”,也即是經歷菩薩
“心地”而證的“佛性”,也可以說即是本來清淨的“如來藏”。
因此,整個三自解脫,其實無非也即是《入楞伽經》
中所說的“如來藏藏識”。
當日菩提達摩傳法給慧可,便是將“四卷楞伽”付與。
後來慧可講授《楞伽》,每於講後嘆息道:
“ 此經於四世之後,變成名相,一何可悲。”
慧可說的“四世之後”,應當即是六祖慧能,
以及神秀兩位南北宗大師之後,
他們也即是“楞伽宗”的最後一代。他們以後,
“楞伽宗”一變而為“禪宗”,《入楞伽經》果然漸漸變成名相之學,
即是學者的心神已全被困於經中的眾多名相,
然後各自根據自己所學的宗義來解釋這些名相,
於是學者便不理解本經實全說“如來藏”,
令迷亂眾生可以轉舍迷亂的根本,即轉舍“藏識”以依得“如來藏”。
由於“變成名相”,所以有些學者便寧願根據近代學者的說法,
否定“如來藏”,而不肯依據菩提達摩的心法,重視“如來藏”。
否定“如來藏”同時輕視《入楞伽經》的人,
一定說這本經內容駁雜,雖說“唯識”與“法相”,
可是又說得不徹底,因此便說,
本經無非是將“法相”與“如來藏”兩種思想調和,
他們甚至私底下還將經中的“如來藏”思想看成是對“法相”的污染,
恨不得將之從經中清除,還“法相”以清淨。
但假如他們知道寧瑪派的教法,便當知道,《入楞伽經》
其實全部都說“如來藏”,不過由淺入深,分三部分來說——
( 1 )總說“如來藏”; ( 2 )說修離垢證“如來藏”;
( 3 )說證“如來藏”心識,也即是現證“如來藏識”。
所以,《入楞伽經》其實是如來藏思想的總綱,
於第一部分說及“唯識”與“法相”,目的只在說明
“如來藏”具雜染時的境界,也即是“藏識”的建立,
以及建立之後的種種心識與外境,並非想作任何調和。
我們還不妨整理一下本文上來所述。
“如來藏”是本來清淨的境界。說是“本來”,
即是說它本就不須加以清洗。
當它發揮功能時(這有如太陽發揮光和熱的功能),
若仍在本然的清淨狀態,那就是涅槃界的“自顯現”,
一切雖自顯現,卻依然清淨,並不因為有了自顯現便變成污染。
可是“如來藏”卻會隨著因緣,在受到雜染的情形下作自顯現。
這時候,依人類而言,“如來藏”便終於變為“藏識”,
那就叫做輪迴界的“自顯現”了。
輪迴界的自顯現並不局限於時空,它周遍一切時空而作遍顯現,
不過所有的顯現都適應於它所處的時空。因此,
假如一個三維空間一維時間的人,
到了N維空間M維時間作自顯現,他所顯現的形態,
也一定與N維空間M維時間相適應,用我們人類的語言來形容,
最容易理解是把他說為“光暈”。
一如我們與三維空間一維時間相適應的自顯現身,
低層次的生命若能感覺我們的存在,亦一定是感覺到一團光暈,
因為熱也即是光,只不過因波長不同,成為我們不可見的光。
因此,輪迴界的解脫,一定是“自解脫”,因為他們是自縛。
自縛是故必須自解。
以人類來說,首先束縛他們的,是他們自己的心性。
心先執著自我,同時去認識萬象,
由是萬象便都烙上了“自我”的烙印。
假如能因修道而心性自解脫,這時候,他便已經證得“如來藏”了,
然而這個“證得”卻未徹底,因為在心性自解脫的同時,
行者必已同時住於“法性”,但這時候,
他便亦同時受法性束縛,即是說,他住在一個心識境界當中,
這境界,可以分別生起清淨與污染兩種自顯現。對行者來說,
這是一個很新鮮的經驗,因為在心性未自解脫時,
或者說,在未能住法性時,他從來未體驗過清淨的自顯現,
可是,恰恰便是與他住入法性同時,他便亦受到法性的束縛。
因此他們還需要修道,以求法性自解脫。
當證得法性自解脫的同時,行者住在平等性上,
因為他已經能夠作出抉擇,無論清淨與污染,
實際上都是法性的自顯現。因此他更深一層證得“如來藏”了,
前一層次(心性自解脫時)的證得,是“如來藏”化身,
這一層次,則是“如來藏”報身。
可是住平等性並不等如已證平等性,
因為他這時又受到平等性的束縛了。所以行者依然要修道,
只不過這時候他已經是住清淨地的菩薩,
也即是八地至十地的菩薩。最後能夠在平等性中自解脫,
那就完成了佛道,因為他已經證得“如來藏”法身。
這即是本來清淨,無變異,而且具足生機的“不空如來藏”。
這生機周遍法界,成為無限時空世界的生命力。
在這裡,“不空”的含義,是離四邊際,
說之為“不空”依舊是遷就我們的理解與“空”相對而立名。
在這裡,我們已經盡量將許多名相融合,
說出了它們的個別含義與互相聯糸。
這是要理解“生與死的禪法”所須先理解的事。
此有如賞花,若只圖欣賞花的色香,那就根本連“雌蕊”、
“雄蕊”都不必理會,但假如你要培植一株花,由下種到結果,
你就必須先理解許多植物學的專有名詞。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雖然枯燥,我們總要將它弄懂。
也許我們可以舉一例子來幫助理解。
電視熒光幕裡頭的人,依著他們的場景世間觀點,
來看熒光幕中的人與事,那便是落在心性的層次來看。
假如在熒光幕以外的人看電視,那便可以譬喻為法性的層次。
然而,這時候還有電視熒光幕內外的分別,所以不平等。
假如看電視的人,因看電視而悟知,其實熒光幕以外的世間,
也跟熒光幕內的世間一樣不真實,
它無非也是另外一重熒光幕而已,
這時,他就因無分別而平等了。
這就是三個自顯現跟三個自解脫的基本意念。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9-17 07:51 |
h119 手機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44 鮮花 x543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感謝樓主大大分享三自顯現三自解脫的基本意念。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9-18 19:3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1802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