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
慧律法师:所以,行人发大心者,依此偈修, 【定当获福无量,亦当受十方如来慈愍摄受, 以随佛学即是佛之真子故。】以随着佛而学就是佛之真子, 注意喔,是随着佛而学, 不是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那一种佛学喔! 意思就是佛怎么讲,我们就依教奉行,叫作随着佛而学。 佛怎么讲,你就依教奉行,这是佛的真子。 简单讲,入真实修行,就是真子的佛弟子, 如果是用妄识、妄心,用能所不断、是非不断的心, 刹那生灭的妄识心修行,那么不是真修行人。 所以,记得,我们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不增不减的, 诸位,就是你一下手处,记得,看到什么境界,你就告诉自己, 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 你在不可得里面空捞把抓、动念、执着都没有意义。 在佛的角度看起来,众生所有的执着没有任何的意义, 众生百般的计较没有任何的意义, 众生种种的分别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空无自性, 空无自性就是空,在绝对的空性里面,你妄执、妄分别、妄动, 这个统统叫作识心;识心不可得,放下那一念就是识性。 所以,心入于真实,就是心入于真如的修行。 用真如的心修行,才能真正进入修行的状态, 也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我重复告诉大家说, 不是说(光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错, 念佛有没有回归当下,你是用真如心念佛,就叫实相念佛, 虽念而无念,虽念而无能念所念,如果你今天不听经闻法, 也不能了悟心性,真如的本性,你一样在念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可是你底下潜藏着生灭习气, 业力、业识、无明,那么的强烈,你怎么有办法临命终有把握? 为什么要听经闻法?就是让你在临命终的时候做得了主, 更有把握,今天才要听经闻法。慧律法师: 佛为什么建立种种的法相?这样说法才有一个依靠, 要不然说什么法,对不对?假藉种种名相, 让你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如,所以语言文字是方便, 演讲是方便,入于真如不生不灭,这个才是究竟,才是佛的本意。
【以上略微介绍一下四门。 《楞伽经》最初的宗旨,即是欲令行人入于此四门, 通达此四门,因此顿断烦恼,分证法身, 所谓“不历僧祇获法身”即是此义。】僧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 一大阿僧祇劫,我把它算起来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年, 一大阿僧祇劫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年,那么,三大阿僧祇劫, 刚好三乘以十的四十七次方,1后面四十七个0,000...... 四十七次方;十的四十七次方就是1后面四十七个零, 喔,这是真长,很久,很久啊。 【“不历僧祇获法身”即是此义。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即是下面的“离四门” ,】 诸位,这里有句话要特别交代,佛所建立的法相, 统统要叫你离法相,离烦恼,佛为什么建立种种的法相? 这样说法才有一个依靠,要不然说什么法,对不对? 假藉种种名相,让你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如, 所以语言文字是方便,演讲是方便,入于真如不生不灭, 这个才是究竟,才是佛的本意。
第二步即是下面的“离四门” , 哪四门?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所谓“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出乎就是超越,入乎其名相当中, 而超越一切的名相,叫作入乎其中。 我们讲经说法一定要开口就是佛学的名相,入乎其中,入 一切的佛讲的名相,然后出乎其外, 超越一切的名相,入于真实。 【亦即是大慧菩萨赞佛偈的“远离觉所觉”。】 这个“觉”上面加一个:能,远离能觉还有所觉。 诸位,究竟觉是没有能觉没有所觉,也没有能见, 没有所见,亦无能知,亦无所知。 所以,佛是无知、无见、无觉、无法,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无有一法名为正法。
所以,佛不立知,不立见,不立觉,不立法,四种不立 (师父竖起四个手指头)。 不立知,(因为)有知就是能知所知; 不立见,(因为)有见就是能见所见; 不立觉,(因为)有能觉就有所觉; 不立法,(因为)无有少法可得。不立法, 如果有法可证,就有能觉之智、所觉之法,对不对? 那就不对了,法即是智,智就是法。
【(B)离四门——觉自心现量,离心意意识】 诸位,觉自心现量,这句话很重要!万法唯心现量, 就是万法不离现前当下这一念,任何根、尘、识心, 都跟现前这一念遥相呼应。念佛也是自心现量; 拜佛还是自心现量;一切的行、住、坐、卧还是自心现量, 你今天任何的修行,念佛、拜佛、诵经, 统统不能离开唯心现量。所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了, 这颗心你都不了解,为什么要听经闻法? 就是要了解这颗心,不被妄识所动摇。
觉自心现量,“离心”、顿点,“意”、顿点,“意识”、顿点, “心”就是第八意识,“意”就是第七意识,“意识”就是指第六意识。 如果讲八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 阿赖耶识,如果讲第八意识,只有指“心”。 还有在这里附带说明的,“心”,在这里, 唯识学里面讲,方便称为“心”,就是第八意识,“意”就是末那识, “意识”就是第六意识,这个统统在这个唯识学里面, 给它一个暂时的一个名相。在座诸位,这里有一个重点, 就是说,每一本经典在不同的时空里面,佛所讲的这些名相, 略有一些变动、变更,究竟义理是真如是一样的。 但在某一些经典里面,讲到这个心, 它有时候就不是讲第八意识了,这个心,如果在其他经典讲, 譬如说菩提心,心变成中性的名词,加上菩提心是好的心, 加上无明的心,就变成坏的心,恶心也是心,善心也是心, 所以就变成中性的名词。因此这个名相在不同的时空, 有不同的运用,这一点一定要附带说明的。
【如何得离四门?谓须觉了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是自心所现量,非有、】 就是无,无就是断见,【非无、】就是有,有就是常见。 若说我们一切法“无”,那是断见,那就变成没因果啦; 如果说万法“有”,那就承认万法是实有的,那么就是常见, 不了解万法是缘起如幻的。【亦非】 顿点,【非有无,】 这个怎么解呢?亦非、非有无,亦非,停一下;非有, 画一线,那个就是无,无的前面,最下面那个无的前面加一个: 非,非无,非无的旁边括弧就是有,非有在旁边括弧就是无, 非无在旁边写一个括弧就是有,这个字怎么解呢?那个非字, 第一个非字,就是非无非有,答案还是一样,亦非非有非无, 也不能说非有,也不能说无;第一个非字也不能是非无, 也不能说是有,说就落入两边,就不是佛性了。 【离四句、绝百非,】四句就是有、无、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四句由这个演化出来的百句统统是不对的。 离四句、绝百非,百非是从哪里来?百非是从四句演化出来的。 有的人第一次来听经,我说离四句,他写离开春夏秋冬 ,阿弥陀佛!真的喔,你没有检查那个笔记,那 个很好笑的喔。那个字都随便凑合,只有他看得懂, 我都看不懂。有时候拿他们的笔记来看,牛头不对马嘴, 我的意思又不是这样子,所以佛学的素养不够深厚的, 他就会随便写两个字来凑合。离四句,他就写离春夏秋冬, 真的,这绝对有,绝对有,不用怕没有。 【远离一切妄想,非言思所及,行者如是观察觉了,则得离心意意识。】 就是生灭、妄识。
【言“离心意意识”即是总言离四门,】诸位,为什么要离呢? 因为它是生灭法,它是妄动,是执着,是分别, 是颠倒,统统叫作识。为什么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 就这么时”?“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意思? 就是不要落入识心分别,思善是意识,思恶还是识心分别 。【因为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三自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八识】 (刚刚讲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 【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 【皆是心意意识之所变现故。】诸位,这个变现两个字, 对唯识学特别的重要,不是哪一个人在主宰, 是识的功能本身就有变现,所以万法都是唯识所变现出来的, 并无实体可得。【因此若离心意意识,即得顿离一切相,】 诸位,什么叫做顿离?顿离就是了悟了相相本空,法法本空, 相相空无自性,所以相相然后趣至本空,法法趣至空无自性, 所以法法本空,离一切相就是顿除烦恼。所以修行佛法人, 那么你只要听师父一句话就见道, 这句话就是你一辈子要牢牢放在心中的,不管你修什么法门, 这一句话八大宗派都会用得到,这一句话就是:到死不取于相, 就顿离、就顿悟。从今天起你发“到死绝对不取任何的相”(的心), 赞叹你也好,人家伤害你也好,冤枉你也没有关系, 做了很多善事也真的不着,恶是当然不能去做,是不是? 你度了很多众生,记得就是不能着, 而且这一句话是一辈子用得到的。 从今天起,没有听经闻法那个不管,你从现在起, 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缺点,不要去讲众生的过失, 不要说自己很行,不起狂妄,不起贪婪。纵然你今天日中一食, 也不值得骄傲;纵然你今天通达三藏,也了悟无一法可得, 也不值得你来夸大自己、自我膨胀; 纵然你今天顿悟了佛陀的心法,也不执着说我是圣人。 总是万法着不得,到死不取于相,便顿离一切相, 而且这句一辈子你都用不完。因为一般人都有正义感, 看到那些恶劣的人:呃,怎么会这么恶劣啦,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