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慧律法師:《涅槃經》中所講的常、樂、我、淨, 這個就是今天我們稍微要發揮的題目。 我們剛剛講的這個題目叫做:“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現在講的《涅槃經》講的常樂我淨, 現在要講: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什麼叫做真正的我? 真正的我,就是永恆存在的一顆解脫的心, 就是我們所講的涅槃妙心。
現在來一個字一個字解釋一下,佛陀講的這個常,是對無常講的, 為了讓大家早日覺悟。 所以佛陀就講世間是無常的, 你要提早覺悟,不管你追求什麼,不管你擁有什麼, 它都一直變化,剎那之間,沒有一時,沒有一刻不在變化。 佛陀為了讓我們覺悟,因為從凡夫俗子要轉凡成聖的過程。 第一,世尊就講無常,破你一切的執著,這是第一步驟,無常。 世尊這個常是對無常講的,好! 那麼相是無常的, 世尊說:我們的這個真心是常的。 這是第二個步驟。
好! 如果執著有一個常,那又怕你墮入常見, 以為這個常是永恆存在,失去作用,佛陀又告訴我們最後一個, 無常是破除執著,常是存在著真心,無常跟常, 你統統要放下這個觀念。 卡在一個常,這個仍然是不對的, 因此佛陀講:那個叫真常。 佛陀為什麼要一步一步來呢? 因為要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識成智, 這個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沒有種種的善巧、語言音聲、 種種的方便,要把一個人引入佛陀的大寂滅涅槃海, 本身就是非常困難的!
一個剛剛初學佛法的人,佛是什麼, 他連最基本上的定義都不懂,那麼在這個修學佛的過程當中, 他會一直在文字相裡面打轉,認為無常、常、或者真常。 好! 最後佛的境界是什麼,萬象、萬境本一如, 性相本來空,沒有所謂的無常、常、真常,這個仍然是名相, 寂滅如如不動,究竟解脫,這個叫真常。 所以不得己的狀況之下,還是用真常這個名相, 來詮釋究竟的第一義諦,這個是不生不滅的境界, 非語言、文字、觀念所能達到,只好用這樣子。 這是第一步驟,常。
世尊講的真樂,涅槃的心性當中擁有真樂。 我們今天不是苦, 就是樂,這個樂仍然是苦。 世尊叫我們:你要好好的冷靜的觀照一下, 我們所擁有的快樂,到底是什麼叫做快樂? 我們把感官的剌激,追求無常的東西,一直認為這個是快樂, 而佛陀(說),這個不是真正的樂,真正的樂是離一切相。 換句話說,是不受任何的動搖, 情緒不受任何的境界而產生執著,那個是真正究竟寂滅的樂, 那個樂才是永恆的。
今天我們快樂一下,明天就失望;今天擁有,明天就失去。 所以,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樂,執著的樂, 我們這個樂是非常短暫的。 而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 是入於大寂滅涅槃海,那一種時時刻刻, 都在享受涅槃的清淨妙心,這個就是真樂。
第三個就是所謂的我。 剛剛講的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這個就是要稍稍的解釋一下。 '我'就是指不生不滅的涅槃妙心,大般若的智慧海, 也就是薩婆若的境界,一切種智的境界,這個才是真正的'我'! 而真正的我,是究竟不生不滅的寂滅,它不屬於生滅的世間, 所以,師父的題目叫作[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就是究竟解脫的真我,絕對不是屬於這個生滅的世間; 可是它不離生滅的世間,不能離開生滅的世間, 而另外去找不生不滅的出世間。
現在用大家比較熟悉的語言,就是用二個角度, 落入執著、分別,就判為你是世間人,不是解脫人。 一直在情緒的起心變化、動念,就判為你是生滅, 因為你擺脫不了生滅,緣起緣滅的假相,你沒有擁有真我。 可是,你放下了這個假我,放下我執,了悟緣生即空, 緣起即空,緣滅仍然是空,了解一切法無生, 單刀直入的契入佛的妙心,這個就是出世間。 ——這樣大家比較容易了解。
要做凡夫,是自己的問題;想要解脫變成聖人, 仍然是自己的問題。 善知識也只能給我們方便、善巧、引導。 所以,真正的我,是不屬於這個生滅的世間;真正的我, 不屬於這個緣起緣滅、假相的如夢幻泡影的世間。
最後一個叫做真淨。 這個淨是對不淨講的, 無明就會引發貪嗔癡,身口意就不淨, 而這個真淨就沒有這種貪嗔癡、無明的東西。 除了無明存在, 會有貪嗔癡的起滅,變成不淨的思想和行為以外, 還不能在清淨心立一個'淨',立一個淨又變成了不淨。 所以,真淨就是不落入不淨,也不立一個清淨,才是真正的淨。 如果說一個修行人,落入說:“我修清淨行,我是清淨, 你是污染的。”這個修行尚可而以,雖然就有志向清淨可以, 還加入一個淨,就變成動念的執著的污染。
現在要講究竟義了,什麼是真常? 就是不是無常,也不是常, 也不立一個常,叫做真常。 什麼是真樂? 不是苦, 因為苦無自性;也不是世間講的樂,樂也空無自性; 放下苦跟樂,也不立一個樂,這個叫做真樂。 什麼叫做我? 不著一個意識型態的假我;也不落入強烈執著的意識型態的我; 也不立一個真我,徹底解脫意識型態、觀念、不為假相所迷惑, 那一念的覺性就是真我。 什麼叫做真淨? 不是不淨, 也不立一個淨,在清淨心中也不加一個淨,不頭上安頭, 那個清淨心,本自一如的清淨心,就是真淨。
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一絲不掛,那一種性相究竟解脫, 叫做真淨,這個就是每一個人存在的佛性, 叫做《大般涅槃經》的思想。 《大般涅槃經》, 也許大家沒有研究過,聽起來有一點吃力, 現在我們用大家聽得懂的名詞來詮釋涅槃的意境。 剛剛講的, '我'不屬於這個世間,我們現在來發揮什麼是真正的'我'。
諸位! 真正的我,用現在的名詞,你要牢牢的記住, 就是:一、絕對的獨立;二、絕對的平等;三、絕對的自由。
好! 這個名詞模糊,再加二個字就更清楚,真正的我, “心靈”絕對的獨立,“心靈”絕對的平等、絕對的自由, “心靈”絕對的解脫,這個就是真正的我! 什麼叫真正的我? 就是絕對的獨立。 那麼,又為什麼叫做絕對的獨立呢? 所謂絕對的獨立,就是獨來獨往,二六時中不依一物, 能所斷絕,獨立就是沒有能所,它一直存在。 也就是說:不依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 宇宙所幻化出來的東西,來影響到我們的心性, 我們的心性完全絕對的獨立,它不是對立的,見一切相, 心性就顯發出來,立刻解脫。 因為他生活在不依靠任何的假相、 不依靠任何的緣起。
所以,慢慢體悟到生命的究竟本質,其實是解脫的, 其實是獨立的。 我們現在沒辦法活到這種功夫, 我們今天不是依靠先生來過活,就是依靠老婆來過活, 要不然就是每天企盼兒女長大成人,要不然就是依靠錢, 希望有更多的錢,要不然就是依靠明天的榮耀,或者是權勢, 希望我們的官當得更大。 所有眾生的心, 都沒有辦法達到究竟絕對的獨立, 都一定要依靠某一種東西來過日子, 因為依靠了某一件東西來過日子, 不曉得這種東西是瞬息萬變的,而這個瞬息萬變的世間, 是沒辦法讓你依靠的。
所以,真正的我,是無所依! 二六時中,不倚一物。 是絕對的獨立,絕對的平等。 真正的我是絕對的平等, 絕對的平等是什麼意思? 就是悟到每個人的佛性, 究竟解脫真正的自我,了解生命緣起緣滅只是假相, 美醜、貧富、是非、恩怨,在一個證悟人的聖者的角度來說, 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你今天來凡夫俗子的這個地方講是非, 在生滅無常的世間的這個眾生來講,他會產生動蕩的意義, 因為他會執著是非、恩怨、善惡,來到了聖者他的面前, 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他也不會聽,也不會著,也沒有意義。
換句話說,是非恩怨到聖人的心中,它是寂滅的東西, 他證悟到一切法無生,究竟平等,你就是要害眾生, 極惡的眾生,法律懲罰你;但是,聖人會原諒你。 所以,佛悟到了究竟平等的心性,他不管你長得美、 長得醜、富有、貧窮,乃至你是一個殘障的人, 或者你是一個強壯的人,這個只是生命的一個過程而己, 佛陀用究竟絕對平等的心性,看待每一件事情。 所以,每一件事情都平等。
真正的我是絕對的自由。 六祖講:【道須通流,何以卻滯? 】前念不生, 後念智慧不滅,就是涅槃,就是絕對的自在。 換句話說,你動到一個執著的念頭,心裡很不舒服, 你的心不自由,你被觀念束縛住了。 譬如說,這個人你很計厭,你看到他的時候, 莫名其妙的一直起心動念,就是恨不得遠離他, 恨不得刮他一巴掌,恨不得他早死。 記得! 你的心已經不自由了! 或者是他是你老闆, 你拼命的阿謏奉承,你沒有這個實力,想多賺一點錢, 是需要靠實力的,但是社會有時很現實,你的心不自由了。 你為了達到某一種目的,依靠某一種相上去追求, 你失去了自由。 這個世間就是這麼殘酷,把我們絕對的獨立、 絕對的平等,絕對的心性的自由、絕對的解脫, 化成念念的無明的執著,因為我們要活下來, 而師父現在講的,這是佛的境界,佛陀究竟解脫的境界。
諸位要慢慢的調整,你是不是過著獨立的生活? 你的心性是不是達到了絕對的平等? 你的心性是不是絕對的自由,不被煩惱所困住? 你今天有沒有得到究竟的解脫? 如果有, 你就擁有真正的'我'。 所以,無上大般涅槃妙心的境界, 才是真正的真我;而我們的世間人擁有的,是可怕、 一個不淨的色身,四大所幻化出來的假我,而且執以為是, 而在內心裡面,從來就不懂得,歇即是菩提。 所以,我們一直懲罰自已,痛苦了自已,我們不懂得佛法, 佛法是尊重別人,解脫自我。 因此佛法的重點, 你一定要解脫自己;而這個解脫自己,不是很困難, 如果你肯,你也能夠看到生命的究竟之相。
看一朵花,你就了解花,它不是花;看到一棵樹你了解, 樹其實沒有真正的樹相;看到一座山,慢慢的觀照,事實上, 也沒有一座山;看到一顆星球,事實上,也沒有星球可得。 《楞伽經》叫我們見一切相,總得把它碎為微塵,見一朵花, 把它碎為微塵,你會了解花非花,花不是真正的花; 看到一棵樹,把它碎為微塵你會發現,樹並非真正的樹; 看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仍然如是觀照。 見一切相,總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總是顆粒微塵所構成, 緣起緣滅的幻相,不實在的。
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如果你見到了種種的相,非相就是空相,若見諸相非相, 見到種種的相就是空,即見如來,因為不值得執著。 你就會體悟到我們每一個人,這個絕對獨立、平等、自由, 解脫的如來藏性是什麼,涅槃妙心是什麼。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就見到了,我們真正的心性。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為什麼要離一切相? 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不是實在的這個世間。 所以學佛,有修沒修是別人的事情, 而我們一定要修。 修什麼? 修離一切相。
記得! 真正悟道的人是寂滅的。 這個人對不起我, 對我有成見,背後說我是非,我看到他,我裝作不知道, 沒有這回事,我一樣對你很好。 這個人支持師父, 讚歎我,你碰到,我一樣對你好, 因為你的好壞是你的因果,不關我的事情,我的心性, 我必須對我自己負責。
因為真正有功夫的人,他 是時時降伏自我。 修行要抓到重點! 修行抓不到重點,今天來拜拜佛、 明天來誦誦經,回去習氣照樣,貪嗔癡照樣。 諸位! 有念佛跟沒念佛一樣,有誦經跟沒有誦經,答案還是一樣, 不曉得說佛是模範,我們每念一聲佛,就要朝佛的心性前進。 學佛的語言、學佛的妙心,學習佛的行為, 這個是真正念佛的人。 我們不知到這一層的道理, 佛法是不二的,我們今天來誦經,經是佛講的, 經典所講的我們要來調整自己,把心性契入經典。
所以,心性可以轉經;不悟的人,經典轉你的心性。 有一個祖師大德,他的徒弟,說:“師父!一切修行人, 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呢? ”他師父就說:“因為到大殿拜佛的時候,把佛當佛拜。 ”忘記了自己是佛,修行永遠不能成就。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不懂。 有人問:“師父!那您到大殿的時候,把佛當什麼拜? ”他說:“我也把他當佛拜啊! ”說:“那跟你剛剛講的不是一樣嗎?”“喔! ”他說:“那大不一樣,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心,三無差別。”
我們修行不能成就,是因為我們來到大殿把佛當佛拜, 就是能所不斷。 我們不曉得,直下無心便是道, 我們就是佛,不知道這一層道理。 按照這樣講, 我們要不要拜佛? 當然要拜佛。 在未成道前要求佛加被, 當然要繼續拜佛。 把彿看的很偉大, 可不能把自己看得很渺小,把自己看得很渺小, 那你這樣失去了勇氣,你們修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呢? 你不自己斷煩惱,靠佛來斷,佛怎麼斷啊? 佛怎麼斷你的煩惱啊? 佛有辦法斷你的煩惱嗎? 如果你自己不斷,佛怎麼來斷你的煩惱呢? 你把佛的那一顆心,拿來自己用,佛就有辦法斷你的煩惱。
如果佛的心,我們不拿出來用,諸位! 佛念到死、 經誦到死,頭拜到撞破了,頭破血流都沒有用! 在一個團體裡面,誰先挑起事端,那個就不是真正修行人。 真正一個團體修行,是入於大寂滅,一切法無諍的。 如果我們有意見不同,可以用理性來溝通, 為什麼用個性來溝通呢? 是不是, 為什麼一定要順著自己的個性去做事呢? 要想明心見性, 一定要先改個性。 佛性不用,用個性,諸位! 修行不能成就,就是這個道理。
真正的'我'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禪的心。 所以這個禪,是整個佛教的靈魂。
我們不懂! 末法時期,弘揚佛法的人很多, 把一個佛的心切成八大宗派,不曉得法法相通。 諸位! 八大宗派共一個佛心,不能弄錯方向, 八大宗派都應互相尊重,因為它是不二法門。 念佛跟禪, 它是一不是二,我們講的是真正受用的禪,不是枯木禪, 不是口頭禪,不是那一些啃幾個公案,背背幾個公案, 就認為是懂得佛法的人那一種禪。 禪就是佛的心, 究竟解脫的心就是禪。 所以說,佛心真常妙樂的大我, 超越一切世間生滅無常,緣起緣滅之法。 因此說,懂得禪的人,就是懂得佛的心。
佛的心是什麼? 就是超越世間一切表相。 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也就是世間一切相都束縛不了他。 懷著一顆宇宙的心,過活我們現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 佛的心就像宇宙一樣,不是只有納百川,無量的宇宙、 星球,統統在佛的心裡面。 諸位! 如果我們擁有佛陀的心, 了解真正的禪的這個功夫,了解真正的'我',你想想看, 還會在這個世間,拼老命執著這一點點的觀念, 拼老命爭執得面紅耳赤,爭得你死我活? 而且爭的都是沒有意義的,會嗎? 不會的, 那麼苦從哪裡來呢? 一句話:困於假相,不能自拔,就是苦不堪言。
譬如說,生了一對兒女,女兒給她學鋼琴, 兒子給他學畫畫,或者是珠算,企盼著—到了有一天, 這個女兒長大了、兒子長大了,他的父母用心良苦。 有一天,哇! 女兒交到不良朋友, 上網,十七、八歲就交到男朋友了,跑到別人家去睡覺, 他的內心裡面痛,在家哭,可是,又不曉得怎麼辦。 對不對? 那個兒子怎麼樣子,家裡生活過得好好, 不要,去流浪,跟那個不三不四的混,混那個小角色, 家裡有溫曖,他就是不要,他就不要父母管。 然後這個父母就會很傷心,會很難過,幾乎活不下去。 ——這個就是困於假相!
那我們父母的關懷是不是就放棄了? 不! 當你己經盡力的時候,盡你的能力的時候, 父母親該做的責任的時候,有時候, 兒女的業力不是父母親所能掌控的。 真的! 你只能期盼、 只能祈禱你的兒女聽你的話,將來成就, 將來做為一個社會國家有用的人,做為一個善良的人, 對這個國家、社會有所奉獻,做一個偉人, 你只能這樣祈禱,只能這樣期盼,只能這樣期望。 但不一定,他有他的業力,他時間到的時候,他會背判你。 為什麼? 你曾經背判過別人。 為什麼兒女會背判你? 你這一輩子當中,難道你沒有背判過任何親朋好友、 先生或者是老婆嗎? 我講的是兩個角度的。
如果我們從小擁有了雙重人格, 當然我們也曾經背判過別人。 換名話說,別人背判我, 也就是生命當中會常常發現的事情,它是一直存在的。 好! 我們困在假相當中,不能自拔, 現在我們就要從這個牢獄裡面掙脫,你已經盡心、 你已經盡力了,就像我一樣,我認真弘法利生, 好好的栽培這些徒弟,跟這些在家居士,對不對? 再來就是看你們的。 我沒辦法代替你們生, 沒辦法代替你們死,也沒辦法代替你們的苦惱。 師父只能把佛陀的心,用善巧方便的語言, 灌注到你們的心性當中,你們受益,我很榮幸, 你們不受益,那就等待未來的因緣, 畢竟結結佛緣,將來你們就會成就。
禪,它是超越肯定跟否定的。 意思就是說:當一個大徹悟心性的聖者,不是在你面前, 你讚歎他幾句,他就會增加什麼。 我這裡常常接到這個e-mail 信件,太多太多人寫信來, 感恩師父、讚歎師父弘法,他看到了...........在多遙遠, 今天收到,他在哪裡? 在蘇聯的邊境,接近俄羅斯, 那個地方零下五十度,也來感謝師父。 這是他寫的信,讚歎。 師父的心性不增,你讚歎我,不簡單,你懂得讚歎三寶, 至少你修了功德、福報,總比造口業好。 今天你來否定我, 師父的心性也不會減少。 所以,一個大修行人, 不是因為你的肯定而榮耀; 也不是因為你的否定變成一種侮辱,他就失去勇氣。 沒有的!
諸法,法法本來空,沒有讚歎、毀謗、批評。 法法本空, 沒有所謂肯定,也沒有所謂否定,超越了肯定跟否定。 就是懂得禪,這個就是真正的功夫,三昧的功夫! 無關於肯定,也無關於否定,全世界的人都否定你, 如果是佛陀,那也沒關係,佛陀究竟解脫,跟肯定、 否定有什麼關係? 禪就是佛的心,佛的心是生命的基因, 佛的心是生命的屬性,禪是生命的實相。
先講第一個,禪是生命的基因。 基因就是所謂的DNA, 無量劫來,我們的佛性就是一直存在,我們生命的基因, 就是一代傳一代,一直存在。 換句話說,超越一切時空, 生命的基因就是佛性。 這個基因是一種比喻, 跟無形的佛性,用來比喻而已。 是比喻說,生命的基因, 這基因是DNA,也就是遺傳因子。 這比喻就是說,佛性, 從無量劫來的生命,我們一直存在的, 只是你有沒有去發現它而已。 發現了,你就成佛了! 所以,禪是生命的基因。
禪是生命的屬性。 屬性就是佛性,也就是本來具足的意思。 生命本來具足之性,就是佛性。 所以,禪是生命的屬性。
禪是生命的實相。 實相有幾個具體的觀念, 在這裡要講給大家聽,什麼叫做實相? 一、既具體又抽象; 二、即存在又超越;三、既灑脫又莊嚴,即無相又無不相。 諸法的實相是什麼? 即具體又抽象。 什麼叫做具體呢? 大悟的人,隨境拈來,都是自性的開發,都是自性的展露, 處處流露佛性,哪裡都是芬芳,哪裡都是香氣, 哪裡都是莊嚴,它是非常具體的,它是很受用的。 內心裡面有大般若智慧的人,無一時、無一刻不受用, 它是非常具體的。 可是,它又是很抽象,因為它不是語言、 文字,它又不是觀念,又不是意識形態,說似一物即不中, 除了有證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不然說到死, 沒有開悟,他不曉得那個是什麼東東。
有的人聽不懂說:“師父啊!我都聽不懂, 到底那個是什麼東東?為什麼既具體又抽象? ”不用問那麼多了,問這句就是沒有開悟。 你好好的佈置大殿,不用問這麼多,聽不懂也沒有辦法, 因為他沒有悟入那種心境。 所以,今天來講, 作為一個佛弟子,自然要向著佛道好好的去體會, 總不能念佛不曉得在念什麼,誦經也不曉得在誦什麼, 碰到最重要的開示,就說: “我沒空!”那我有什麼辦法呢? 有的眾生他是這樣子的,你叫他來發心, 他會;你叫他來打法器,他也會;你叫他來掃廁所, 也沒關係;碰到師父開示,就說: “我沒空! ”這最重要的就停頓了,很可惜!
好,實相既具體又抽象,抽象它是摸不著,沒辦法。 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 眼睛看不到,不離眼睛; 耳朵聽不到,不離耳朵;鼻子嗅不到,不離鼻子; 舌頭嘗不到,但是,不離舌頭;身體接觸不到,可是, 不離觸;意攀緣不到,可是,不離意;不是六根、 不是六塵、不是六識,但是,就是六根、就是六塵、 它就是六識,就是當下! 就是你要有正知、有正見、 要有正受,那個時刻就是具足,就是具體。
因此,實相就是既具體,又非常抽象。 我們常常把佛性觀念化,因為它很抽象,它不來不去、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你講,佛性是猶如虛空, 他就把它觀想一個很大很大的虛空,這樣夠大了吧! 你跟他講佛性圓滿,他就觀想一個十五的月亮,還發亮。 說:我們佛性是圓滿的,他還畫一個圓圈,是不是像這樣? 他不曉得,佛陀講圓滿就是沒有無明、沒有煩惱、沒有執著, 叫做圓滿。 圓滿就是處處通, 無處不通,沒有煩惱,也不立一個菩提。
所以,實相既具體又抽象,實相既存在又超越。 存在, 因為非幻不滅,我們的佛性是非幻,緣起如幻; 可是非幻不滅,真如實相不是幻化的, 我們的如來藏性是實在存在的。 可是,它是無相。 所以,既存在是又超越。 佛性就是這樣,實相就是這樣, 禪的心就是既存在又超越。 我們必須活在現實的狀況之下, 活在現實的狀況之下,就是存在; 我們今天大家都存在這個世間,又超越。 我們現在學佛, 就在學這個超越,眾生只有存在,活在這個現實的世間裡面, 他沒有超越的智慧,所以,跳脫不出來,一直到死!
修行,世間人著於假相,修行人著於什麼? 著於自己修的法。 親近哪一個師父,就說:“我這個師父是最棒,是最好的。 ”從此以後,我們就不聽別的法師的,不要去親近別的道場, 這個就是可怕的法上的執著。 如果擁有佛陀的正知正見, 親近哪一個師父,講的不是一樣嗎? 怕的是那個上人是邪知邪見,披著袈裟,講的是邪知邪見、 惡法、惡知見,可怕的是這個! 實相是既存在又超越的東西, 世間人只有存在在現實,可是,超越不了; 修學佛道的人也沒辦法超越,沒辦法超越就是他所學習的法, 卡住自己的觀念。 記得! 佛陀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 連佛陀所講的法,那個觀念統統要放, 那個才是正法。 何況非法? 何況不能解脫的法?
實相是既灑脫又莊嚴,內心灑脫,外相莊嚴。 內心灑脫是什麼? 永遠無諍,也不去看眾生的過失, 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他內心裡面早就灑脫得不得了。 無知是你的事情,不關我的事情,聖人只能憐愍眾生、 可憐眾生,聖人的心,早就灑脫、自在。 他又莊嚴, 就是不壞事相,所以,在座諸位,我們能夠說, 一個佛弟子可以蓬頭垢面嗎? 頭髮象爆炸一樣, 可以這樣子那麼嚴重嗎? 還龐客族! 頭髮都快長頭蝨了還不洗,這樣叫做修行人嗎? 不是的! 修行人外相莊嚴,統統按部就班來, 什麼時空就必須穿什麼禮服。 你不是比丘, 我只有這一件黃色的衣服,再怎麼妝扮都是這一件, 所以我沒得選擇,我是進入絕對的狀態,手拿來就穿。 因為沒有花花綠綠的東西,就是黃色的。
在家居士,該平淡樸實的時候,就平淡樸實; 如果你經濟不錯,要進入特殊的莊嚴的時候, 還是要擁有幾套漂亮的衣服。 這是真的! 畢竟時空不一樣, 內心解脫,既灑脫又莊嚴,這個才是佛法。 時空不一樣, 不能說,在家居士來這裡,像有的女眾來這裡, 看她這個臉快往生了,穿在家服裝,也不修邊幅, 也不稍微說簡單整理一下。 說:“居士!你為什麼穿這樣子? 你的臉為什麼沒有氣色呢?”她就跟師父講:“哎呀!師父! 您不是講這個修行人不要執著這個嗎?”我說:“喔! 你弄錯了,我講的不執著,是不壞事相的不執著。 ”來到講堂,今天是義工大會,諸位! 也得稍微妝扮一下, 簡單的,這是禮貌。 但是,也不能妝扮得太過分,來了, 裙子穿得那麼短,短到拜佛下去,後面比丘統統一片倒, 那怎麼可以穿這樣子呢? 穿這樣子,就過份了。
好了! 我們有灑脫又莊嚴,也不是太浮華,但是, 也不太誇張,也很受用,也很莊嚴, 因此實相就是既灑脫又莊嚴。 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 什麼叫做無相? 諸法空無自性,凡所有相,都是空相, 叫做無相。 無不相,不壞緣起。 無相就是性空, 無不相就是緣起,不壞緣起,緣起就是性空, 性空就是緣起,緣起性空同時,叫做實相。
世間人都是依常識,和五官感覺在享受這個世間。 為什麼? 因為他沒有依靠、沒有學佛、沒有聽經、 沒有聞法,所以,只有靠這個感官來享受。 譬如說看看電影啦! 世間人不學佛, 還真的不曉得要做什麼呢? 租了一大堆的DVD來, 從早上看,因為不曉得做什麼! 颱風天,就從早上一直看, 一邊看,泡麵一直吃;看電視報告新聞,再看; 再玩那個什麼? 電動玩具、線上游戲,玩這個網絡, 玩到幾乎不能自拔。 因為不曉得無常就迫在後面, 不曉得要趕快念佛。 因此世間人只能依五官刺激, 還有依常識。 常識就是後天所讀的這個書本,所加進去的觀念。
諸位! 修行跟不修行差很多。 舉個例子, 如果一個世間的人,讀到博士,跟師父同樣, 他沒有受佛法的訓練,你去罵這個博士說:“你笨蛋、 你無知!”他立刻發怒。 因為他接受的是後天的知識的培養, 這個是常識,這個常識、語言、文字, 他執著以為實在的東西, 因此他用自己的觀念雕塑成自己的人格的時候, 那一種強烈的自尊心、優越感跟保護主義, 會使他自己很脆弱,愈讀書就愈執著,就愈想保護自己, 就愈脆弱! 那跟師父,我受過佛陀的訓練的時候, 你罵我笨蛋、無知,我一點都不會生氣的,為什麼? 無知是一個假相的名詞,你罵我無知,我就真的無知嗎? 是你無知,還是我無知呢? 你罵我無知, 我就變成無知了嗎? 所以,你修行,你悟道了, 人家罵你什麼,笨蛋、無知,就是這樣,很灑脫:“喔, 是是,你罵,這是你的事情,不關我的事情。”所以, 一個世間人跟一個出世間人,生活的世界是完全不同, 小事情足以讓這個博士煩惱、痛苦; 大事情也不足以讓這個修行人痛苦和煩惱。
前一陣子一個碩士,念到碩士了,他女朋友只有提出分手, 當時去砍她三十幾刀,最後就跳樓自殺。 你看,書讀多少了?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念到碩士要博士班了, 你想想看! 所以,世間不究竟,就是這個道理。 書讀很多, 由語言、文字、意識形態,所建立的觀念、人生觀, 是非常脆弱的;由我們的本性、本能,存在的般若智慧, 所建立的解脫思想、體系,它是非常超越跟解脫的。 同樣的一個人,所過的生命觀是完全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