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六根`六塵`六識】「六根」一詞的語義: 「六根」一詞,在《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中的梵文是sad-indriyani;「六根」一般又譯作六情、六內入處,泛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
眼根(視覺器官與視覺能力)、耳根(聽覺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覺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覺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觸覺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是吾人之心靈面對外在世界的入口處。 六根為生物之認識器官,之所以稱為「內入處」,是相對於外在的現象世界而言;意即外在世界,通向內在認識主體的入口處。此六根在部派佛教時期又歸屬於十二處之內六處,十八界之六根界;並將之區分成「勝義根」(感官能力)與「扶塵根」(感官器官,如眼球)。「六」,梵語sad,乃數量詞。「根」,梵語indriya之意譯,原意為屬於、適合於因陀羅神(梵名Indra,巴利名Inda ,為婆羅門教雷雨之神,係諸神中最高位者),或因陀羅神之朋友輩之意;又指因陀羅神之力量、支配,及偉大的行為;後引伸指器官、感覺、機能、能力之意。而在中文中,「根」字有根本、根源之意;將sad-indriyani翻作六根,實是意味著,此六者為吾人行為造作與認識外界的根本器官或根源處所。從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嚐的味道,身根所觸的 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那是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言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而生的見聞嗅味覺思的了別作用。因為是八識中的前六識,故常被稱為前六識。 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於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
事實,卻是在於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 清淨,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瞋,貪與瞋,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瞋、痴」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 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 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 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 六識、六根、六塵的名目,抄錄如下︰
六識 ──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 ── 色、聲、香、味、觸、法。
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 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交互迴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http://cyk.myweb.hinet.n...e_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