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引用愛美麗於2007-06-10 14:53發表的 :
http://stev.mywe...t.net/
這邊有相當清楚的Adobe Audition 1.5教學哦
怕文章不見!就先偷過來囉!
Adobe Audition 1.5 使用教學完整版原作者:
rbrtchen@微風論壇前言
Adobe Audition 提供專業音效的編輯與混音環境。專為從事視聽、廣播及影視製作的音效與影像專業人員設計,具有先進的混音、編輯、母帶後期處理及特效處理功能。系統需求:- 400MHz 或速度更快的處理器〔建議使用 2GHz 或更快速的處理器〕
- Microsoft® Windows® 2000 或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或 Home Edition
- 64MB RAM〔建議使用 512MB 或更多〕
- 75MB 可用硬碟空間〔如要安裝額外音訊片段,建議使用 700MB〕
- 800x600 彩色顯示〔建議使用 1,024x768〕
- 立體聲音效卡〔建議使用多音軌音效卡〕
- CD-ROM 光碟機
- CD-RW 燒錄機〔用來建立音效 CD〕
- Microsoft DirectX 9.0 軟體〔用於視訊匯入〕
- 建議使用喇叭或耳機
- 麥克風〔選用〕
Adobe Audition 台灣官方網站正式切入主題以前,先提醒大家幾個要點,既然是用電腦做錄音與混音的工作,電腦的效能不能太差,當然不是叫大家換電腦,而是儘量關閉不必要的程式,因為軟體是以即時〔Real Time〕運算模式工作,特別是同時開啟很多軌,或加入很多處理效果時,將會耗費不少 CPU資源,不過大家如果只是拿來錄自己的歌聲,只要不是年代太久遠的設備,基本上都不會有問題,另外要注意錄音時的背景雜音一定要小,雖然雜音可以透過軟體來修飾,可是也會對想要保留的聲音作修飾,所以儘可能在
安靜的錄音環境操作,〔這好像有點難,可是卻非常重要〕,同時耳機是絕對必要的投資,如果預算可以的話,最好是買全罩式耳機〔就是可以把耳朵全部蓋住那種〕。
常常有網友詢問,應該買什麼樣的設備才可以把聲音錄好,在這裡一併提出個人的一點意見,最常問到的就是該買什麼樣的麥克風?我通常建議
動圈式〔就是在家裡唱卡拉OK,或到 KTV 唱的那種〕,另一種稱為
電容式,雖然收音效果較好,靈敏度也比較高,但是對於雜音的收音當然也比較好,除非錄音環境背景雜音很小,否則不建議使用,如果家裡剛好有卡拉OK麥克風,只要買一個
大轉小的轉接頭,就可以直接在電腦上使用,同時因為導線夠長,可以離電腦遠一點,就不太容易收到電腦風扇的雜音。
如果真的很有錢,可以買一塊
錄音卡〔非
音效卡〕,價位大概在 3~5 千元起跳到數萬元不等,最基本的功能大概有 4 組輸出/輸入,24bit/96K的取樣與數位轉換,全雙工錄音及播放,內建的麥克風前級放大……等功能,買了這個東東,不但錄音效果可以提升,透過全雙工的功能,錄音的同時還可以聽到自己的歌聲,好了,廢話就此打住,正式進入教學主題〔以下內容以卡拉OK為主,多軌音樂創作不在討論範圍〕:
開始教學文章之前,我要特別感謝
網路歌后 May.jyuen,無私的提供她的歌聲原始檔,我才可以用比較完整的範例來寫作,同時她也非常大方的同意,把原始未經修飾的歌聲檔案,提供給大家練習 Audition 的操作,請大家多多給她鼓勵的掌聲,並且粉用力的繼續支持她
相見太晚:伴唱檔
相見太晚:歌聲首先開啟 Adobe Audition v1.5〔舊版為 Cool Edit 2.0 或 2.1,介面功能沒差太多〕,Audition 有三個檢視視窗:
- 編輯檢視:可以對聲音檔案做編輯工作,靜音、降噪、降低雜訊等工作只能在這裡執行,還有頻譜與相位的分析,也是在這裡完成,不建議在這裡加入效果,除非有特殊需求與考量。
- 多軌檢視:主要的混音工作區,歌聲的基本編輯完成後,就是在這裡加入其他效果,與伴唱樂的音量平衡與混音也是在這裡完成。
- CD專案檢視:當完成的作品想要燒成光碟,就到這裡完成美好的回憶。
先認識一下操作介面:
編輯檢視視窗:
- 有三個選項…左邊為編輯檢視,中間為多軌檢視,右邊為 CD 專案檢視,兩個地方都可以做切換。
- 編輯功能區…分別切換:檔案、效果、我的最愛三個子功能目錄。
- 進階選項與切換按鍵。
- 主要錄音/播放控制區,多了一個播放鍵加小圓圈,可以從波形視窗標記處開始播放。
- 波形視窗縮放控制區…可以垂直或水平放大縮小波形圖,對編輯工作特別方便。
- 水平電平表〔音量表〕…這個不用解釋了吧。
- 時間碼顯示…有多種格式可以選擇,例圖中的單位為「分:秒.1/1000秒」。
- 波形顯示窗…顯示左右聲道的波形,每聲道可以顯示正負弦波形。
- 時間設定控制區…可以直接鍵入數值,設定起始與結束時間,非常方便編輯工作。
多軌檢視視窗:
- 有三個選項…左邊為編輯視窗,中間為多軌視窗,右邊為 CD 方案視窗,兩個地方都可以做切換。
- 多軌主功能按鍵…分別切換音量/EQ/匯流排功能。
- 各單軌子功能按鍵… R/S/M表示錄音╱獨奏╱靜音,以及相關功能參數調整。
- 預演控制區…選擇檔案以後,可以先聽取音訊檔案內容
- 主要錄音/播放控制區…多了一個播放鍵加小圓圈,可以從波形視窗標記處開始播放。
- 波形視窗縮放控制區…可以垂直或水平放大縮小波形圖,對剪輯工作特別方便。
- 水平電平表(音量表)…這個不用解釋了吧。
- 時間碼顯示…有多種格式可以選擇,例圖中的單位為「分 : 秒 . 1/1000 秒」。
- 波形顯示窗…每一軌可以顯示左右聲道,每聲道可以顯示正負弦波形。
- 時間設定控制區…可以直接鍵入數值,設定起始與結束時間,對於區塊設定非常方便。
- 音樂創作輔助工具…可以設定調性,節拍,速度,創作音樂時非常方便,還可以開啟節拍器。
CD 專案檢視視窗:
重複的地方就不再多做介紹,把檔案直接拖曳到視窗,安排好曲目順序,並且編輯軌道屬性,輸入相關資訊,確認時間長度未超過光碟容量,就可以「寫入 CD」。
操作介面介紹完了,接著到多軌檢視視窗,在軌道1的空白處,按滑鼠右鍵,選擇
插入→
音訊〔或
視訊;KTV 檔〕,開啟伴唱音樂檔並插入軌道1。
連擊兩次伴唱檔,回到編輯視窗調整速度與音高〔如果速度與音高都 OK,就跳過這裡〕,選擇
效果→
節拍/音調→
伸展,開啟
伸展視窗,中間靠上面有一個
比率小視窗,可以調整速度參數,數字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則越慢,先修改參數以後,按下右下角
預演鈕,可以先試聽調整後的速度,不滿意就按下
停止鈕,再重新輸入參數,比率小視窗的右邊,有一個
轉置小視窗,按下下拉鈕,會出現轉調參數選擇,
none 就是保持原調,
1b 降 1 key,
1# 昇 1 key,依此類推,有一個重點要注意,左下角的伸展模式要先選定,如果只是調整速度,就選擇
時間伸展〔保持音調〕,如果只是轉調,就選擇
音調轉換〔保持節奏〕,如果兩者皆要調整,就選擇
重新取樣〔兩者都不保持〕,調整好了以後,按下
確定鍵並回到多軌視窗,準備開始錄音。
先點選軌道2的
錄音鈕,接著再按下
主要錄音鈕,就可以跟著音樂唱了,唱完了就可以按下
主要錄音鈕或
停止〔不需等音樂結束〕,最後再點選軌道2的
錄音鈕,取消錄音功能,以防止不當操作而洗掉。
錄完以後會產生一個新檔案
軌道2,在檔案名稱連點兩次,會進入
編輯檢視視窗,從波形圖可以看的出來前奏與間奏都有雜訊,有兩種方式可以處理,如果可能的話,以第一種為佳。先仔細聽一下歌聲,如果聽到其他人的聲音或室外汽車聲等雜訊,只能選擇第二種方式補救,如果只是聽到微弱的風扇聲或電子雜訊等,就可以選擇第一種方式處理,因為唱歌時的小雜訊在混音時會被音樂蓋掉,不管哪一種情形,雜訊大到無法補救時,只能選擇找時間重錄,並且記得把麥克風音量調小,然後靠近嘴巴一點,這樣對雜訊的收音就會比較小。
一、靜音:利用剛才介紹的縮放控制把波形水平放大,把游標移到雜訊的最末端〔以前奏為例,點在兩聲道中間附近,太上或太下只會選擇單聲道編輯〕,往左邊拖曳到開始處,標記的區塊會以反白顯示,這就是我們要編輯的區塊。
到目錄區選擇
效果→
靜音,就會把剛才的區塊設為靜音,重複同樣的動作,把間奏與尾奏同樣設為靜音。
二、降低雜訊:一樣把前奏的雜訊區塊摽記起來,這次選擇
效果→
降低雜訊→
降低雜訊。
系統會跳出
降低雜訊小視窗,選擇
捕捉線圖。
系統會根據預設數值捕捉雜訊線圖,接著選擇
選取整個檔案,然後按下
確定〔為簡化範例,不對其他參數做修改,有興趣可自行研究,不另做說明〕。
很明顯的剛才的雜訊不見了,可是波形也被改變了,因為對聲音做了破壞性的處理,大家可以對照前後兩個圖片,以上為音訊檔案的基本編輯功能,主要用意是移除不必要的雜訊,人聲的部份儘可能不用降低雜訊功能,因為人聲只要加入降低噪訊功能,多少都會對於聲音產生破壞。
在繼續下面的教學之前,我想先介紹整個錄音工程的基本流程與觀念,這樣大家在錄唱的時候,可能就會避免一些錯誤的操作與疏忽。雖然在以下的介紹,有很多內容與各位學習的錄唱看似無關,但是很多的專業術語,在接下來的課程將會陸續出現,特別是在調整參數時一定會出現,我儘量將中英文寫出來,並試圖用比較淺顯的敘述來解釋。
通常我們將整個錄音工程概略分為
錄音〔Recording〕、
混音〔Mixing-down〕、
後製作〔Mastering〕三大領域…
錄音〔Recording〕:這是最基本的前期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麥克風的選擇,角度與位置的擺設,防震與防噪的處理,串音的抑制處理,音源的足夠動態反應〔也就是音量要夠〕,監控音壓是否過載〔Overload,也就是失真〕,頻域干擾與相位位移的處理……等,這是最基本的工作,在外國通常有專門的錄音師負責,在台灣通常會由混音師兼任,這個部份有兩派理論,一為對拾取的聲音做基本的修飾處理,另一為不做任何修飾,留待混音時再做處理,當然都各有理論基礎,個人傾向於第二派理論,所以並未對聲音多加處理,只是原音錄下來而已。
混音〔Mixing-down〕:這個工作就是讓器材大顯身手的時候,當然也是考驗混音師聽力與功力的時候,首先必須對每一軌做處理,例如:音量大小、音色潤飾、音場定位、動態處理、音效調整……等工作。
- 音量大小:
任何一個音源被處理之前,第一個要調整的就是前級增益〔Gain〕,藉此來調整出足夠的電平〔Level〕,再經由音量滑桿〔Volume Slider〕,調整出相對其他軌道的適當音量來求取平衡〔Balance〕,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就是,開啟任何一個效果視窗,大概都會有 Gain 與 Output Level 的選項,試著把 Gain 調到最大,Output Level 調小,此時的音量不大,可是很明顯的聲音是破聲〔失真〕,這就是前級增益的重要性,太大肯定不行,調太小的話,則動態反應不足且音量太小,若勉強把音量調大,就會把底層噪音跟著放大,不過在 Adobe Audition 裡面,各單軌並無 Gain 的調整,這裡說的是一般專業調音台的模式。
- 音色修飾:
調整出適當的音量大小,再來就是對音色做修飾,讓聲音聽起來不會太尖銳,也不會太沉悶,簡單的說就是讓聲音聽起來儘量舒服,線性反應儘量平順,這必須利用等化器〔Equalizer、EQ〕來完成,針對每個頻域做適度的增益/衰減,這個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感覺低頻不足就加低頻,加完以後覺得中低頻不足,又再加中低頻……,最後怎麼又變成低頻不足,再繼續加低頻,造成整體音壓過載,爆音、失真也就無可避免,建議先仔細聆聽,覺得哪個頻段足夠了,把它適度衰減,以求取與其他頻段的平衡,雖然整體音量會變小,但是可以透過下面的動態處理來解決,同時也避免把底層噪音放大。
- 音場定位:
最基本設定是利用 Pan〔搖擺,俗稱的左右平衡〕功能,來定位出聲音在整個音場的位置,透過現在 DTS音效處理技術,還可以模擬出音場的三度空間感,如果在前面的等化處理時,產生相位〔Phase〕偏移時,也是在這裡做補救,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每個音源有明確的空間定位,並且適度的模擬出空間感〔Spaceing〕。
- 動態處理:
這是混音過程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決定混音成功與否的重要工作,通常會利用四個工具來處理:Gate〔閘道器〕、Limiter〔限制器〕、Compressor〔壓縮器〕、Expander〔延展器〕,Gate 有點類似 Limiter,但是工作原理不太一樣,Gate是讓基準點以上的音壓通過,以下關閉閘門,通通不准過,通常是拿來消除背景噪訊或不必要的雜訊,Limiter則是反向工作原理,讓基準點以下的音壓通過,以上全部切除,用意是讓超過設定音壓的音訊不作用,通常用來保護機器,以避免凸波對器材造成損害,Compressor 的工作原理則類似Limiter,但是超過設定音壓的部份,則是透過參數〔Parameter〕的調整,將超過的音壓,做適度的壓縮,以求取最大的動態反應,例如樂器中的大鼓和低音貝斯,頻域大約在 400Hz 以下,適度的加上壓縮效果可以增強節奏的力度〔Punch〕,卻又不會造成音樂底層的鬆散,至於Expander 則補足 Compressor的缺失,可以將中高頻的聲音做適度的修補,因為中高頻的特性是音壓無法持久,透過延展功能可以適度的增加聲音的穿透性,特別是人聲〔Vocal〕的部份,可以增加很多的清晰度,以下介紹的幾個參數,在上述處理工具中經常出現,一併解釋一下,讓各位在調整時有所依據:
- Threshold〔門檻、觸發點〕:設定啟動處理器的門檻,當音壓大於或小於此時,啟動處理功能,反之則不處理。
- Ratio〔比率〕:設定處理時的比率,比值越大則處理的效果越大,相對於聲音的影響〔破壞〕也越大,設定為 1:1 時則不做處理,小於 1:1 時則反向處理。
- Knee〔彎曲度〕:設定處理時的線性曲線,彎曲度越大線性越平順,但是對於門檻的影響也越大。
- Attack〔啟動時間〕:設定開始處理的啟動時間,單位為毫秒〔ms〕,當音壓到達門檻後多少時間才處理。
- Release〔釋放時間〕:設定處理完的釋放時間,單位為毫秒〔ms〕,當音壓退出門檻後多少時間來釋放。
- 其他還有 Input、Output、Gain 等參數就不再多做解釋。
- 音效調整:
當以上的參數都調整好以後,最後還要加上音效調整,適度增加聲音的圓潤與甜美,並增加聲音的深度與寬廣度,營造出更佳的空間感,在人聲部分通常加的就是大家說的迴音,在樂器的部份可能會再加上Phaser、Flanger、Wahwah、Distortion、Overdrive……等效果,以增加音樂的多樣性與樂趣,在 Adobe Audition預設的音效其實已經蠻好用的,各位可以直接套用不同的預設值試試看,只需調整混響的大小即可獲得不錯的效果,如果手癢想要自己動手,以下介紹各參數的解釋與作用:
- Lowcut〔低頻濾切〕:將設定的頻率以下,通通消除不准通過,有時會寫為 Highpass〔高頻濾通〕。
- Highcut〔高頻濾切〕:將設定的頻率以上,通通消除不准通過,有時會寫為 Lowpass〔低頻濾通〕。
- Dimension〔空間大小〕:設定要模擬的混響空間大小。
- Roomsize〔房間尺寸〕:設定要模擬的混響空間尺寸,通常需輸入長、寬、高的數據。
- Distance〔距離〕:設定模擬空間內,發音源與反射牆面的距離。
- Diffusion〔擴散〕:設定混響的擴散程度。
- Predelay〔早期延遲〕:設定啟動混響效果的時間。
- Decay〔衰減〕:設定混響效果的衰減時間。
- Crossover〔分頻點〕:設定混響效果高低頻域的分頻點。
至此已經把混音的準備都做好了,由於大家都是用伴唱音樂,基本上都不需做修飾,只要調整人聲的部份,所以很快就可以把混音工作完成,在正式的作業裡,真正的混音工作才要開始而已,那可是一件漫長而繁瑣的工作。
接著我們就要用 Adobe Audition V1.5 的強大功能來修飾乾澀單調的歌聲。
把雜訊消除以後,初期的準備工作已經好了,接著就要進入實際的調整音質與音效,切換到
多軌檢視視窗,在軌道2開啟 FX,選擇
濾波器→
圖示均衡器,按下
加入→
確定,我覺得範例檔的中低頻有點太多,以致女聲的主頻域有點不足,所以我將中低頻作一些衰減,〔500Hz → -1db,400Hz→ -3db,315Hz → -5db,250Hz → -4db,200Hz → -3db,160Hz→ -2db,125Hz →-1db,其他頻段不做任何修改,當然這只是為了方便示範,並不是很精準的修飾,各位可以聽一下修改前後的差異〕。
如果對於調整沒有把握,可以先用滑鼠標記一段音頻〔建議選擇副歌的部份〕,按下
播放鍵再選取不同的預設值,通常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如果都不滿意的話,就挑一個比較接近的預設值,然後利用手動調整來修飾,當然這需要相當的功力與經驗才可以完成,很難用文字來詳細敘述,唯有靠不斷的嘗試與摸索才能進步,有一個原則要說明,在進行均衡操作時,增益的效果不如衰減的效果好〔因為音頻提升噪訊也會跟著提升〕,例如覺得低頻不足,可以試著衰減中頻或是高頻,而不要一昧地將低頻進行增益,如果不得不進行增益操作,應該使用小的增益值,並且對上下頻域也做少許的增益,以得到比較平滑的線性。
修改前修改後接著在軌道2的效果器支架,選擇
振幅→
動態處理,按下
加入→
確定,第二個效果加進來了,在下拉功能鍵,我選擇預設的「VocalComp 8 : 1,-24,FastAttack」,這個效果的預設效果為「人聲壓縮比率 8 : 1,門限 -24db,快速啟動」。
為什麼要做動態處理,我們針對人聲來說明,前提當然是你已經完成前面的工作,但可能還是會覺得聲音有點空空的,有時好像太硬,有時又好像太軟,甚至於覺得有氣無力,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壓縮功能,將最大音量與平均音量拉近,這樣就可以得到比較飽滿而且有力的聲音,同時最大峰值也會因為壓縮作用而變小,這樣我們就有了更多音量提升的空間,但是過度的壓縮會對中高音產生比較多的破壞,所以做壓縮處理時必須非常小心,而且各參數之間也會相互影響,必須仔細的聆聽,同時反覆的做比較,才能獲得滿意的動態處理效果,有興趣研究的網友,可以自行調整每個參數,了解一下聲音的改變在哪裡,下面的範例檔案是我擷取壓縮前與壓縮後的檔案,壓縮後最大與最小音量差距拉小,而且預設的輸出補償〔增益〕為 8db,所以整體音量也提升了。
壓縮前壓縮後處理完壓縮效果以後,接著就是要處理延展效果,提升整體音頻的動態範圍,特別是中高音的部份,以彌補壓縮處理時對整體音壓與中高頻域的壓抑,提升人聲的透明與清晰度,跟我們做壓縮處理時一樣,開啟動態處理器,這一次因為預設效果我都不是很滿意,所以我採用手動調整參數,首先在
傳統頁面的
區域選擇
延伸功能,參數設為比率 2 : 1,門限 -24db,輸出補償〔增益〕0db。
接著到
上升/釋放頁面,我在
增益處理器修改
輸出增益 0db,
上升時間 10ms,
釋放時間 300ms,
電平檢驗器修改
輸出增益 0db,
上升時間 25ms,
釋放時間 300ms,而且勾選
RMS〔平均音壓〕。
接著到
頻帶限制頁面,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提升人聲效果,所以我設定
低截止 100Hz,
高截止 6300Hz,各位可以發現我一直沒有做增益,因為剛才的壓縮效果已經加了 8db,所以接著的範例檔案可能聽起來沒差多少,但是注意聽的話,可以發現中高頻變的比較明亮,這也達到我們
延展〔Expand〕的目的了。
延展前延展後再來準備幫聲音做最後的美化工作,這次我選擇
延遲效果→
快速混響,我設定的參數如下:
空間大小 10,
衰減 2500ms,
平滑 100,
高截止頻率 6300Hz,
低截止頻率 100Hz,
原信號 100%,
混響20%,混響的比率千萬不要設太高,適度的混響效果,可以幫歌聲加分,同時提升歌聲的寬度與深度,但是過度使用只會得到渾濁骯髒的效果,這也是很多初學者容易犯的錯誤,同時混響的時間長度不要太長,以免每個音相互產生干擾,有一個原則可以參考一下,快歌使用少一點混響,且時間長度短一點,慢歌則多一點混響,時間可以長一點。
混響前混響後最後當然是把伴唱軌道一起做混音,選擇
編輯→
混錄到空軌道3→
所有的音訊片斷,這樣就會把軌道1與軌道2的所有設定全部混音到軌道3,以下就是完成的作品,在此要特別感謝網友 may.jyuen 提供原始檔案,我才可以把我的範例寫出來,同時為了方便寫比較淺顯的內容,只做了簡單的修飾,沒能為她的歌聲多加點分數,在此對她說聲「抱歉」。
完成作品--相見太晚《為了把 may.jyuen 的聲音呈現更好的一面,又另外做了比較細部的混音,可以聽聽看》
相見太晚-ReMix-12-23以上只是個人的簡單混音流程,而且全部使用內建效果,這樣大家都可以練習,在我的實際操作上,其實還加上一些外掛效果器,上面的參數設定也是以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特別是初學者〕了解,當然對於高手可能會覺得太粗糙一點,我只是試著以初學者的角度來設定發文的出發點,歡迎大家提出更好的意見交流,因為我也還在學習階段,只是把我學習的一些心得提供出來,內容如有錯誤或誤導,敬請告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