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法有兩端
淨空法師:* “法有兩端”:一切法不外乎“事”、“理”,事理是一不是二。 “ 事”是“跡象”、是“行動”,跡象就是現象,行動就是力用,就是三分裡面的相與用。 相與用都屬於事,理是講體,還是三分裡面的理體、事相、事用。 事屬於科學, 理屬於哲學,理事不二,圓融無礙。 經典裡面“有時說理”,有些經論偏重在理論上, 像《金剛經》、《百法明門論》、《般若心經》,都是偏重說理。 讀這些經典, 明白這個道理,要把這個理會歸在事相上就有用處,從理要悟到事,就是圓融。 “事成於理”,一切事都有理論的依據。 “無理事不能通,不可滯事昧理”,這是很重要的求學態度。 有些念佛的人心裡想, 只要老實念佛就可以,何必還要研究這些教理? 那就錯了,就滯事昧理。 他不曉得如果不懂得念佛的理論,這一句佛號念不好,念久了沒有感應,他覺得不靈, 就懈怠、退轉,一定要懂得它的道理。 所以佛說那一些偏重在理論上的經有它的用意。 “理⋯⋯”是講“義趣”,義就是道理,趣是講它的趣向、歸趣;這是“解說”,是講堂裡的教學。 “有時說事”,像《彌陀經》說的是事,《地藏菩薩本願經》也說的是事。 對知識分子來說,凡是說理的經容易接受, 講得有興趣;講事的經難講,講事的經一定要說出一番道理,這個事人家才會相信。 一定要把理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能夠顯現出來,理才不致於落空;理與事要相應。 有理有事的經也不少,像《華嚴經》說理也說事,理事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這樣的經是非常完整的經典,既不偏於理,也不偏於事。 蓮池大師註解《彌陀經》 就是“有時說理”,這部經是說事,他就說理,他要不說理,事沒人相信;理說得很透徹, 事人家就相信。 “無事理何所立,不可執理廢事。 因為執理廢事容易落在狂慧,墮落在惡取空, 反而不如滯事昧理。 滯事昧理者執著一端,執著念佛縱然不能往生,來生還得相報; 如果執理昧事,來生必定墮落,連福報都得不到。 但是佛法的修學一定要圓融, 要懂得理事無礙,事事也無礙,原本就是無礙。 如果覺得有障礙,那是本身出了毛病, 一定要把毛病找出來並改掉,你才有門路可入,才能真正達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那就得大自在。 這個無礙的法界,在淨土宗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如果你還沒有往生, 現在在這世間得大自在,遊戲神通, 這就說明無論觀察哪一法,你要觀察到八個方面,八面玲瓏才能得到真相, 缺少一面都是迷惑,不能得其真相。 可見學佛不可盲目, 八面觀察也不過是看一個外表而已,略知還談不上深度,如果是深一層觀察, 這八面中每一面裡都有八面。 單說體,體裡面有體之體、體之相、體之用、體之因、體之緣、體之果、體之事、體之理, 每一條裡都有八條、六十四面。 六十四面觀察才算是有點深度,還不太深。 再深一層觀察, 這六十四面的每一面裡又有八面即五百一十二面,算不算最深? 不算,其深無底。 佛觀察這個世間真是不可思議,我們怎能比得上? 我們連一個表層都沒有顧及到, 只看到一面、兩面,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佛說我們邪知邪見。 連表層的八面都沒看清楚,怎麼能說自己有智慧? 從這裡你就能體會到佛菩薩智慧之大,不可思議,我們不能不佩服! 學佛特別注重全體圓融,面面觀察到就是全體圓融,這是真正開智慧。 如果是圓解初開,智慧現前,這時候的境界如同佛在經論裡常常告訴我們的“不起於見, 不著於相”,實際就是《金剛經》所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起於見”就是如如不動。 不生知解,不著一切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這時的境界就是實相現前, 也就是一真法界現前,也就是實報莊嚴土現前, 明明白白。 世尊說法的本意就是在破我們現前的執著——人我執、法我執。 人我執演變成煩惱障,法我執演變成所知障,這兩種障礙使我們的清淨心不能現前, 使我們的法身、般若不能現前,這是病根之源。 沒有這兩種執著,真性就現前。 所以情執如果不斷,再要執著言說、名字相而生疑惑,而起了錯誤的解釋, 就是又起了邪見,是病上加病。 這是我們學佛一定要注意到的,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4-04-03 13:16重新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