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855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第一義諦

圖 1.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文殊講堂-上慧下律法師-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http://daoyi1961.blog.163.com/blog/...20139682832914/
上慧下律法师《第一義諦》【3】(全集)繁体版


上慧下律法师《第一義諦》【3】(全集)繁体版
福 ·慧 雙修 102年彰化全國供佛齋僧大會
彰化縣供佛齋僧護持功德會主辦102.8.18(彰化體育館)
司儀:迎請高雄文殊講堂常住法師 入席
恭請長老升座說法 唱:迎請和尚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一義諦【3】 臺灣高雄文殊講堂 慧律法師 主講
2013年8月18日彰化全國供佛齋僧大會(彰化體育館)
司儀:大眾請面向佛前,向上慧下律長老行三問訊禮,

一問訊,再問訊,三問訊。請坐下。《楞嚴經》云:娑婆世界的眾生,以耳根最利,而佛法重在多聞、熏習。
所以,要聽聞、要思惟、要修行,以聞思修,入三摩地。非常感謝慧律長老法駕彰化體育館,廣開法筵,利樂有情。
宣講第一義諦第三集。相信這是我們大眾的福報,慧律長老悲智雙運,深具傳道、授業、解惑之三昧,
雖是艱深的法義,都能夠觀機逗教,讓聽聞者心開意解,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邁向生命的圓滿。
現在就由慧律長老帶領我們一同契入第一義諦的法義大海中。讓我們用難遭難遇的心,以及最感恩的掌聲,
恭請上慧下律長老升座說法。(大眾鼓掌!)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各位請放輕鬆。請放掌。

各位尊敬的大和尚、大法師、比丘、比丘尼,還有各位護法居士大德,以及慈悲的義工,大家阿彌陀佛。(大眾:阿彌陀佛。)

今天是2013年8月18日,是彰化齋僧重要的日子。承蒙各位比丘、比丘尼,還有護法居士大德,在百忙當中來齊聚一堂,那麼,剛剛主辦單位跟我講,說我們今年齋僧,早上有五千兩百多位法師來應供,這個是佛教的大日子,非常地讓人感動。大家也不惜辛苦,在下午的時候,還願意留下來,大家來共同研討佛法,讓我們的生命邁向圓滿,這個非常讓人感動。那麼,下午兩點半到五點,由我來負責弘法,說弘法實在是不敢當,應該說是來向諸山長老請法才對,因為在座的每一位法師,都有優點,都有優點。你們的優點,就是我的老師。簡單講,在座諸位,沒有一個法師,沒有一個護法居士,沒有優點。那麼今天,我受主辦單位的邀請,當然用最謙卑的心,來向大家互相學習。說「教大家佛法」,這是不敢當的。那麼,主辦單位邀請到我,就由我跟大家彙報一下,這幾十年來修行的心得。那麼,如果主辦單位下次邀請你們來演講的話,那麼就變成你們來向大家彙報一下,你們修行的心得。在沒有成佛的過程當中,大家互相勉勵、互相隨喜。

那麼前面,我們第一集、第二集,給大家第一義諦一個正確的概念,這第一義諦,它很深、很難,也是佛法的究竟處,成佛的臨門一腳,那麼,前面兩集就告訴我們,第一義諦不可以落入生滅見,生滅見就是——佛證得金剛佛性,不生不滅。什麼是生滅見呢?諸位,凡夫見是生滅見,聲聞見是生滅見,菩薩見是生滅見,外道見是生滅見,佛見一樣是生滅見。真正的見道:不見一物,名為見道。所以真正入於第一義諦的,不可以立一知、立一見、著一相、著一法,著一知、著一義,或者著一境,「義」就是意義的義。著一義,義就是境的意思。若著有知見,就是生滅。所以佛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契入第一義諦不可以落入有見,不可以落入無見,不可以落入常見,也不可以落入斷見,所以,祖師這麼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一句話直接了當講,就是:你不需要求佛法,佛法在當下。息就是停止,歇即是菩提,那個停止。唯須息見,息見就是停止對生滅的相建立的妄想。妄想盡處就是涅槃。這是佛所說的。所有三藏十二部經典,佛但說不生不滅,涅槃妙性。這是最究竟。所以祖師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也就是:真心不是你求,是本性具足。唯須息見。「見」用我們現在的角度來講,見就是觀念,就是意識型態一種執著、分別,一種顛倒,透過無明的投影,所完成的一種不真實的,假相的一種執著。所以祖師說:不用求真,真心不用求。唯須息見,你要停止對生滅的執著、分別,那麼,這樣子慢慢慢慢就會見到涅槃的真心妙性,所以不必求真心,但息見,停止生滅的知見。妄想盡處就是涅槃,沒有其他的涅槃可得。沒有其他——妄想的盡處就是涅槃。不能離開妄想,在其他地方找到涅槃。離開了妄想,你也找不到涅槃。就像離開波浪,你找不到水,一樣的道理 。諸位,法如大海,法就像大海,漸入要漸深。漸入漸深。你在家裡的魚缸,如果你有養魚,你家裡的魚缸,你只能看到小小的魚在遊動,你到淺海,你只能看到比家裡的魚稍微大一點點,如果你想觀賞最大的鯨魚,你必須到深海,你一定要到深海。同樣的道理,如果,今天我們整個佛教在相上打轉,在相上熱鬧,沒有契入整個佛教的核心價值——就是涅槃,那麼,整個佛教就失去了重心,也失去了重點。因此,涅槃是整個佛教的核心價值,我們不是說,你今天作慈善、辦學校、放生不對,這個我們也隨喜,也讚歎。但是一個佛弟子對法不認識,對涅槃的妙性不能體悟,就像沿著此岸這邊一直跑,沿著此岸這邊一直跑,你沒有辦法直接穿過這個河流,達到涅槃的彼岸,永遠沒有辦法。欲入如來的第一義心,究竟真如,不生不滅的涅槃妙智,你必須要用最謙卑的心,我們必須用最謙卑的心,來聆聽佛陀的正法,謙虛是智慧的開始,狂妄與聖道絕緣。

再講一遍,謙虛是智慧的開始,狂妄與聖道絕緣,也簡單講,說法的人用最謙卑的心,那麼,聽法的人也必須用最謙虛的心,為什麼?謙虛是智慧的開始,唯有謙卑,他才能夠容納更多的正法,自己裝滿自己的知見,佛的知見就裝不下去。什麼境界的人,他就會講什麼境界的話,什麼程度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書。所以,入於佛的正見、修行聖道的人,他不會跟一般的眾生有種種的計較。種種的計較。

那麼,什麼是第一義諦呢?了諸法空無自性,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夢,這是第一義諦,究竟的空相處,第一義諦究竟空相處,也就是第一義諦大空,這是諸佛所行處。諸佛所行處。但是因為這個義理太難了,太難了,經典講:要到八地菩薩以上,才證得一切法無生。要到八地菩薩,換句話說,七地(遠行地)還是在生滅。八地菩薩才證得一切法無生。這個一切法無生,是簡單的名詞。應該講:無生、無住、無異、無滅。生、住、異、滅簡稱生滅,無生、無住、無異、無滅,簡稱:沒有生滅、無生滅。沒有生滅再縮短,叫做一切法無生。佛陀在經典講:這一切法無生太難理解了。在座諸位,我如果問大家一個問題,佛陀證得無生法忍,對不對?佛陀證得無生法忍,對不對?我們每天都在看經典,大、小乘看透,講經說法也都這樣聽聞,佛陀證得一切無生法忍,這不對的。無生法忍是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十地菩薩、等覺、妙覺所共證的。佛不是證得無生法忍,佛證得大寂滅忍。經典講:唯佛一人沒有生滅。證得金剛般若智慧,唯佛一人入於無生滅的境界,這個就告訴大家,很多我們以前認為對的觀念,要稍微修正一下。唯佛一人證得不生不滅,包括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的生滅,所以,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證的叫做無生法忍,簡單講,七地(遠行地)前,統統叫做生滅。當然,要站在什麼角度,唯八地菩薩證得一切法無生,唯佛一人證得究竟不生滅,不是無生法忍,是大寂滅忍,真正的不生不滅。所以看經典,或者是體悟聖道,一定要找到究竟之處。所以佛證得大寂滅忍,也就是 一切法都是究竟不生不滅,如來第一義諦大空,他是證量的解脫境界,只有結果,沒有如果,唯證相應。也就是說,如來的第一義諦大空,這個理上或者是真正的智,他是證量的解脫境界,只有結果,沒有如果。只有結果的意思就是說:他一定要契入,才能理解佛的用意。沒有如果,如果就是假設的。假設的。佛的境界大概怎麼樣、可能怎麼樣。都是用邏輯推論。為什麼講不可思不可議呢?佛的境界不能用任何的語言、不能用任何的邏輯去推論的,他是唯證相應的。因此,在經典裡面講:佛說諸乘,即是非乘。這什麼意思呢?佛所講的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都是一種方便而已,所有的法統統叫你成佛,這才是佛的本意。注意,經典講得很清楚,一般我們都——初學佛法不是很瞭解,因此就會起爭論,說這是小乘,這是大乘,這是南傳、這是漢傳,這是藏傳。諸位,在佛的領域來講,究竟平等,無所謂大乘,也無所謂小乘,無所謂小乘、中乘、大乘,也沒有所謂的漢傳、南傳、北傳、藏傳,究竟之處,都是叫你成佛。只有下手處他不一樣。因為有著文化、時空的背景、修行的經典依據不一樣,究竟之處統統叫你成佛。站在第一義諦的角度,所以,分別——你的分別心只是在跟你自己的無明對話而已。批判別人,其實自己落入無知的知見,所以八大宗派:南傳、北傳、藏傳,只要給一個尊重,其實什麼事都沒有。他說的法,只要真正的如法如律如佛所說,持咒也好,念佛也好,拜佛也好,誦經也好,一個真正入道的佛弟子,他證得不生不滅,他懂得尊重。尊重就是生命藝術的最高點。因此,在佛教裡面來講,諍與道相違。諍論是跟佛所講的道是不能相應的。

接下來,永嘉大師說:物像無邊,般若無際。物像:一塵、一渧、一相、一物,物就是東西,一塵、一渧,渧就是三點水,再加上皇帝的帝。就是一滴水。一塵、一渧、一相、一法,空無自性。所以物像無邊 。物像既然空無自性,沒有實體性可得,般若無際,際就是邊際的際。我們的般若智慧也是沒有邊際的。意思是說:體證到第一義諦的聖者,聲、色當下就是般若的體性,本不生,本不滅。
好,再問一個問題,桌子、椅子可以成佛嗎?衛生紙可以成佛嗎?我們常常念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看到這個,很多人都說:桌子、椅子可以成佛。這不是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嗎?在座諸位,我們一定要瞭解,等一下我再講佛講的,現在要釐清一下觀念,要釐清一下觀念,空相不生不滅有兩種角度,諸位,如果說這個桌子可以成佛,對不對?這裡要弄清楚,不生不滅有兩個角度,從相上的無常來講不生不滅,因為這個桌子是生滅法,是無常法,所以我們說它空無自性。是緣起法,所以我們說它是空無自性。是刹那生滅,所以我們說它是空無自性。這個空相就叫做不生不滅之理。在座諸位,有的人講:無情物也可以成佛。這講了一半,無情物的理,是不生不滅的理。如果說無情物可以成佛,諸位,有的人講:桌子、椅子、山河大地、石頭統統能夠成佛,那麼你,在座諸位,衛生紙也可以成佛了,因為是無情物嘛!那麼,你到大賣場去買了很多衛生紙,擺在家裡,成佛嗎?不可能啊!這個桌子能成佛嗎?諸位,這個桌子能夠成佛,雖然它是空相,不生不滅,可是它只有理啊!理啊!如來的法身隨涅槃妙智而出,這句話你要弄清楚,簡單講,沒有涅槃的妙智,是不能證得如來的法身,不能證得不生不滅的法身。好,如果說,我們今天的衛生紙可以成佛,那麼你今天擤鼻涕,上洗手間,早上起來,擦不淨的東西,我們是不是對佛不恭敬?如果桌子、椅子可以成佛,椅子——你們現在變成坐在佛的上面了。好,再來經典——你什麼時候看到,這個桌子轉大圓鏡智?轉第八意識為大圓鏡智。你什麼時候看到,這個桌子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呢?你什麼時候看到,這個桌子——因為以無情物,隨便舉一個例子來代表囉!你什麼時候看到,它轉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呢?你什麼時候看到,它轉前五識叫做成所做智呢?

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這個地球到今天來講,四、五十億年,山河大地早就存在,山河大地早就存在,為什麼沒有人說山河大地成佛呢?為什麼要說: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來示現,才叫做釋迦牟尼佛呢?因為他有智才能證得無生的理,不能說:有不生不滅空相的理,就說:它是佛。諸位,這個道理講不通的。如果說,桌子、椅子可以成佛,你們現在就坐在佛的上面,對佛這麼不恭敬。是不是?這個就是說,我們對法上不瞭解,說不通,也沒有悟明心性,對祖師大德所講的一知半解,一知半解, 那慧律法師您講的這個法有依據嗎?有!我現在先釐清一些觀念,後面再講佛所講的。我所講的法是有依據的。是有依據的。 簡單講,法界性叫做空相,本不生,本不滅的理,但是一定要有智慧的人來降生,人間示現成佛,或者是大菩薩,才能證得本不生,本不滅的真理。沒有佛來示現,沒有辦法顯現不生不滅的涅槃妙理。妙理要由妙智才能證得,妙理要由妙智才能證得,所以我們今天一定要瞭解。

再來,馬祖道一這麼說:凡所見色,皆見自心。意思就是說:相跟能見的心,它的本質都是自性清淨心顯露出來的。從唯識學的角度來講,相分跟見分都來自於自體分,那麼,自體分如果是體,證自證分就是用,證自證分是體,自證分(就是自體分)它就是用。體用互相交換的角度,簡單講,物質跟精神都來自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清淨自性。悟的時候叫做如來藏,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迷的時候叫做識藏。所以如來藏是講不生不滅, 識藏——意識的識,識藏是指生滅。而如來藏跟識藏,叫做非一非異。如來藏不生滅就像水,識藏就像波浪,因水而起波浪,離開波浪找不到水,離開煩惱找不到菩提。離開水找不到波浪,離開波浪你也找不到水,所以,見、相二分用你聽得懂的名詞, 叫做物質跟精神都來自于如來藏,而這個如來藏有迷跟悟,迷了叫做識藏,悟了叫做如來藏,而悟了有三個角度說,叫做: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叫做不空佛性)、空不空如來藏。體、相、用。如來藏分三個:空如來藏講一切法不可得,不空如來藏講萬法具足一切,空不空如來藏講大用。所以,這個是證聖道,萬法都是自性清淨心所顯露出來的,這個時候的第一義諦,見到一切聲跟色、一切法統統是第一義諦。所以黃檗斷際禪師說: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黃檗斷際禪師寫《傳心法要》,一切聲色是佛的慧目,意思就是說,悟道的人見到一切色聲香味觸法,其實就是佛陀智慧的眼睛,叫做聖智慧,聖慧眼。佛的慧目就是你能不能體會出來?萬法本自具足的不生不滅的理,在佛經裡面講,叫做本住法。本住法。本來的本,安住的住,本住法。本住法就是法界無論佛出世,佛不出世,他這個不生不滅的理一直存在。只是理(你)沒有體悟而已。只是理(你)沒有體悟而已。我們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對不對?這不對的。那個大陸早就存在的,而佛陀發現了人人本來具足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在經典裡面講:入於古城,佛問大慧:如果有人入於古城,這個古城享種種的快樂,這個古城是新作耶?不,早就存在。意思就是: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的理,不管佛出世,不管佛不出世,本住法都存在,一直存在,只是眾生迷茫,沒有去發現這個不生不滅的理。所以不生不滅的理,要有智慧來證明,無智不能證得不生不滅的理,所以,大悟見性如佛一般,證得金剛般若智慧的時候,並沒有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並沒有分山河大地,因為他不分內跟外,證聖果的人,這個時候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五蘊皆空,不生不滅。無情,植物根礦物空相,就是不生不滅。證聖果的聖人,大徹大悟證得金剛般若智慧的佛陀,看一切世間都是不生不滅,這個時候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是對的。可是,在分別心的眾生,沒有辦法的。所以,在座諸位,桌子能不能成佛?它只有成佛的理,知道嗎?它只有成佛的理,就是:它是空相,因為它是生滅,它是無常,是刹那變化,是緣起,是空相,是不生不滅,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所以,這個桌子能不能成佛?它只有成佛的理,有沒有智?沒有。所以,有無生(不生不滅)的理,必需要有般若的妙智才能證得,才能證得。所以黃檗斷際禪師說: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說明聲色的本身就是清淨法身、清淨的覺體。這個是有功夫的。圜悟佛果禪師這麼說:能所畢竟空寂,萬法盡是本地風光,第一義諦清淨覺性不增不減。

再講一遍:能所畢竟空寂,萬法盡是本地風光,第一義諦清淨的覺性不增不減。意思是說:能緣的妄心不可得,所緣的妄境不可得,諸法畢竟空寂,萬法都是本地風光。萬法: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盡是如來藏性,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全部都是第一義諦清淨覺性。所以,入佛正見難。你看看,只有要契入佛的知見就這麼難!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寫注解的,桌子、椅子也可以成佛,或者是無情物也可以成佛,有時候,他是很堅持他的看法,等一下我們把佛陀講出來的話(依據)講給大家聽,大家來參考,修行是一件很辛苦,但是,是一件很享受——因為你時時刻刻享受你真實的生命,諸位,唯有放下身心,唯有徹底放下身心,才能見到生命的真實處。這句話你要背起來。唯有徹底地放下身心,才能見到生命的真實處。如果你著於身、著於心,你就永遠見不到本地風光、第一義諦。

戰爭有時候難免會失敗,如何正確地處理失敗,才是真正的戰士,才能夠資格稱為一個戰士。同樣的道理,我們修行難免會有挫敗,會有情緒的高低潮,如何來處理我們錯誤的知見,如何來調整我們錯誤的思想,這個是一個很勇敢的人。佛教最可怕的就是說——聽了某一個人的觀念,看了某一本書的觀念,就死執不放,而誤認為他就是永遠對的,(這樣)修行是最可怕的,這個叫做盲點。這個就是盲點。(大眾鼓掌!)所謂:多看則不偏,多聽則不邪,所以,我還是勉勵我們這些尊敬的法師、護法居士,你內心自己有智慧,你難道怕看別人的注解?對不對?不怕!最怕的就是你本身沒有功夫,說不通,宗也不通,因此看了就掉進去陷阱。語言文字會騙人的,在座諸位,很會演講的人,不一定很會修行,很會寫書的人也不一定他有證量,很會修行的人他不一定會演講,他說不一定會通,很會演講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為什麼?修行是心地的功夫,不在語言,不在文字。如果能夠宗通、說通,那是最好的。宗通就是悟明心性,說通就是通達三藏,百問不倒,那麼這個就得吃一點苦頭,所以說,我們修學佛道,不要被別人的語言文字影響,那個語言文字是有陷阱的。證量的解脫境界,是沒有語言,沒有文字,唯證相應的東西。簡單講,文字是可以欺騙人的,表相是可以欺騙人的。把自己搞得很膨脹,所有的名相,全世界最好的、最不得了的名相都用完了, 他就真的很有修行嗎?那可不一定。你用一個我是什麼宇宙、或是什麼銀河系的大覺悟的、我是法中的法王、是人中的世尊、我是最有修行的。。。。你怎麼樣子——文字都可以欺騙人。生死、解脫的證量境界,是不能騙人的,到臨命終,你不要手忙腳亂就好。所以,諸位,我們一定要摒棄這些不實在的表相的東西。別人如果做一些法會,我們隨喜。但是佛弟子最重要的,是智慧跟法。一個道場沒有正法,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在座諸位,修行不怕挫敗,但是要懂得「真心」,真心不落入生滅的知見,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要有正確的心態,想贏就是輸, 敢輸就是贏。如果你用分別心,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想贏那就是輸。因為只有生滅的知見才有輸贏。你想要贏別人,這個心態就是輸。佛法是降服自我的,你要贏的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要超越的還是自己,所以,契入真如第一義諦,不動的境界,他不是跟別人比,他是要超越自我,自己、我相——這個就是最大的敵人。所以,修行正確的心態,是:想贏就是輸,因為沒有平等心。敢輸就贏。如果我今天修行到一半,輸了、挫敗,沒有關係,我肯修正自己,我也肯改變自己,我也肯調整自己,啊!知道以前錯了,儒家講的;知恥近乎勇。那為什麼我們今天共聚一堂來聽經,來聞法,一定要拋下個人的知見,好好地來聆聽佛陀的正法他到底講什麼?為什麼我講是佛陀的正法呢?因為我所講的全部有依據。不是信口雌黃,不是信口開合的。我所講的法完全都根據經典。

今天我們要講的題目,是第一義諦第三集,第三集。這個第一義諦並沒有次第,並沒有任何的次第,沒有所謂:人乘、天乘、小乘、中乘、大乘,當下全部都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底下這句你要背起來,佛講的第一義諦是什麼意思?于圓頓當中方便安立次第,於次第當中回歸當下,當下就是永恆的代名詞,無所謂當下,也無所謂永恆。清淨自性沒有新舊,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沒有任何的增減。講新講舊統統不對。統統不對。

再講一遍:第一義諦並沒有次第,佛陀有很不得已的苦衷,因為圓頓太難理解,於圓頓當中方便安立次第,天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于圓頓當中方便安立次第,於次第當中回歸當下,當下就是永恆,究竟真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所謂當下,也無所謂永恆。那還是比較的名詞,還是比較的名詞。舉一個例子來講,例如:有小朋友對著虛空,說:這個東西是小的,這個東西是中的,這個東西是大的,請問虛空有沒有增減?沒有增減。如果一個小朋友對著虛空數,1、2、3、4、5、6、7、8、9、10,請問:虛空有沒有增減?沒有增減。任這個小朋友數1、2、3、4、5、6、7、8、9、10,數到50、51、52虛空並沒有增減,換句話說,佛講的: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階位,當然,每一個經典講得都不一樣,唯識有唯識的判教,天臺宗有天臺的判教,華嚴有華嚴的判教:小、始、終、頓、圓,我們方便說,信、住、行、向、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階位。諸位,對佛來講,這五十二個階位叫做方便說,叫做方便說。沒有任何的、真正的次第,佛陀說:為什麼我要講次第法呢?要環環相扣,是怕眾生落入外道和邪見。所以,方便安立次第,環環相扣,不要說一個佛弟子修學修到一半,落入外道的知見,落入不究竟的知見,佛之所以方便安立次第,環環相扣,是為了怕你落入錯誤的知見,所以叫你信、住、行、向、地,是這個道理。

接下來,我們剛剛講,說:無情物能不能成佛?不行的。無情物它沒有般若智慧,它只有無生的理,這無生的理必須要般若智慧。師父,您有經典依據?有。《楞伽經》第四卷,佛用一個比喻,譬如恒河的水流,譬如恒河的水,必須順著恒河的水而流,不可以逆恒河的水而流,例如恒河的水,恒河的水順流,順著真如、無相、不生不滅的涅槃妙智,才能夠流出如來的法身,而終不可逆流。著於生滅見就是逆流,
第一義諦【3】第二集

著於生滅見就是逆流,順著不生不滅,涅槃的妙性,就是順流。順流的意思——順著佛陀所講的法,順著本不生本不滅的涅槃妙智的法,才能流出如來的法身。沒有涅槃的妙智,是絕對流不出如來的法身。這一句就告訴你:成佛要有般若的智慧,理要由智來證。法界本不生,本不滅,這是理。無論佛出世,無論佛不出世,理都是一直存在。只是佛來示現人間,他體證到這樣不生不滅的理,由般若智慧——這個時候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接下來,我把佛所講的依據告訴大家。《楞伽經》卷四這麼一段,因為卷四太長了,講這一段: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桌子、椅子無情物不能成佛,唯有大般若智慧,才能證得如來的法身。講一遍給大家聽一下。這一段: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因為《楞伽經》的翻譯太艱澀,太難了,現在我用白話文,你比較容易瞭解,我先把它貫串一遍,來證明師父所講的法是正確的,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也就是好好地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因為第四卷太長了,那麼,這一段就講到今天相關的話題。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大慧菩薩是十地菩薩,就對佛說:唯然受教。就恭請佛開示。底下,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我所說的如來的法身,因為它文言文艱澀,現在師父直接用白話文告訴你,我說如來的法身非是無性,「非是無性」是:不是「無」法。不是落入斷滅見的無法,我說如來的法身非是無性,不是落入斷滅的無見(的無法),如來的法身是修無量億劫善根、福德、因緣、神通、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六神通、累積無量億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神通、般若智慧,我說如來的法身,非是落入斷滅見的無法,是有很深的涵意的。接下來,

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不能講:不生不滅就攝一切法,不生不滅它只有「理」,必須由智慧來證得,也就是,也不是從相上的空性,緣生無性的不生不滅法,就能夠攝一切法,叫做: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也不是從相上的空性、緣生無性、不生不滅所攝的其他一切法,意思就是說,物像只有不生不滅的理,不能含攝智慧,理要由真正的智慧來證得,不能講:不生不滅就包括一切。不能講說:諸法不生不滅就包括一切,不能這樣講。相不生不滅,兩個角度,從相上來講,叫做不生不滅。諸位,觀無常是空相的開始,所以小乘的下手處——觀:不淨、苦、空、無常、無我,這是空相的開始。大乘的下手處不一樣,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乘的下手處是本不生,本不滅,究竟的圓頓,本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大、小乘下手處不一樣。小乘叫你觀:不淨、苦、空、無常、無我,有能觀智,有所觀境。簡單講,小乘他是在生(緣生)以外找涅槃,叫做生外有無生,於緣生法以外又有一個涅槃,大乘不一樣,大乘緣生就是涅槃,緣生就是無生,當下就是無生。大、小乘思想有一點差距,所以,要觀這個是不淨、苦、空、無常、無我,我要遠離,我要遠離這些境界。遠離就是在緣生的生滅法以外找一個涅槃。大乘不一樣,大乘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萬法回歸當下,就是本來面目。大乘:生就是無生,小乘:生外有一種叫做無生,就是涅槃。兩個角度切入的,不一樣。好,我們說相上的空性講不生不滅,這是從無常講不生不滅。我們還有一種真常,也就是真如本性來講不生不滅,真如自性也是不生不滅,這是從真常下手的不生不滅,相上的不生不滅,是從觀無常、空相開始,無常就是空,無常就是刹那,就是生滅,無常就是無我,所以說,從相上的無常、空相叫做不生不滅,但是,它只是理。從真心本性下手,是真常的不生不滅,法身就是有常的不生不滅,相是無常的不生不滅,因為無常就是體空的不生不滅,法身是有常,是無量劫來,是亙古無量劫以來,一直存在的本心跟本性,所以,一個是從無常下手的不生不滅,一個是從有常、有真如自性的不生不滅,這個不一樣。無常沒有體性,有常它有自體性,不生不滅的自體性,這個又不一樣,諸位,破一切相的時候,當我們破一切相的時候,講諸法空無自性,不壞緣起和不壞真心,講諸法有其自性。為什麼真心本性所顯的東西——如果說諸法空無自性,那麼,我們的真心變成了斷滅見,所以,不壞緣起叫做緣起有其自性,不壞真心叫做真心有其自性,是證明真心的存在,他是存在,他又是無相,又是畢竟空寂,所以叫做空無自性。佛陀講空,是破眾生執著的有。佛陀講有,是怕你落入斷滅見的無。講有、講無,都是方便說。所以,中道非有非無。好,接下來,我們剛剛講的,從相上的空性講不生不滅,是不能攝一切法,因為它只有理,不同於如來的法身,如來的法身不是無常,它是真常。真常就是離于常,離于無常,叫做真常。離于常,離于無常,簡單講,非常非無常就是如來法身。就是如來法身。常,就是常見外道,無常,就是斷滅見的外道,如來不落入兩邊,所以如來法身亙古長存,佛依兩種智慧,一、本住法,也就是一切法本自無生無滅,這個理,無論佛出世,無論佛不出世,它都是亙古以來本不生,本不滅,由於妄動才有生滅,這是第一種無生之理。二、依自覺聖智、無生之智,佛依靠自覺聖智,也就是佛他有不生滅的智慧,能證得不生滅的理,不生滅的理。佛依兩種法而得成就,一、依無生的理,二、依無生的智。從《楞伽經》的角度講,佛依兩種而得成就,一、本住法,本住法,諸法安住於空相,諸法安住於空相,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就是萬法,是法住法位,安住在空相的法位,是本不生,本不滅的,由於眾生妄,才見到生滅,所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這個是六祖那個公案。所以,本住法還有自覺聖智,可是眾生我們有本住的理,法界本不生,本不滅,有這個理,可是眾生沒有自覺聖智,他沒有無生的智慧。所以,不能證得如來法身。沒有涅槃的妙智,所以,因此,在座諸位,我們今天要釐清一些觀念。如果桌子、椅子可以成佛,那跟你有什麼關係呢?你今天為什麼這麼辛苦,坐在這裡聽經聞法?當然受人尊敬了,為什麼?那桌子、椅子不是可以成佛嗎?那麼大賣場賣的那麼多桌子、椅子,在大賣場的人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沒有智啊!那在座諸位,桌子、椅子可以成佛,你今天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咧?因為它可以成佛,可以幫助你成佛嗎?不行,它沒有智慧。所以,佛法是不能混淆的。接下來,

第一義諦絕待圓融,也不待緣(緣就是因緣),一些因緣所以來顯不生不滅,意思就是:我們清淨自性,它是離一切生滅的因緣,是絕待的,是圓融的,不借重任何的緣,借重的緣就是有生滅,以法身絕待,離緣故,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諸位,在究竟的大乘的角度來講,佛說因緣,實非和合,我們講因緣和合,是佛對凡夫、二乘人講的。佛在經典裡面講:大慧,我們把一件的物像,分析到最微細的,就是顆粒微塵。就是顆粒微塵。那麼這個顆粒微塵,你什麼時候看到顆粒微塵有合呢?佛對大慧講,當我們分析萬相到顆粒微塵,就是電子、質子、中子,你看到什麼東西和合呢?沒有。沒有東西和合。這是佛對大慧講的,意思也就是:我說因緣法,是為了破外道的自然,無因、無果、無緣的外道,的自然外道。佛說因緣法,是為了破外道的自然——無因、無果、無緣。我說因緣法不究竟,是為了讓二乘人趣向於最上乘的佛道,絕待、圓融、不待任何的緣,絕對的真如自性,佛說因緣,實非因緣,本空故。以法身絕待,離因緣故,亦非無義。如來講如來的法身,是累積無量的善根、福德、無量的因緣,累積無量的般若智慧,累積無量的神通,才成就無上的如來的法身。叫做:法身亦非無義——也不是空無意義。意思就是:法身還是有其自體性的。諸位,有其自體性是說:如來的法身是存在無量的善根、福德、因緣,累積無量的福跟慧,本性具足,因修而顯。因為修行而顯露如來的法身。顯露如來的法身。

我現在再把它簡單的貫串一下,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說如來的法身並不是落入斷滅見的無法,它是累積無量的福德、善根,無量的神通、十八不共法,也不能說相上的緣起空性,不生不滅就可以攝一切法。因為它沒有智。如來的法身亙古以來長存著智慧,所以,只有不生不滅是不能攝一切法的,所以不能說:桌子、椅子可以成佛。如來的法身絕待、圓融,亦不待於緣,而顯不生不滅,簡單講,法身離種種的緣起法,法身絕待、法身圓融、法身頓悟、頓入、頓契最上乘,不假借任何的因緣,佛說因緣,實非因緣,沒有真實的因緣法,那是為了二乘人方便說,法身也不是空無意義,法身有其自體性,這句話是強調:如來的法身是存在的。是存在的。有其自體性,不是著自性見。自性若有見,就不是絕待、圓融。自性無見。自性空無自性,才能轉凡成聖。所以,在座諸位,破除一切相,講諸法空無自性,不壞緣起,不壞真心。說:諸法有其自體性。佛很辛苦的,為了讓你契入圓融、絕待的一真法界、如來藏性,他要一步一步地引導,一步一步地引導。講有不對,講空也不對。講非有非空也不對,講亦有亦空也不對,如果大悟見性,講空也對,講有還是對。講亦有亦空也對,講非有非空還是對。但看有沒有見性。換句話說,見性的人,證得諸法空性,第一義諦的——具足體、相、用,不落入有、無,雖說有無,即得解開,不會拘泥有,也不會拘泥無。不會落入常,也不會落入無常。簡單講,佛法只是一個迷跟悟的關鍵。這個就是關鍵。迷的眾生講什麼都不對,講有著有,講空著空,講亦有亦空,著亦有亦空。講非有非空,也是著。好,

接下來,再把一句一句慢慢地解釋一下,我說如來非無性,我說如來的法身並不是無性,不是落入斷滅見的,沒有意義的。無性就是無法,也就是,如來法身是有其真實的意義的。不是落入斷滅見的,沒有任何意義的。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法身也不是(非同於)由相上無常講的不生不滅所攝的其他一切法,因為這個不生不滅有兩種差別,我們現在把它歸納,法身的不生不滅,以及諸法的不生不滅。法身的不生不滅是有智慧的,由涅槃般若妙智才能顯如來的法身,法身以自體亙古以來,般若智慧湛然靈常,這個時候稱為不生不滅。諸法以因緣生的空無自性,而稱為不生不滅。因為有這兩種不生不滅的名稱,雖然是相同,但是它的內涵大異其趣。相上的不生不滅,只有理,沒有體。沒有智慧的體。而如來的法身不生不滅,它是有體性的。所以諸法以緣生無性而稱不生不滅,這兩種不生不滅,名字雖然相同,意義大不相同。一個無體,一個有體。一個隻有理,一個有智。如來的法身有涅槃妙智嘛!直接了當講,從相去契入的,諸法以相空、無常的角度來講,無常,求其體性不可得,就是相空,站在這個角度講不生不滅,而如來的法身從有常講不生不滅,簡單講,從相上的無常講不生不滅,它沒有體性,只有理。從如來的法身講有常,不生不滅,它是有智慧,它是有體性的,這個不生不滅名稱雖然相同,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小乘下手處不一樣,你觀無常,那麼無常以什麼為體性呢?所以要證得真如,就會很遙遠。大乘佛法究竟義不一樣,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不瞭解這一顆不生不滅的涅槃妙智如來的法身,學法無益,你所修的法都是著於生滅見的,不能用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修行,沒有能觀,沒有所觀,大乘下手處就像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沒有能所的,也不待緣,故不生不滅,意思就是說:如來的法身是絕待、是圓融的,它不是緣起的,緣起是條件的,它是絕待的真心、本性,本不生,本不滅,所以法身絕待,離緣故。

好,我們把他歸納一下。緣起法是方便為凡夫和二乘人講的,分析到顆粒微塵,最後實非和合,再來,歸納一下,無情物能成佛?無情物不能成佛,它只有不生不滅的理,要有情的智慧才能證得不生不滅的理,的理,所以,大悟見性回歸到一心,如來藏真如的體性的時候,可以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跟無情都是不生不滅,但是一個隻有理,要有智。接下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必須要有如來的般若智慧,接下來,有人舉出一個例子,說:生公說法,頑石點頭,說可以證明無情物也可以成佛。好,我們姑且不論說,這個奇特事是真是假,我們來推論一下,推論一下,如果說法可以讓頑石點頭,這樣奇特事以前發生,現在也可以發生,所以有的人就認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就可以證明無情物也可以成佛,不是無情物可以成佛,而是成佛以後,不分有情跟無情,因為都是不生不滅。既然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那麼你現在跑到山上去找一塊石頭,你跟它說法看看,看它能不能點頭。所以不能用時空的交會點,某一個奇特事,我不敢說它沒有,也許它有,不論有跟無,我們來推論看看,這樣就能證明無情物可以成佛,那麼以前可以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那我們現在,你也說說看,看看那個石頭能不能點頭。所以不能用某一種奇特事,跟佛的理論、佛的思想有落差,就說它一定是對,因此,佛法一定要依佛所說,不是隨便揀兩句,我就是這樣,我這樣就是這樣,這就像外道一樣,我這樣叫做對,這樣就一定沒有錯,所以,既然依法不依人,上面就是佛所講的,因此悟道以後,你可以講: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盡是廣長舌,可以這樣講。重點在於迷跟悟,諸位,迷的時候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千差萬別的正、依二報,山河大地相,如果大悟,就證得沒有能所,正報、依報都來自于如來藏,那麼就無所謂的正、依二報,正、依二報都是不生不滅,所以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因此,無智不能證得如來法身,要到八地菩薩,要到八地菩薩才能證得如來的法身,只有到究竟處,才能證得真正的涅槃,也就是真正的不生不滅,所以經典給它一個很尊貴的名詞,叫做大寂滅忍。我們說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佛陀證的是大寂滅忍,不是無生法忍,如來的法身隨著涅槃的妙智而流出,而流出來,如來的法身亦非無意義,法身亦非空無意義,乃是有其自體性的。

好,最後,再把他貫串一遍,這是總結啦!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說如來法身非是無意義,落入斷滅見的無法,也不是相上空性、緣生無性、不生不滅能攝一切法,因為沒有智慧故,佛陀的法身絕待圓融,不必等待種種的因緣條件,就能夠顯不生不滅,以法身絕待離眾緣故,佛說因緣亦非實有和合,如來的法身也不是空無意義,乃是有其自體性,是累積無量億劫來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福跟慧累積起來的,才能成就如來的法身,如來的法身。好,我們就交代——,接下來,接下來,

剛剛講的就是序分。序分。為什麼要講得這樣詳細呢?主要的就是對大家有一個交代,從經典上要有所依據,出自哪一本經典,這樣才不會人云亦云,莫衷一是。弄不清楚。接下來,
正宗分,就是我們今天的重點,剛剛講的叫做序分,接下來叫做正宗分,也就是今天的重點,

《楞伽經》卷一,講第一義諦有七種第一義諦,七種第一義諦。事第一義諦有七種,理第一義諦也有七種,我簡單把它念一下,事相上的第一義諦,集性自性,集就是集集的集,臺灣剛好有這樣的一個點,集性,本性的性,自性,集性自性第一義諦,這是事相的第一義諦。再來,性自性第一義諦,再來,相性自性第一義諦,再來,大種,大種就是四大,大種性自性第一義諦,因性自性第一義諦,緣性自性第一義諦,成性自性第一義諦,性自性就是事相第一義諦。理第一義諦:心境界第一義諦,與真如心相應。慧境界第一義諦,智境界第一義諦,見境界第一義諦,知見的見,超二見境界第一義諦,超子地境界第一義諦,如來自到境界第一義諦。事相有七種第一義諦,理上有七種第一義諦,回歸一心,回歸真如,回歸真如,這個是正宗分。

好,借重這一點時間,我們還是認為詳細來講比較好,要不然這些名相,對初學佛法來講,太艱澀了,聽都沒聽過。對老參也不一定能夠理解,能夠理解,為什麼咧?因為主辦單位說我磨練得不夠,請了三年覺得還不夠,他認為我不夠成熟,不夠成長,希望我再磨練三年,所以就到文殊講堂去頂禮,(大眾鼓掌!)去頂禮,我是跟他講,如果有後起之秀,有其他的法師,願意為大家說法,今天請到我,我跟大家彙報一下,那麼,也許有因緣請到你,你可以跟大家彙報一下,那主辦單位呢?他很堅持,非常堅持。我還沒應允,他就說:來,來,跪下來頂禮,慧律法師答應了,我還沒應允,他就自己代我應允了,(大眾鼓掌!)所以,沒有辦法,我就跟主辦單位說,左三年,右三年,人生到底剩下有幾年?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所以呢,因為後面既然還有三年,我也可以把這些名相念一念就可以,但是我覺得法非常重要,法非常重要,涅槃是整個佛教的核心,我們佛教一定不能在相上打轉,所有的善事要會歸涅槃的妙性,所有的善都存在有一定的意義,諸位,如果我們行善,沒有契入佛教的核心,就變成生滅的東西,但是我們佛教,今天辦了很多的慈善,醫院,像我們大和尚辦種種的醫院、學校,再契入涅槃的妙性就更有意義。就更有意義。

接下來是正宗分,也就是今天最重要的,所以,既然我們有一點時間,那麼,我們就好好地來談,前面講的事第一義諦有七種,理第一義諦有七種,既然要瞭解第一義諦,就一定要徹底——把它徹底地瞭解,因為第一義諦是成佛的臨門一腳,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沒有一個說,你不瞭解、不體悟第一義諦,你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要徹底分析,徹底分析,接下來,

如來依「性自性第一義心」,性自性就是本性的性,自己的自,本性的性,性自性,這是事第一義諦,理叫做稱為「第一義心」,事第一義諦性自性,理第一義諦回歸到一心,回歸到真如,簡單講,第一義諦的建立,必須證得不生不滅的真如,才能夠建立第一義諦,有:事第一義諦、理第一義諦,諸位,一切法無生,本不可說,唯是一心,唯是真如。理第一義諦,但是,佛為了普度眾生,一定要有所說。經典裡面講,如果佛不說法,佛法就會敗壞,就會斷滅,也沒有人能夠證得聲聞果,也沒有人可以證得緣覺果,也沒有人可以證得菩薩果,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證得佛果,除非你是菩薩示現的,意思是說,語言、文字雖是一種方便,但是沒有這個語言、文字,方便來說法,就無人證得聖道、證得聖果。沒有辦法。這是佛在《楞伽經》這樣講的。

因此,我們出家眾一定要兩種通:一、說通,就是你要通達三藏,二、要宗通,叫做悟明心性。悟明心性。接下來,諸佛依第一義大空,萬法畢竟空寂不可得,證知一切法。包括世法、出世法,包括一毛、一渧、一塵、一相,包括一切凡、聖、依、正之法,都是七種性自性,事相第一義諦一時頓現,在座諸位,《楞伽經》講的是頓悟、是頓契、是頓現,為什麼《楞嚴經》跟《楞伽經》,是禪宗或者是唯識宗所依據的經典?禪宗講的即心即佛就是頓悟,唯識學所依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也是依《楞伽經》而有,那麼可見這部《楞伽經》就特別的重要了,所以七種性自性事第一義諦,一時頓現,為什麼叫做頓現呢?因為,所有的法不離當下絕待圓融的真如自性,因為萬法都沒有辦法離開圓融、頓悟、頓契的真如自性,所以,七種事的第一義諦,統統是一心,統統是真如。

先講七種事相的第一義諦,七種事相的第一義諦又叫做七種性自性,性,本性的性,自己的自,叫做性自性,這個性自性是諸佛所證的第一義諦,真如不生不滅之理,諸佛證知了一切法,包括一毛(毛就是毛孔)、一塵、一渧(就是一滴水)、一塵、一相、一切法都含有這七種自性,七種事第一義諦(性自性)皆是一心,唯是真如,但是不壞事相緣起,所以方便言說,方便言說。

現在慢慢來講,既然要成佛嘛!諸位,既然要成佛,就是要突破難關,對不對?不能說:今天碰到難的,聽起來實在很陌生,覺得很難,屁股拍拍就走人,當然,有的人是有事,這個不能說人家不對,有的真的有事,住得很遠,要趕回去。如果為法而來,今天聽得越深的,這個越有味道。現在要進入佛教的核心,你不要說:唉!我聽不懂,真的沒辦法!就不聽了。那不聽,你生生世世就沒有熏習的種子,沒有無漏的種子,那你怎麼成就無上佛道呢?所以要勉勵大家,越深的,你就越要聽,不要退轉,不要退轉。(大眾鼓掌!)第一義諦這是最初的如來藏,真如不生不滅所顯露的,萬法都是第一義諦。

我們先講第一個:集性自性第一義諦。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這裡剛好有一個集集,集合的集,性就是本性的性,自性,這個第一義諦呢,這是最初藏性集合了體跟用在一體,不分體,也不分相,這個時候叫做性自性,就是集性自性,集合了體、用,相就是用,無相不能用,用就是相,離相不能用,所以相跟用是一起說的,一起說的。集性自性,也就是如來藏性不分體如、相如、用如,體如、相如,相就是用,集合體不生不滅,相的不生不滅,這個時候的自性叫做「集性自性」,就是集合體如、相如為其性質的一種自性,換句話說,不分體跟用,集合體、用一起來討論,也可以說是一切法之總體相。一切法的總體相,就是體、用不分。意思是說,集合體、用這個性質為其自性,究竟之處都是空無自性,也就是:體,空無自性,相,空無自性。用,空無自性。注意,佛陀講:空無自性,就是求其體性不可得,意思是說,如來藏性無一知、無一見、無一法、無一塵、無一相、無一義、無一境,站在這個角度,諸法畢竟空寂,大寂滅的角度,體、相、用都不可得,佛陀講的還不只這樣子,體空、體如,相空、相如,用空、用如,因空、因如,緣空、緣如,果空、果如,事空、事如,理空、理如,體、相、用畢竟空寂,因、緣、果畢竟空寂,理、事畢竟空寂,證得諸法大寂滅處,都空無自性,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這個就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所以,了諸法無性是第一義諦,了諸法無性,就是了悟了諸法空無自性,就是第一義諦,因此,不壞言說相,而說相、用有其自性,不壞真心,我們說真如有其自體性,這個要很小心,不要掉進去陷阱,為了不著一物,所以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時候是站在諸法空無自性,本來無一物講的。為了要分別、分別解說諸法的差別性,所以不壞緣起,說緣起有其自性。不壞真心,說真心有其自體性。如果,我們不說緣起有其自體性,那麼,你怎麼分別牛跟馬呢?如果我們說:萬法空無自性,站在體不可得的角度,可是站在事相,你要分別種種的事相,牛非馬性,馬非牛性,牛非人性,人非牛性,馬非人性,人也不是馬,這樣千差萬別才有可分辨,有可言說。因此,為了分辨千差萬別的事相,有可言說,才能完成事相的第一義諦,必須說:諸法有其自性,因為,這樣才能解釋,牛非馬性,馬非牛性,馬非人性,人非馬性,這樣才能夠襯托千差萬別的事相,所以,什麼時候講一切法空無自性呢?就是講一真(絕對的真如),什麼時候講諸法有其自性呢?因為,不可以壞因緣所生的差別相,也不可以壞真如本性,才可以講真如有其自體性。而這個真如有其自體性,並不是自性見,是形容、強調它的存在,所以,第一個叫做集性自性第一義諦。

第二個事第一義諦,叫做性自性第一義諦,少了一個「集」,前面是集合體跟用,本如——體如、用如,現在,是講事第一義諦的第二個,叫做性自性第一義諦,少了一個「集」,第一個「性」性自性,第一個性是指真如之性,也就是真如的體,換句話說,站在這個真如之性為其自體性,這個角度來講,不講其他的,只有講真如之體,就是真如之性囉,其他不談。前面體用不分,叫做集性自性第一義諦,就體用不分。現在分開來了,只講體,不講相用,叫做性自性,單指不生不滅,真如為體,凡夫見生滅的相,聖人見不生不滅的體,凡夫跟聖人有什麼差別呢?凡夫見相,聖人見體。凡夫見生滅的相,也就是著相,諸位,我們內心如果著了這個相,著了這個相,如果你有難以啟齒的秘密,保有難以說出的秘密,因為著相,他得付出代價,他要付出代價,這一點,亙古以來從來沒有改變。簡單講,凡夫見生滅相,著相的人心中保有那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他得為他的秘密付出代價,這一點從來沒有改變過。聖人見不生不滅的體,聖人從真如、無相、第一義諦、清淨心的角度下手,但是凡夫不一樣,凡夫因為著於我相,我相會投射虛偽的自尊心,我相會投射出自我的自尊心,虛偽的自尊心,而虛偽的自尊心是最糟糕的表層意識。

再講一遍,從真如、無相、第一義諦、清淨心的角度來講,我相會投射出虛偽的自尊心,而這個自尊心是最骯髒的表層意識,因為它帶給你無量的煩惱,那麼,凡夫見生滅的相,聖人見不生不滅的體。

接下來,我們說緣起法有五種:一、業感緣起。二、阿賴耶緣起。三、如來藏緣起。四、真如緣起。五、法界緣起。簡單講一下,唯識學用的叫做業感緣起。因為對二乘人、凡夫講:萬法都是業感,因此,唯識學翻譯的叫做:共業跟別業。可是《楞伽經》就不是翻譯成共業跟別業了,《楞伽經》翻譯成共相還有自相。唯識學翻譯共業跟別業,共業裡面有共業,共業裡面有別業,別業裡面有共業,別業裡面有別業。《楞伽經》不這麼翻譯,《楞伽經》講共相。為什麼共相、別相?別相就是唯識學所講的別業,共相就是唯識學所講的共業。可是為什麼《楞伽經》它講共相呢?共相、別相當下就是實相。就是真如之相,所以《楞伽經》不翻譯成共業跟別業,翻譯成共相跟自相,但是因為這緣起法,不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一、業感緣起。二、阿賴耶緣起,染淨和合。

《第一義諦》【3】第三集 染淨和合。

三、如來藏緣起,萬法都是來自一顆如來藏。第四、真如緣起,所有的緣起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如。第五、法界緣起,這是《華嚴經》講的,萬法、整個宇宙是層層無盡的法界緣起,環環相扣的法界緣起。地球離不開太陽系,太陽系離不開銀河系,銀河系離不開超星群系,超星群系也是整個宇宙無量的星系裡面的一個,環環相扣,叫做法界緣起。叫做法界緣起。萬法的緣起當下就是畢竟空寂,叫做本住法,為真如緣起。意思就是說,所有的緣起,當下都是真如,就證得性自性第一義諦。性自性就是以真如自性為性質的自性,叫做性自性第一義諦,也就是說,萬法的緣起,當下就是畢竟空寂,這個就是法界的本住法,無論佛出世,無論佛不出世,不生不滅的本住法並沒有增減,也就是萬法都是真如、第一義、心性所顯的如幻如夢的假相。接下來,我們已經講了集性自性,集「體、用不分」,也講了性自性,只講體,以真如體的性為其自性,

接下來講第三種,叫做相性自性第一義諦。眾生看到相都在變化,可是佛見到相都是永恆,何以故?相相本空,處處真,處處真,處處都是本來人,相相空,相相空,相相皆是真如自性所顯露的,由於妄動才見到生滅的相。所以,了諸法如幻的相,眾相不可得,就是相,以相不可得的自性為其自性,這是第一義諦。既然前面講體用之分,前面講性自性是體,現在講相性自性,既然有體用之分,便可以顯其性,有了性,就有了相,所以,一切法都含有現「相」的「性」質,而以這種現相的「性」質為其「自性」,稱為一切法的「相性自性」,因為有「用」,就一定有「相」,相跟用是不二,由用顯這個相,由這個相顯這個用,這是一切法依不生不滅如體之性,所起的第一個用,因為相跟用是一體的,我們說體用一如,性相不二,所以有用就可以顯相,所以有相用一體的真如性。那麼,相性自性第一義諦,相就是真如體所顯的用,名為相性自性第一義諦。意思就是說,萬法的相不離正報跟依報,正報——五蘊相,對不對?依報——山河大地相,無論是正報的五蘊相,體空不可得,無論是山河大地,它的體空,也不可得,正依二報都是如來藏所顯露出來的相,所顯露出來的相。求其體性,不可得。剛剛我們所講的,牛跟馬的比喻。由於不壞緣起,所以說緣起有其自性,牛有牛相,以此相的性質為其自性,牛有牛性,牛有牛的相,牛有牛的脾氣,從相上說,牛非馬性,馬非牛性。從真如的體上說,牛跟馬,求其體性不可得。空無自性故,諸法畢竟平等,所以不可以壞緣起,壞了緣起則無「法」,沒有辦法顯示出萬法的差別相,為什麼要顯示諸法的差別相呢?有所言說,有所理解,要顯萬法的差別相。萬法的差別相會歸一心跟真如,平等,並沒有差別,所以,佛法說難很難,說簡單很簡單,看看你見不見性,如果見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八大宗派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拜佛也好,入於大寂滅處,不與人爭,享受真正的涅盤妙性,所以,為什麼要開悟見性?因為那是真正的享受生命。我們不瞭解生命,生命對我們來講,是一種懲罰。我們瞭解了真理,就可以享受真實的生命。享受如來所傳承的不生不滅的涅盤妙性。這是真正安詳處,安身立命處。安詳知足處,智慧的地方,今天我們才要來學佛。

接下來,大種性自性第一義諦,什麼叫做大種?就是四大——地水火風,一切形相都依地水火風,當然,《楞嚴經》講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楞伽經》講四大——,大種,種子的種,大小的大,大小的大,種子的種,叫做大種性自性第一義諦,一切形相皆依四大種而顯,所以一切法都含有以四「大」種之性為其自性,也就是一切法不離地水火風,這個就是一切法的大種性自性,依四大種的性質為其自性,但是依四大種,四大種本空,叫做依四大種(地水火風)的性質為其自性的第一義諦,叫做四大種,那麼叫做大種性自性,地大就是堅性,水大就是濕性,火大就是暖性,風大就是動性,比如說我們呼吸,地水火風,外道跟佛對四大種有不同的看法,外道說地水火風的最初是生起一切法的根本,這四大種(地水火風)永遠不壞,常住不變,這個是常見的外道,意思就說:外道對四大種的看法,地水火風永遠存在,萬法都是地水火風所構成的,萬法會變,而地水火風不會變,永遠存在。佛說:這叫做常見外道。佛問弟子:就我們所能理解的,一切法都是敗壞之相,一切眾生所過的日子是共業所感,在座諸位,今天我們無論講量子力學,或者是愛因斯坦的energy﹦mc? 或者是講質能互換,或者是我們講電子、中子、質子,乃至我們講到奈米,這樣子最極微細的東西,佛陀說:世間沒有一種法,它是永遠不變的東西。就我們所認知的,包括科學家,科學家所發明的定義跟定理,某些只能用在地球,萬有的引力,講到G的重力,在地球可以用,在地球可以用,你到其他的黑洞(black hole)它不能用,不能用,在我們的地球,光線是跑直線的,這好像是不變的定義跟定理,光——紅橙黃綠藍靛紫所集合的光,好像是跑直線的,但是你碰到科學家現在講的黑洞,黑洞是恒星爆炸以後,刹那之間縮回來的強大的品質,如果地球進去黑洞,會被撕成碎片,如果光跑進去黑洞,這個光是會轉彎的,在我們地球的光是跑直線的,進去黑洞,比如光這樣進去,它是跑兩邊的,這個定義在那個時空用不上,意思就是說,量子力學、質能互換,分析到最後的奈米,或者是電子、質子、中子,沒有一時,沒有一刻,叫做永恆。我們說:這個桌子變化太慢了,所以眼睛觀察不出來,佛陀剛好相反,說:這個桌子的變化太快了,眼睛來不及觀察,我們的眼睛太遲鈍了,不是用智慧來觀察,以智慧來觀察,知道它有變化,要是用眼睛來看,這個桌子沒有變化。所以,外道講的四大種,跟佛講的四大種不一樣,佛所講的四大種是因心成體,是因為有真如本心才結成的體,雖結成體,仍然是唯心現量的境界,所以,佛說四大種——地水火風,叫做非有亦非空,講地水火風有是不對的,求其體性本空,講四大種沒有,講四大種是空也不對的,因為四大種是緣起法,是如幻的,佛給它一個名相,叫做:非有非空,如幻之相。萬法都是如幻的,四大種所顯露、所緣起的、湊合的一種相,但是它空無自性,其實是唯心現量境界,如果說四大種是為真實永遠的,就落入常見外道,因為求其體性不可得,佛說:沒有一法不在變化,所以四大不是常,不能說:它是永恆存在於天地萬物的,若說四大是無,就落入斷滅見,不可壞緣起,壞了緣起就沒有因果,所以,相、用也不可以否定。所以叫做「非無」。如來了悟了四大因心成體,四大乃是唯心現量的境界,所以說,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周遍法界。究竟之處,四大種之性空無自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故名:大種性自性第一義諦。

接下來,叫做:因性自性第一義諦。因性自性,既然有性自性的體,有相性自性的相,大種(四大)性自性的(大種)等自性後,有體、有相、有大種,那麼,便可以為一切法而作其親因,生起其他的法,這個以能作為一切法,作親因的性質,為其自性的,就是一切法的因性自性第一義諦。以「因」為性質的自性, 叫作:因性自性第一義諦。就像種子,在座諸位,佛教講因、緣、果,他有時空性的東西,時空性的東西,但是在第一義諦,沒有時空性,為了方便說,不得不講有因性自性,萬法緣起,不講因就落入——不講因緣就落入斷滅,因,例如種子,但是種子(我們)都知道,那是一些化學元素,我們現在所發明的,發現的一百多個元素,種子不能離開這些元素,說有真實的種子嗎?沒有真實的種子。所以,在某一種時空的交會點,方便說,有那個因性,有那個因性。那麼,這個因廣為、互為因緣,那就是法界緣起,我是你的因,你也是我的因,今天我來講經,我是因,你們是緣。站在你們的角度,你們沒有人來聽,那麼,你們是最重要的因,那我是緣,可以互換的。現在我們用直線的角度,用直線的角度比較容易瞭解,因+緣﹦果,這樣你比較容易瞭解,因性自性第一義諦,例如:種子,而這個種子用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個種子是元素構成的,種子空無自性,當體就是空,所以,再恢復一下記憶,於圓頓當中方便安立次第,所以說:有種種的因,在次第當中回歸當下,當下就是永恆的代名詞,無所謂當下,也無所謂永恆。萬法唯是一心,唯是真如,但是不可以壞緣起,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方便建立次第,方便建立次第所以必須說:有因、有緣、有果,要不然什麼叫做事相第一義諦呢?所以,因性自性就是:萬法的時空性交會,以「因」為其性質,做為其他因的性質,以其「因」為性質的自性,叫做因性自性第一義諦,也可以說,一切緣起法,時空的交會點,從相上來說,因性空無自性,方便說,必定要這樣講,但是不壞次第,所建立的因,佛之所以建立次第,是為了眾生,怕落入外道,環環相扣,信、住、行、向、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這樣建立的,名為:因性自性第一義諦。

接下來,緣性自性第一義諦,既然有能為一切法作因之性,一定有能為一切法作緣之性,前面是種子為因,現在,水、陽光、養分、土壤為其重要的外緣,以此「緣性」為其「自性」,便是一切法的緣性自性第一義諦。意思是說,以緣為性質,這樣的自性,叫做:緣性自性第一義諦,前面講的,例如前面講的:種子叫做因性自性第一義諦,這裡講的:緣性自性第一義諦,例如:水、陽光、養分、土壤,諸位,水把它分析,H2O空無自性,陽光空無自性,諸位,核融合的太陽,太陽的表面類似核融合,就是核能發電廠的意思,所放出來的光會不會盡?會的。科學家說:太陽的壽命是一百億到一百二十億年,就會消失,所以陽光放射出來,空無自性,也是短暫的緣起。再來,種子需要養分,種子需要土壤,這些外在的叫做:緣性自性,這一切緣性皆空無自性,畢竟不可得。如來藏、識藏所變現出來的正報、依報,世、出世間法所顯露出來的緣起相,都是第一義諦大空,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大悟見性,處處真,處處真,處處盡是本來人,在不壞緣起,所以方便建立次第,有因有緣,但是,因跟緣都空無自性,就是第一義諦,不壞緣起而有言說相,故說:「因」為其自性,緣有其自性,真心有其自性,不壞緣起,不壞真心,說它有自性。諸法體空,說空無自性,其實,真正的真如,非有也非空,緣起本來就如,就是緣性第一義諦,有了因,有了緣,接下來就會結果,叫做:成性自性。簡單講,就是果上的第一義諦。叫做成功的「成」,成性自性,這個「成」就是成就佛果,成就果位。成性自性,有了因,有了緣,就會成就。

諸位,一個人要成就佛道,一定要具足三種條件:一、勝善知識,一定要找到悟到最究竟的勝善知識,你在短暫的時間裡面,就可以契入佛的心,勝善知識。二、要有好的環境,譬如說,你很想修行,可是你那個道場搞得很忙,從早上忙到晚,一天(中)連聽經聞法的時間都沒有,連坐在那邊參禪打坐的時間都沒有,假設說——我不是說哪個道場好或者是不好,我的意思是說,也許人家已經成就了,我的舉例子是說,在還沒有成就以前,那個道場很忙很忙,沒有時間聽經聞法,好好地來體悟聖道,那麼,這個就列入不是很好的環境。一、要有勝善知識,二、要有好的環境,你親近的那個道場,知道生死為重,不能一直盡是搞一些相的東西,搞一些生滅的東西,這樣,你的法身慧命怎麼辦?第三、要有自覺聖智,有好的大善知識沒有用啊!有好的環境也沒有用啊!你的根器要利,你的根性要利,因為這樣子,你修行的速度才會快,(大眾鼓掌!)但是要培養這個根性要利,在座諸位,就要吃一點苦頭啦!講了這麼深的經典,大家從頭到尾,法師都沒有人離開,只有去上廁所,這個太不簡單了,(大眾鼓掌!)太不簡單了。就是香港人講的:多謝支持。多謝支持的意思。(大眾鼓掌!)好,

我們講到:成性自性第一義諦,一切法不離如來藏,七種事第一義諦盡是真如,盡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萬法皆是如來藏所顯的體跟用。體如,不可得,相如,用如,這個就是開悟見性,見一切法都是如,稱為如來藏,這個是悟。要是迷了,叫做識藏,識藏有八: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前五識,所以有的人在爭論:第八意識是生滅還是不生不滅?爭議這個沒有任何的意義,為什麼呢?諸法只是名相轉來轉去而已,但轉其名,不轉其體,體本來就沒有來去、生滅、增減的東西。說什麼生滅跟不生不滅呢?所以,迷的時候稱有八識,前六識叫做相生、相住、相滅,因為第七意識是附帶在第六意識,集一切的執著叫做第七意識,對境分別落下來的影像,叫做第六意識,簡單講,第六意識就是分別落下來的法塵,落下來的法塵,站在這個角度,諸位,第八意識到底是生滅還是不生不滅?諸位,從《楞伽經》的角度來講,第八意識的體,叫做如來藏不生不滅,如果講到識,有第八意識就是表示它有生滅,而生滅的識藏,例如水的波浪,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比喻作水的本質,濕性不變,諸位,講不生不滅跟生滅,是為了讓你方便瞭解,在佛經裡面有一句話很是重要,佛為什麼迷的識藏叫做生滅呢?是為了要讓你體悟不生不滅。這句話非常重要。佛講:萬法都是生滅,宗旨、目的是要你體會本不生,本不滅的如來藏性,所以,有的(人)為了這個,第八意識到底是生滅還是不生滅,爭得面紅耳赤,其實沒有必要。不生滅的時候叫做如來藏,生滅叫做識藏。佛講識藏有八: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前五識。好了,第八意識當下識性就是如來藏性,它是不二的東西,不二的東西,大悟見性,證得到金剛般若妙智,講什麼不生滅,講什麼生滅,都不對。這個只是一個名詞,所以,大悟的人講生滅、不生不滅,都是真常妙性。迷的眾生爭得面紅耳赤,講生滅是生滅,講不生不滅還是生滅,因為他的心是生滅的東西。爭到面紅耳赤,諸位,為什麼佛法無可言說,唯證相應的呢?真正體悟到聖道的人,他是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柔軟,他不會掉進去眾生文字鬥爭的陷阱,也不會寫書去攻擊別人,也不會在語言上起爭執,都告訴你無一法可得,沒有文字可以立,爭什麼咧?佛法本無諍,但看各人對聖道的體悟深或者是淺嘛!所以悟到不生不滅的涅盤,如來的法身,這個人是很有德行的,大慈悲心,大菩提心,大喜舍心,什麼都是絕待,他沒有不包容的,沒有一個悟道的人說要跟你辯論,或者寫書去批評別人,沒有這樣悟道的聖人。(大眾鼓掌!)所以在座諸位,你一定要有能力去分辨,悟道的人是很有德行的人,不是靠語言文字,像江湖術士在過日子的,但說只有我才是正法,別人都是邪法。你那個正就是邪。為什麼?邪法跟正法是二法,諸位,對不對?悟道的人豈有邪跟正?是不是?法可以讓你用辯論的嗎?法是體證的東西。在悟道的聖人是覺得很可笑的。所以你悟到不生不滅的涅盤如來法身,但轉識藏的名,不轉其體。體,在凡夫不減,在聖人不增。在凡不減,在聖也不增,本無生滅嘛!既然萬法沒有生滅,豈有語言文字的東西咧?語言、文字俱是一種方便,不究竟,所以重點在你的心,有沒有契入聖道?有沒有契入聖道?

一切法具足了:體(性自性)、具足了用(相性自性)、四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等等自性,便具足能成就一切法的性,就是果性。以此能成之性為其自性,就是一切法的成性自性,成性自性就是成就一切果,叫做成性自性,方便說,叫做果性。果性是由因、緣促成,叫做果,次第方便建立。

佛說:法亦頓亦漸,不可爭論。在《楞伽經》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在座諸位,你今天什麼都聽不懂,這句話一定要聽得懂,佛陀說:法亦頓亦漸,頓就是說:即心就是佛,當下就是最上乘,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沒有法可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要記住,有的宿世所熏習的根器沒有這麼利,你一定要說:要守五戒、要行十善。守五戒的人乘,行十善的天乘,觀四諦的小乘,修十二因緣的中乘,行六度的大乘,最上乘即心即佛,諸位,頓,頓悟的頓,不可以去批評漸,漸教的人千萬不要去批評頓,佛在經典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因為每一個人生生世世,所累積的根性不一樣,有的人聽到四諦,毛髮悚然,非常的相應,講大乘:一悟即入如來地,不相應。有的人講四諦(苦集滅道)不相應,他聽到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哇!非常相應。寒毛豎起,生生世世都是修緣覺乘的。生長在佛世,修十二因緣叫緣覺。生長在佛不出世,叫獨覺。有的人認為這個不夠味,不到位,小乘、中乘不到位,我要修菩薩,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還用真如無相修,他修六度,這個才到位,他是生生世世培養,所以在座諸位,佛一直教導我們不可爭論,就是:頓的要尊重漸教的,漸教的要尊重頓教的,你只要給一個尊重就好了,可是這麼多人做不到,對不對?諸位,漢傳的要尊重藏傳的,藏傳的要尊重漢傳的,漢傳的要尊重南傳的,南傳的要尊重漢傳的,爭論本身就不是佛法,因為,它有時空性,有文化的背景不一樣,你到南傳去,以四阿含為根本的經典,對不對?你到漢傳來,翻譯成這麼多的大乘經典,時空不一樣,南傳的隨緣吃,漢傳的一定要吃素,這樣爭論是不好的,所以,在座諸位,八大宗派其實是共一顆佛心,共一個釋迦牟尼佛,這個還是要呼籲:諍與道相違。爭論的人不是在佛教上用功,所以每一個人要降伏自我,漢傳的要尊重藏傳的,藏傳的要尊重漢傳的,漢傳、藏傳要尊重南傳的,希望我這樣講,這樣呼籲,能夠得到大家的回應,(大眾鼓掌!)也希望——重點在於佛教要興盛,內耗只有傷到佛教。

果性空無自性,不可得,方便建立果性,一切時空所建立的因、緣、果,不離如來藏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故名:如來藏,故名:成性自性第一義諦。我們現在整理一下,因為時間快到了,剩下十分鐘,

七種事第一義諦,體如,用如,體用不分,以此性質為其自性,名:集性自性第一義諦。一切法其體本不生,本不滅,單講體,不講相用,以體如為其自性,名為:性自性第一義諦。相如,依體顯用,就是顯相,一切相皆如,依此現「相」的「性」質為其自性,名為:相性自性第一義諦。大種性本如,四大:地、水、火、風,本來就如,空性故,以此四大種地水火風的性質為其自性,而有一切形相。名為:大種性自性第一義諦。依於:相、性四大種後而有一切法為其因,因,還是第一義諦所顯的真如,名為:因性自性第一義諦。緣不可得,名為:緣性自性第一義諦。成,成就一切法,名為果,而果本身就是空性,名為:成性自性第一義諦。

總結論:體用一如,體如,相如,大種如,因如,緣如,果如,唯是一心,唯是真如,七種性自性(事第一義諦)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切法不離:體、相、用、因、緣、果、事、理,悟到(道)的聖人,萬法一如,沒有任何的爭論,體如、相如、用如、因如、緣如、果如、事如、理如,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後面這句話很重要:此是三世如來性自性第一義心,此是如來自證的離言第一義心,離言第一義心,則是凡聖一如,究竟平等,世、出世法本來就一如,有為、無為也是一如。有人問:請問師父什麼是有為法?我說:就是無為法。當下。請問師父:什麼是出世間法?就是世間法。當下。眾生的心妄動,才分別世、出世間法,有為、無為。所以,體悟聖道的人是具足有柔軟心,是非常有修養的。六祖這麼說: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義。所以,我們為了不失我們的正道,在座諸位法師,尊敬的法師,還有慈悲的護法居士大德,應當避開這種陷阱,每一個人的體悟聖道,都在過程當中,給一個時間,給一個空間,給一個尊重,那麼,我們對道就有所體悟,悟到生命的究竟處,至極圓滿處,即心就是佛,當下就是如,佛佛道同,三世諸佛所講的法都是一樣,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統統回歸到即心就是佛,所以,我們修行人不能圖一個方便,在相上打轉,因此,修學佛道,唯求作佛,不求餘物。無諍就是生命的圓滿處,真如就是生命的圓滿處,第一義諦是諸佛所行處,諸佛的所行處,肯聽佛語,才有辦法完成佛道。

這七種性自性第一義心,小至一毛、一塵、一相,七種性自性都一時頓現。以諸佛所證,了知一切法性,都含有這七種事第一義諦。因為一心真如所顯的,萬法都是平等,平等法就是諸佛所行處,諸位,如果你去看不起別人,你的心不是佛弟子,不是真如,你起高傲,比如說你一天拜幾拜,或者是你一天念幾萬聲的佛,這個不是真正佛弟子,佛已過量,超數量,用這個來督促自己可以,用這個來執著就不對。

文殊講堂有個老菩薩,文殊講堂有個老菩薩,他一天——,要鼓掌就大聲一點,是,是。(大眾鼓掌!)文殊講堂有個老菩薩,他一天念三萬聲的佛,非常非常精進,在電梯碰到師父,他自己覺得很滿意,我說:老菩薩,你一天念幾萬聲的佛?他說:我念多少?我一天念三萬聲佛號。他很得意。師父,您一天念多少句?我說:我只有念一句。嗄!您只有念一句?我說:我這一句從早念到晚,從晚念到早,二十四個小時,即心就是佛,念念都是般若智慧。哪一念不是佛?(大眾鼓掌!)所以我們修學佛道,了悟了聖道,在凡、聖,不增不減,依報、正報不增不減,真、俗二諦,不增不減,亙古常然。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諸法實相,本不增,本不減,是故諸佛不落入斷見,也不落入常見。常見——就是見到諸法生生滅滅的生處,諸法一直生,一直存在,落入常見外道。見到諸法的敗壞,無常、敗壞、見到敗壞之處,認為諸法斷滅,這個叫做落入斷見,這個講起來很複雜,諸佛隨順真如平等法性,所以能隨緣而起無邊的妙用,大悲度世,令入佛的智慧。雖起大用妙智,度無量眾生,但是諸佛的心湛然常寂,並沒有增減。何以故?諸法如幻故。諸法如幻,並無增減。但是這個境界太難了,無生法忍要到八地菩薩才能證到,但是我們今天,只要佛法抓住重點,隨順不生不滅的真如,意思就是:你好好地降伏自己,契入你的真如本性,這個是真修行人。不要去看眾生的缺點。這個跟我們生死沒關係。(大眾鼓掌!)那麼,八地、九地、十地、等覺,證得無生法忍,唯佛一個人證得大寂滅忍,大寂滅忍,究竟不生滅。所以身心起變化,身心起變化,也就是,身體——,佛證得不生不滅金剛身,所以佛火化以後,得八萬四千舍利子,得奇特事,在《楞伽經》講:得奇特事,他證到金剛不壞的如來法身,用相來表法,所以舍利子是表法的,表如來的法身。如來證明給你看,連這個生滅的相,都能火化無量的舍利子,這個就是表不生不滅的如來法身。如來法身不可得,用相來表法的,所以,見到如來的舍利,應當至誠恭敬。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如來的法身,所以,經典說:十地菩薩還有一分最極微細的生滅,唯佛一人證得究竟不生不滅,但是我們今天,雖然還沒有辦法證到究竟的不生不滅,如佛一般,但是在座諸位,我們今天來聽聞佛法,依佛陀的正法,諸位,成佛就有希望,所以,你經典看清楚的時候,你會發現:所以的爭論都沒有意義。什麼大乘,什麼小乘,南傳、北傳、藏傳,他不是叫你成佛,要不然叫你作什麼?所以,不要在過程當中互相攻訐,內亂會消弱整個佛教的士氣,會消弱整個佛教的能量,諸位,我們佛教僧跟俗要集中起來合作,好不好?(大眾鼓掌!)

好,時間掌控得恰到好處。那麼,我們因為——,主辦單位他知道我學習不夠,叫我明年要來多學習一下,他再邀請三年,(大眾鼓掌!)沒辦法。(大眾鼓掌!)

那麼,最後我們有七種理上的第一義諦,今天念一下,前面六種理上的第一義諦,菩薩跟佛共通的,一、心境界第一義諦,就是與真如心相應。二、慧境界第一義諦,就是真如心修久了,發慧。三、智境界第一義諦,慧開則智明,慧開則智明,叫做:智境界第一義諦。第四種叫做:見境界第一義諦,見真即是俗,見俗即是真,真俗俱見。第五種叫做:超二見第一義諦,第一義諦不落入兩邊,落入兩邊統統是邪見,統統是邪見,這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這下次講。第六個叫做:超子地境界第一義諦,子地,就是佛子,就是初地到十地菩薩叫做超子地,超越十地菩薩,就是等覺的境界,叫做超子地境界第一義諦。就是等覺所證的真如理上的一心,最後一個叫做:如來自到境界,唯佛自證,不與十地共。唯佛一個人,如來自到境界第一義諦。

好,最後,我得感謝各位尊敬的法師、護法居士,還有要感謝講堂的法師、還有養德禪寺的法宣師帶領法師,還有我們這些領導者,這些齋主,齋主大家都很辛苦,大家都很辛苦,我也很辛苦,(大眾鼓掌!)講得口乾舌燥,因為才兩個半鐘頭,要來彰化供養,當然就供養最好的囉!(大眾鼓掌!)

回向,請合掌 願以此功德,底下師父念,

回向道海律師,消災在座諸位法師,消災在座諸位護法居士大德,消災出錢、出力的義工,還有護法居士等等,我們特別感謝我們的司儀,我們非常的感謝,(司儀向師父鞠躬!)我們跟司儀鼓勵一下,(大眾鼓掌!司儀:阿彌陀佛)非常的感恩,

上報四重恩,念!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好,我們講經功德圓滿。我們互相鼓勵一下。(大眾鼓掌!)

司儀:敬謝慧律長老,現廣長舌相,永傳無盡燈,四眾弟子歡喜信受,依教奉行。

師父:好,

司儀:講座圓滿,大眾請起立,禮謝上慧下律長老慈悲說法,行三問訊禮,一問訊,再問訊,三問訊。恭送長老回寮,大眾請對面站,讓我們用法喜充滿的掌聲,恭送長老,(大眾鼓掌!)感謝長老將真理弘遍人間,使法*常轉於世。讓大眾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般若花,四眾弟子殷切的期待,因緣永續不散,長老在盛情難卻之下,恒順眾生,最深切的期盼,再度慈悲的承諾,明年會再來以法相會,延續法緣,成就大眾的法身慧命。長老,您辛苦了,謝謝您。掌聲不斷,法緣不斷。

恭送高雄文殊講堂常住法師,祝福我們敬愛的慧律長老,威德福海,統理大眾,一切無礙。祝福在座的四眾弟子福慧雙全,諸事圓滿,阿彌陀佛。(2014)103年8月3日 彰化再相見!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讓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責任,希望大家發心,成為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將手中的法寶,一化為十,十化為百,讓千千萬萬的眾生,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高雄·文殊講堂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11-30 05:39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1-30 03:33 |
ylstaringl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特殊貢獻獎-2
頭銜:八宮旋斡天為體八宮旋斡天為體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孔明神數解籤, 手面相
推文 x2613 鮮花 x974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表情 謝謝提供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


地理之法實與命、氣數相符蓋地有。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1-30 13:5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103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