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 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即心即佛”-简约直接- 马祖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 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这简约化的命题, 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
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
二是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
三是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
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的, 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如惠能所说“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 其次,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 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 即如惠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再次,人们一旦觉悟,回归自心,心中便是一片澄澈空明, 水月朗照,纤尘不生,体验与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实境界, 即如惠能所说“内外明澈,不异西方”。 这就与传统佛教禅宗渐悟之法不同。 正因为“即心即佛”简约而直接地表达了南禅顿悟之说在佛性论、 修行论、境界论三个方面的独特思想, 所以它成为中国禅宗南禅的着名命题。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 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 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 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 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 “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 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 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 它继承并发展了惠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 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 “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 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三藏法数》云:“遮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 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 皆是遣非荡迹,绝相祛情,是名遮诠。 ”从反面作否定的陈述,以排除事物本身不具有的属性和意义。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 ”师云:“为止小儿啼。 ”僧云:“啼止时如何。 ”师云:“非心非佛。 ” 僧人间马祖为什么说此心就是佛, 马祖回答那是为了让婴儿停止啼哭。 僧人又问啼哭止住了又怎么样呢?马主回答说不是心也不是佛。
这里“非心非佛”就是用了遮诠的手法。 两个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是对即心即佛的否定。 心和佛的观念都要否定,其目的是为了破除学人对“即心即佛” 的执着,强调不能执着此心即是佛的观念。 非心非佛是超脱即心即佛的观念, 也即当下直取佛心的一种更高的解脱境界。
百科名片.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7-26 17:39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