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即心即佛——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
機鋒無限:即心即佛——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 一天馬祖升堂,對眾徒說:“你們要自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達摩大師不遠萬里從南天竺來中國,傳最上乘的明心之法,目的就是要你們開悟。 達摩老祖外以法衣表信,內以《楞伽經》印心。為什麼要以《楞伽經》印心? 這是怕你們這些人顛倒,不能自知此心即是佛,不明此心各自都有。 楞伽大經,千言萬語,說個什麼呢?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求法的人應無所求。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所謂的善並不足以追取, 所謂的惡也不足以捨棄,這都是偏執的一邊之見。 無善無惡,不思⋯⋯善也不思惡就是淨穢雙遣,真俗不二。欲 界、色界、無色界本不實存,全由心生,心是萬物的根本。 森森萬象,品物流雜,都是一法所派出。凡是所見的現象, 都是心,見象就是見心。心不是空洞的,它因現象而展現。 你們說法論道,只須隨事而變,事也好,理也罷,都要無所掛礙, 無所粘滯。修證菩提道果,也是如此。心所生的,就是色, 色就是空。知色是空,生即不生。若了此意,方可謂之隨時流轉。 穿衣吃飯,都是養育聖胎。任運隨時,此外還有什麼事? ”馬祖又隨口念了首偈子: 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楞伽經》記述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在楞伽山頂向弟子大慧解說一切唯心、 萬法唯識道理的經典。 講經地在錫蘭島(今斯里蘭卡)。 山名楞伽, 楞伽為一種寶貝的名稱,又有不可到、不可入之義。 此山以楞伽命名, 一言其至室,一言其險絕難到。 佛在這裡講述大經,以表殊法。 禪宗初祖達摩菩提西來傳法, 即以《楞伽經》為印心法寶。 大慧大士在本經中就曾向佛祖問過“宗通”和“說通”的問題。 佛祖說:宗通即是自悟所達的自證自覺實相,所謂的說通, 即從經典中學到的他人證悟的境界,也就是“教”。 所以禪宗雖倡揚“明心見性”的宗說,也重視經典之教,通宗和通教還是兩翼並用的。 在達摩老祖以此經印心之前,中土即有《楞伽》譯本,經達摩的提倡, 不僅禪宗,其他教派中也都十分重視這部佛學寶典。 六祖之前,禪宗以《楞伽經》印心。 經中有“佛語,心第一”的話, 所以禪宗被稱為心宗。 在達摩度二祖、二祖度三祖時,都有“安心”的故事。 所謂的安心,即與註重《楞伽》有直接的關係。 “安心”是自初祖至四祖禪法的重要特徵。 但隨著時間發展, 楞伽經師們不免穿鑿附會,支解經義,從四祖道信開始, 就改變單純以《楞伽》印心的做法,也用《金剛經》、《法華經》、 《維摩詰經》等法典。 到六祖就開始正式用《金剛經》為印心的教典了。 禪法的綱領也由“安心”,變為“無住”,即用《金剛經》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為入道的要訣, 方法更加切實具體。 所以禪宗雖從一開始就標榜自己是“宗通”, 即與“說通”相對的“教外別傳”,它也是要用“教”,要用“說通”的。 馬祖道一講的這一席話中“佛語心為宗”,很明顯即“佛語,心第一”的翻版。 但區別是,“佛語心為宗”確證的是六祖以來的“無住”法門。 換言之, 是在以《楞伽經》解《金剛》無住法。 由此也可以看出, 道一禪師也是一位研習佛典的人物。 馬祖的這一席話,中心是一個“信”字, 信什麼? 信自心,信自家佛性。 “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 是直說大義的用心良苦處。 在這裡我們仍可看到六祖禪法樸素的遺風, 這也正是這位禪宗大師開宗立統的成功之處。 與後世禪師用棒用喝強橫粗蠻相比,馬祖的方法更加樸素, 他對信徒自信心的熱切的鼓舞,要比堵截式的棒喝更能提高士氣, 具有更普遍的推助力。 二祖曾作影響深遠的《信心銘》, 馬祖此處的苦口婆心,就是同一種古道熱腸了。 来源: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