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佛典甚佳不若自我先行體悟引以介紹尤佳 曰:世尊在靈山法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世尊就將佛法(道)傳給摩訶迦葉,後來迦葉尊者又將佛法傳給阿難尊者,阿難以後傳遞到二十八代祖(菩提達摩尊者),生長在印度本土的達摩眼看佛法已漸東傳,於是(一葦渡江)遠渡重洋到中國,在中國本土上又傳到六祖惠能大師。 佛法傳至中國之後.與道家無為法交融六祖惠能大師 禪宗一脈相傳至今緣有以也 以下略為簡述一二…….六祖惠能 本不識字 有一天,有一位顧客要買柴,要他把柴送到客店。顧客將柴收下。他得了錢,退出門外時,見到一位客人在念經,聽到經中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開悟。於是就問客人誦念什麼經?客人說:《金剛經》。 此 悟心也………………….
又當初五祖 遇傳衣缽 命地子 各自 提個’偈子’表達佛法體悟 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 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意旨:世上充滿許多誘惑,讓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時常受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污染,產生各種形形 色色的煩惱,本然清淨的本性總被無明所蒙蔽,所以要時時觀照內心,就像擦拭灰塵一樣,時常自我覺察與反省,回歸清淨無染的本性...
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理解到了因為我們這個身體,才會產生煩惱;若無這個身體,煩惱與無明當然也無所依附。
問題是,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身體這個有形的形體確實存在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提醒我們不要太執取這個"無中生有"的色身及有形的一切物質,凡事不要太執著,呼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淨佛土淨的境界.就是禪宗最高境界.....................................
金剛經一部經整個主旨只有六個字:
無念、無住、無相。
六祖壇經裏說
「我此法門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把金剛經都講了。 另外文字版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http://www.dizang.org/jj/tj/index.htm 六祖壇經箋註 丁福保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95.htm
紫林居士 善知識˙修行˙佛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