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凡事必占,《易》本为卜筮之书,藏于太史、太卜,以占吉凶。就好像今天说明书一类,其卦辞用语也很简单,不过好、坏两种,复杂一点的就用当时人们熟知的事件或典故来比喻说明。所以在周官中,只有太史、太卜掌三易之法。而司徒、司乐、师氏、保氏诸子教授国子、庶民的,只是诗、书、礼、乐,而易的传承只是在太卜之家世代为教。所以说《易》在当时社会上盛行占卜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而且只是在固定一些人中掌握和使用。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是说祭祀与战争,是关系到家国存亡的大事。据《周礼》记载,周王室设有“太卜”、“占人”的官职,负责卜筮吉凶。朝廷设“龟人”专门养龟,按特定方法取龟甲。朝廷每逢祭祀或发动战争等重大活动,都要向上帝和祖先占卜吉凶。各诸侯国也设专人主管卜筮。可见卜筮在国家事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尚书•洪范》记载着箕子提出治国九种大法,其中第七种就是“稽疑”。他说: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
箕子是说:用卜来决疑:选择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员,教导他们卜筮的方法。卜兆有雨,霁,蒙,驿,克五种,占卦有贞、悔两种方式,内卦为贞,外卦为悔,根据这些推演变化,决定吉凶。
其实在先秦以来流行的占卜方术除了卜筮之外,还有望气、风角、星占、演禽、灾异、瑞应、禨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