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讀一本老書,何懷碩的"苦澀的美感"
這本寫在60年代的舊著,可以看出身兼畫家的作者對於文學、哲學、美學都有很深的涉獵,
只是,老一輩文人對於文字的用法,老頭我雖然也年紀一把,還是看得很吃力。
我想中國文化,尤其是文學的艱澀,真的是讓一般人望之生畏的主因,
例如以「形而上」、「形而下」這兩個詞來說,可能現在的7年級生都搞不懂是啥意思,
雖然老頭我勉強理解這兩個詞的意義,不過畢竟我沒上過文學課,還是查一下:
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
形而上、形而下
the formless versus the formal
中國哲學術語。形而上指無形象的規律(「道」),形而下指有形象的事物(「器」)。
《易‧繫辭上》︰「形而... 文法上來說,這樣的解釋還是有點看不清,尤其那個「道」指的是啥?
「器」還想得懂,應該就是指物品,下面一行《易‧繫辭上》顯然是古書名,但內容卻也只寫了一半...
不知道現在大學中文系的人看得懂,或者,能否以白話文講出個淺顯易懂的道理?
中國古來一般人「以天為大」,這個天又意指皇帝,
不過,恐怕文學的艱深才是讓一般老百姓「民智不開」的主因,
也難怪前人總是對天子得要畢恭畢敬,對老師也得尊稱一聲夫子。
來到現代,教育普及了,天子也沒了,夫子的尊嚴更是搖搖欲墜,
學校裡,老師對學生處罰稍微過重馬上就會上電視,
只是,一般人對於文學還是敬謝不敏,
畢竟那些饒舌的文學字句,現代生活中壓根就用不上,
畢了業的人就此把書本丟了還給老師,
就算還是學生,讀書也大多為了分數, 還什麼做人處世的道理咧!
古來提倡文學尊崇孔孟的人,大概料想不到偉大的中華文化會有這麼一天。
本文同步發表於心情風景誌【心得感想】每次看到一些類似文言文的東西我就在想,難道不能寫得簡單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