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育菁】
【Money+理財家 2007年12月號】
「東西變貴了!」這是民眾最近不斷重複說的一句話。就算改搭大眾運輸,省了交通費,卻仍省不了日常生活的吃、喝、用!麵粉、米、肉品、牛奶、衛生紙,無一不漲,菜市場跟超市貨架上都是「漲聲」一片,民眾自然只能勒緊褲袋節省過日子。
百姓可以不買衣 不能不吃飯
雖然民眾都深刻感受到東西變貴許多,不過行政院主計處卻預測今、明兩年台灣的通膨率「不會超過2%」,簡直讓許多人跌破眼鏡。
為何看似很低的通膨率,卻會讓百姓哀嘆「日子快過不下去了」?原來,官方版的通膨率是依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躉售物價指數(WPI)兩種而來,其中,CPI與一般民眾的關係最密切,因為它是由近400項商品及勞務,分成7個基本大類所組成,按權重高低依序是:居住類(30.79%)、食物類(25.05%)、教養娛樂類(16.11%)、交通類(12.63%)、雜項類(6.9%)、衣著類(4.7%)及醫藥保健類(3.7%)。
而今年開始,食物類價格漲最多,普遍上漲1成以上,但是食物類占通膨率的比重不到3成,因此官方版的通膨率才會看起來仍然是「天下太平」。
而民眾的感受卻是大不同,「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