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先後看過一系列的【城市的遠見】,無論是新加坡抑或是魯爾工區,一個城市規劃的遠見,卻是相當難得的事情。
首先,我國變態的政治體系,似是古代世族豪強,也過度的資本與經濟,使得這些種種政治團體、經濟團體的私利,往往凌駕於專業之上;又因每隔幾年的選舉重新洗牌,使得所謂的規劃與政策,往往反覆的令人可笑至極。
回顧魯爾工業區的改變的過程,無不以遠見、與未來的可能作為方向,又往往是以人民(使用者)的想法、感受、認同與參與擺在最前面,使得無論是當地使用的居民,或者是前來朝聖的旅客都能產生極大的共鳴與認同感。
第二部分,乃是於對於舊的事物與文化重新的詮釋與更新,所謂的精品與品牌,往往都是百年老店的現代化(意味者加入現代的思維與技術)重新呈現。
我個人認為,這也是台灣缺乏的,往往專家學者,無不到國外取經,卻每每學習到的是別人所呈現的做法卻忽略精神更不用去談過程,怎麼做與為什麼這麼做似乎是不被重視的,間接的當地文化如何重新詮釋,就變得很薄弱,使得結果往往變成東施效顰的窘境。
第三部分,談蛻變中的魯爾工業令人激賞的部分:德國在這一系列的規劃,重新拾回了對於自然的尊重,舉凡對於陽光(太陽能的積極研發、生產與利用),室內外的空氣流動(減少空調的使用),尤其著重於水的利用(與湖泊、河川間的共鳴與對話;整治淨化恩瑟爾河的決心更是令人激賞)。
舊有歷史與文化的保存與利用,讓過往工業王國魯爾軟硬體,不至於完全消失,煤渣山的更新,許許多多的大型工廠改造(被保留於民眾的休閒活動空間、表演空間,攀岩、PARTY、藝術展示)讓未來在當地居住的德國了解認同魯爾的過去。
我認為一個成功的遠見,來自對於內在的自省、發覺與思維,怎樣將過去的歷史與優勢、現在的真實情況、未來的願景與展望,將歷史的脈絡、文化、精神,重新定義並且發揚光大,並且透過人文上的互動與參與,增進對於自我與地方於時空上的認同感。
我深信居住於台灣裡,或有著同樣的思維與精神不斷的努力與創新,卻似乎潛藏在民間的企業裡,本來人民做不到的服務與勞貨,乃是因由政府推動及提供,但是權力上的鬥爭與利益上的爭執,往往背離與模糊了以人民為主的政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