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98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霞客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2 鮮花 x102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武術] 當代科學的路向與太極思維
科學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在全世界已建立了十分穩固的地位,科學化與現代化差不多成為同義詞,但這不代表繼續發展科學的道路是平坦的,當代複雜系統思維的發展,一方面傳統求線性解的簡約思維要修正為非線性思維,另一方面也要從新認識東方文化,希望能從中吸取養份,解決現代科技為地球帶來的困境。

科學思維的源流
自然科學,溯源于古希臘,勃興于歐洲,十五世紀歐洲經歷千年「黑暗時代」之後,以義大利為前導,文藝開始復興。當時地中海沿岸商品貿易興旺,為開拓市場的需要,推動了天文、地理、數學和力學的發展。

波蘭人哥白尼,在1543年提出「日心說」,哥白尼的理論,經伽利略、開普勒的論証與發展,使西方的自然觀,由籠統、模糊的認識,進入到深入、細緻的研究。英國的培根,在十六、十七世紀大力提倡「科學方法」,即通過實驗、列表、比較、排除、歸納而續步上升到公理,奠定了西方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傳統。

與培根同時代的法國人笛卡兒,試圖以機械運動說明自然界的一切,把整個自然界看作一架大機器。並且主張要從錯綜複雜事物區別出最簡單事物,然後予以有秩序的研究。他的《方法談》標示了西方知識傳統的「分析還原原理」,認為總體可以分解為部分,複雜、非線性系統,總可以分解為簡單線性系統來理解。奠定了追求簡單性,追求線性解的西方思維基礎。

英國的牛頓在1686年提出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巨著。創立了以「萬有引力」及「運動三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將整個自然界描述為一個秩序井然的大機械鐘,祇要這個鐘上緊發條,便能自動運轉,但牛頓的機械論仍要請上帝作「第一推動」,為這大鐘上緊發條。牛頓的化約宇宙觀,在十八世紀發展成認為天地萬物固定不變,一切自然現象各自孤立,時間與空間都是絕對的,用分析方法可以把整體分解為部分,把運動凝固為靜止,再組合還原。這種方法把自然科學推向高峰。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工業技術興起。家庭手工業慢慢轉化為以機器為主的工廠。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法國,美國、德國、俄國以至日本也先後進行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結果,是技術需要科學,科學為技術服務,技術又反過來推動科學。

十八世紀中葉以前,科學技術主要是個別學者、個別工匠的分散活動。到十八世紀下半葉,由國家支援的科學機構已在歐美各國普遍建立。自然科學分門別類,迅速發展。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由分門別類的材料收集,進入到對經驗材料的綜合整理和理論概括。在牛頓的經典力學基礎上,克勞修斯在1867年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說明一個孤立的系統,總由有序而朝向均勻、簡單、消滅差別的無序方向發展(即熵增),從而得出宇宙總體上走向退化、死亡的結論。而與此同時,達爾文提出相反結論的「進化論」。

達爾文在生物學物種發展方面,描繪複雜的生命有機體是由無機界,發展為單細胞,而到多細胞;由簡單無序,向複雜有序演化。自然是進化的而不是退化的。以機械論為基石的近代科學,開始暴露其局限性 。

另一方面,牛頓的力學,與麥克斯威的電動學也是互相予盾的,麥克斯威的「真空中光速不變原理」,與經典物理互不相容。愛恩斯坦的研究,發現問題出在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上,牛頓的經典力學,假設時間與空間是各自獨立的,物體的運動祇是時間與空間的一種外在關係,愛恩斯坦的「相對論」則指出,時間與空間是不能分割的一個整體,時間座標的變動會影響空間座標也變,就如「體」變動時,「面」不能不變一樣。牛頓的經典力學之所以能有效應用,是因為在地球表面,人類所感覺到的運動尺度,與光速相比實在很慢很慢,時空的變動微小到可以忽略而已。「相對論」標誌著科學由近代科學進入到當代科學時代。

「相對論」是宏觀基礎理論,當代科學的微觀基礎理論是波耳的「量子力學」。根據經典力學理論,拉普拉斯認為給定了初始條件,結果是可以預期的。這種單一因果的機械決定論,被「量子力學」的「互補性原理」所否定。「量子力學」指出物質由微觀粒子(量子)所組成,而量子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這兩種互相排斥的性質。這兩種相斥但又共存的性質,提示了不必強求同一層次不同現象要用一種理論去解釋,然而這相斥現象的共存,才構成這複雜的世界。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二十世紀科學的兩件大事。自原子彈顯示了原子能的威力之後,二十世紀大部分時間,科學主流是粒子物理學,粒子物理試圖探究禁錮在更高能量、更小空間及更短時間中的基本物質。這些研究,不是針對大尺度的宇宙,就是研究小尺度的原子、核子、夸克等,仿佛與我們日常生活沒有直接關係。直到被稱為二十世紀科學第三件大事的「渾沌理論」出現,才使科學又再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渾沌」是指一種無序、無規、混亂難分的狀態。在有確定性的方程式中,渾沌隨時出現。這代表系統演進確定性中的隨機性,也顯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渾沌理論」研究從整體上看,系統具有穩定性,系統整體演化具有規律性;但從微觀上看,系統卻是不穩定的。研究渾沌,對無序和有序的轉化、確定性和隨機性的統一、穩定性和不穩定性的結合,自組織過程的複雜性有更深刻的認織。著名的勞倫斯吸子(圖 10),顯示數據表面一團混亂下,深藏著精緻的結耩。


圖10勞倫斯吸子的蝴蝶形嵌套結構

在給定系統不重復自已的前提下,粒子在三維空間自由移動,在永無休止亂打圈子的同時,宏觀上會顯現蝴蝶翅膀樣的穩定形態結構,百試不殆。這蝴蝶形的嵌套結構,其實是立體太極圖的不斷重覆。也就是「太和至中」的形象表現。

勞倫斯吸子所顯示的嵌套結構,稱為「分形結構」,「分形學」是研究整體與部分的自相似層次結構科學。如果將事物的一部分放大來看,會發現部分的形狀結構與整體結構基本相似,部分中再取部分放大,情況一樣,無窮無盡。例如將由人造衛星高度看到的英國海岸線,與隨便在英國海邊一毫米地方,用顯微鏡放大一百萬倍相比較,二者形狀結構在統計意義上十分相似。再放大一百萬倍,情況亦是如此。這種情況,在無機體如是,在有機體更為明顯。「分形學」試圖找出介于有序與無序、宏觀與微觀、整體與部分之間的新秩序。「渾沌理論」與「分形學」與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已普遍應用到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如醫學、生態學、氣象學,社會科學如社會學、經濟學等多方面。

由培根、笛卡兒到牛頓,代表科學將複雜化為簡單的化約傾向。由達爾文到愛恩斯坦與波耳,代表了科學對整體的內在統一性與協調性的理解。「渾沌理論」與「分形學」,把當代科學思維,指向研究既是有序又是無序,既是隨機又是必然,既是簡單又是複雜的相斥相合路向。這種相反相成的關係,在中國稱為「陰陽相濟」、「太和至中」或「涵三為一」等思維,總稱「太極思維」。


太極思維作為當代科學發展的指引
相反相成、相對統一、相斥相合,「太極思維」已有數千年的研究,並不新鮮。而當代科學在經歷了古典科學與近代科學的過程,也由對局部的細緻研究,到達整體與局部、相反相合的思維路向。「太極思維」的研究經驗,正好符合當代科學這時代,或「後現代」的研究需要,可以為科學新路向的起步階段提供經驗提示,減少尖端科學研究所走的彎路。

科學是研究「有」的學問,「太極思維」指出「有」與「無」是陰陽一體,光看「有」,無論多精緻嚴謹,都衹是一半,看不到全體。怎樣把以物質實證為根本的科學,與結合精神與物質的「太極思維」相融合是一個挑戰。如果一加一等於二衹是不證自明的公理,而在這未經證明的公理上,建立一大套嚴謹的邏輯是可以接受的話,用「太極思維」去繼續發展科學便不是甚麼困難的工作了。


轉帖於太極之神...五金先生 (個人覺得他非常..非常神...) 小弟也有打太極 造詣差他很多 ~"~ 他對太極拳論述非常之專精 不論在歷史考証或實務上都很厲害 看得懂的大大能吸收是福氣喔



塵與土. 雲和月.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12-13 19:4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353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