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60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cy23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4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 楞嚴大義指要
南懷瑾

經題之標示

  佛經與世間普通書籍,標題立義,都求能以一個名辭而概內容,其理並無二致。佛所說群經,顧名思義,觀覽經題,可窺涯量。楞嚴一辭,純係譯音,具有顛撲不破,堅固不壞,自性本來清淨,常在定中之意。由此而見楞嚴全經之所指者,無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法門。但直指見性,可與利智者言,未足為鈍根者道。是以等次以求,有修行證驗之方法與次序,以及種種方便,精詳分析,可謂具全部佛法之綱要矣。故於其上標名為大佛頂、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也。

本經之緣起

  佛說諸經,大體皆有緣起。舉眾所周知者而言,如金剛經,但從人本位之穿衣吃飯,平平實實之人生日常生活說起。如維摩經,首標佛國心地境界,而以維摩之臥疾說起。人生日常生活,不離穿衣吃飯,而穿衣吃飯中正具有人生無上之大智慧,故不得不說。人生必有老病之苦,於老病臥疾之中,更有人生無上之大問題,故又不得不說。楞嚴經中,首先從吃飯說起,因為吃飯,才發生阿難之行乞城中,途遇摩登伽女,一見傾心,幾乎雙雙落在情波慾海之中。的的由此而來,明明白白,輕輕指出食色性也之人生大苦惱。吾佛慈悲,故又不得不說出此中奧妙,如此如彼,乃有此一本經留傳之大因緣。其中節節剖解,條理井然,由人生而宇宙,精神與物質,莫不層層分析無遺。自出生至老死,指出如何才為人生一大解脫境界。與其人解脫之不易,而後始有修持實驗方法之說明。故自阿難與摩登伽女之情天慾海始,最後結以修證解脫方法之不易原則。則曰:「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實則,阿難與摩登伽女,祇是一個引子。茫茫人海,芸芸眾生中,人不論黃白棕黑,物不論動植飛走,盡在情天慾海中頭出頭沒,何一而非阿難與摩登伽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安得慈雲法雨,灑下一滴清涼劑,解此塵勞煩惱!故吾佛不忍低眉獨醒,不得不如此云云。此所謂如來密因也。繁以詩曰:

  紫陌芳塵日轉斜,琵琶門巷偶停車,枝頭羅綺春無限,落盡天人一夜華。

  好夢初回月上紗,碧天淨掛玉鉤斜,一聲蕭寺空林磬,敲醒床頭億萬家。

  碧紗窗外月如銀,宴坐焚香寄此身,不使閒情生綺障,莫教覺海化紅塵。

七處徵心與八還辨見

  佛問阿難,劈頭一語,即詢以為何出家學佛?阿難答以看見如來相好,故此出家。此所謂追贓斷案,不可冤枉好人。阿難為了見佛相好而出家學道,心目中只因美感一念而來。美感一生,色情繼起。情生慾障,疊疊而興。無怪摩登伽女一見,加之以魔咒之力,阿難之本性全迷,定慧不力。魔從心造,妖由人興,是摩登伽女之魔力耶?是吾輩芸芸眾生之自喪人天眼目耶?誠不得而辨也。阿難招供,即直吐心腹病根。佛如捉賊捕快,又節節迫進,問其能知色相之美妙者,究為何物?阿難毫不思索,即答以因目看見,心生愛好。此誠句句實情,人人如此,復有何疑。孰知佛卻得寸進尺,追問能使心目發生愛好者之主人公,究乃誰在主使?祇此一問,即使百萬人天,一時茫然不知所對。明明是此心目,又是誰為主使?擁有七處徵心之往返論辨生矣。必使阿難與吾輩口服心服,然後才知吾佛之不誣不妄也。

  七處徵心者何?即如阿難所答:此心乃在身內。在身外。在根。在內外明暗之間。在思惟裡。在中間。在無著處。此皆經佛一一辨證,無一是處,其詳具如本文。即此七間七辨,阿難茫然,即舉古今中外之學理,概括唯心唯物之理論,統使其抽絲繭淨盡,無一真實存在可言。誰知阿難與吾輩之誤,皆以此現在應之現象而言,阿難所答者,並無過錯。奈何此正為賊媒之窠臼,虛妄不實之尤者,並非真心自性。然則,心果有真妄之別乎?抑為話分兩頭,聲東而擊西耶?「一句合頭語,千古繫驢橛。」致使千秋浩浩,坐而商量斷妄求真之輩,滔滔滾滾,如過江之鯽也。若然,妄緣不斷,聲色沉迷,不知何日是了,此豈即是真實耶?吾佛乃興慈悲,到此無言可答,無理可申之處,強為舖排,說出真妄兩相,於歧路中立碑為記,明告來者以此路不通。然後由憍陳那輕輕拈出「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者,盡是浮光掠影,謂之客塵煩惱。此是大塊文章,若非釋迦文佛之大手筆,誰能寫此!林林總總眾生,困擾於客塵煩惱者,多如恒河沙數,由來久矣。豈但阿難一人之左傾右倒而已。迷心逐物,疑真疑假,雖有夫子之木鐸,其奈聾瞶者何!繫以詩曰:

  羊亡幾度泣多歧,錯認梅花被雪迷,疑假疑真都不是,殘蕉有鹿夢成癡。

  一柵沉酣杜德機,塵埃野馬亂相吹,壺中偶放偷天日,照破乾坤無是非。

  世間事物,盡為心上浮塵。草草勞生,終是一團煩惱。「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浮生若夢。」生前身後,眾說紛紜,究不知其前因後果,為何而來者?雖尊為帝王,賤如螻蟻,迨運至老大,齒落面皺,髮蒼蒼而視茫茫,莫不到此興悲,無可奈何!不知身後何往,故有波斯匿王之間。此乃人生必有之境,個個如此,他人不問,唯獨波斯匿王起問,恰恰點出富貴戀生,貧賤輕死之事實。話說雖為帝王,到此亦無能為力者。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可為暮鼓晨鐘,曉諭天下。吾佛乃就其所問,當場剖解其見性之實相,三歲觀河,與百年視水,同此真實。生老病死,但為形變,固有不變者在也。奈「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此一伏筆,乃石破天驚,引出以下八還辨見一大堆文章,無怪大眾皆嗒然似喪其耦矣。繫以詩曰:

  華髮無知又上顛,幾回攬鏡奈何天,離離莫羨春風草,落盡還生年復年。

  生死無端別恨深,浪花流到去來今,白頭霧裡觀河見,猶是童年過後心。

  阿難在此又如異軍突起,率然問佛,既然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性相平等,生死涅槃,皆如夢幻,吾輩何須求悟?何必成佛?又何以說眾生皆為自性顛倒?吾佛經此一問,乃不惜饒舌,直指真心,明白指出心性之體用,是彌綸天地,開物成務,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放之則彌六合,退而收藏於密,祇在目前而人不識爾。乃有八還辯見,明示見性之真際。故吾佛指出「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要當人自見自肯,直達心性不動之道場。無奈明理者多,實證者少。知解者多,行證者少。必須「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若「心能轉物,則同如來。」然後可以橫身宇宙,去住自由,即佛即心,兩不相涉。繫以詩曰:

  碎卻菩提明鏡檯,春光秋色兩無猜,年來不用觀花眼,一任繁華眼裡栽。

  不汝還兮更是誰,兒時門巷總依稀,尋巢猶是重來燕,故傍空樑自在飛。

楞嚴之宇宙觀與人生觀

  由七處徵心而至八還辨見,已經明白指出塵塵逐逐,為煩惱窠臼者,都是心目為咎。然而人心,機也。目為心之開關也。如欲心目自不為咎,就要息機才對。此機究竟又從何而息?此誠為人生一大事因緣。機如不息,始終在柳暗花明處,循聲逐色,依舊沉淪去也。於是佛又橫說豎說,指出宇宙萬象,無非物理變化之幻影。無奈眾生妄見,而生個別與群見之異同。但從心物齊觀,方知萬象盡為能量之互變。而此能變之自性,固自寂然不動,無聲無臭者也。迨感而遂通之後,即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困於夫婦之愚,日用而不知其至矣。因此又三科七大,詳細指陳心物之真元。說出十八界因緣法則與自然之關係,指示一般見解之謬誤。由此可以概括近世自然科學理論與哲學原理,了然無遺。上下古今,一串穿卻。此是乾坤一隻眼,直指心物同元,物我無二,涅槃生死,等是空花之境。人生到此,可以向無佛處稱尊矣。然而問頭至此,辨理愈精而實際愈迷。黑松林忽然闖出李逵,故有富樓那之率然發問。若此世間之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之萬有世間相,究竟胡為而來者?於是佛又不惜眉毛拖地,說出物質世界與眾生世界之形成,從時間以稱世,以空間而名界。時空無際,而對待成勞,則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由身心而透法界。從法界復入身心。視此碌碌塵勞者,無非物理之變化。但能寂然觀化,本分事即不離目前,可以當下明白,歸家穩坐,毋須騎牛覓牛去也。所謂第一義諦,所謂第二義門,直指明心與聞思修慧,到此皆和盤托出,不盡言詮矣。繫以詩曰:

  魚龍鵬鷃互相催,瞬息千秋自往來,小坐閒窗觀萬化,乾坤一馬走雲雷。

  萬物由來自不齊,南山高過北山低,空明虛室時生白,子夜漫漫啼木雞。

根塵解脫與二十五位圓通

  到此本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忽然又奇峰突起,阿難卻於言思不到處,等而再求其次,望佛說明解脫之方法。佛乃以華巾作成六結,信喻身心六根結縛之因,指出「虎項金鈴,繫者解得。」花果山上孫猴子,頭上本無金箍,因未曾悟空,不見如來,自苦不知其中底蘊耳。誰知萬法本閒,唯人自鬧,何須種了芭蕉,又怨芭蕉!然此是無門為法門,幾人到此誤平生!不如飲食男女,人人本自理會得到。因此復於無法中設法,佛乃命與會諸先進,各自陳述修持解脫之行業。如驗兵符,如合契約,各各印證一番,此所以有二十五位圓通之作。恰如夫子所謂:「二三子,吾無隱乎而。」而此圓通,首由聲色二塵開始,終以觀音耳根圓通為結,千言萬語,祇是教人在聲色上了,方得究竟。而色塵之結,尤較聲塵為難解,如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陰中,仍須從解脫色塵入手,方透觀音入道之要門。此乃頂門心上一隻眼,畫龍點精之筆。本是平常,奈何修之不易,苟有不能,可以一一實驗將來,千生萬劫磨礪去也。繫以詩曰:

  誰教苦自結同心,魂夢清宵帶影臨,悟到息機唯一念,何須解縛度金鍼。

  妙高峰頂路難尋,萬轉千迴枉用心,偶傍清溪閒處立,一聲啼鳥落花深。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一笑罷休閒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教理行果

  從上娓娓說來,本來大事已畢,奈何「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唯平地凡愚,可望而不可即,乃急轉直下,再說出一大藏教之戒定慧三學。無非是「莫以善小而勿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此理人人都知得,叵耐個個作不到。故再三叮嚀咐囑,正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之慈母心腸也。於是詳細指出輪迴六道,因果循環,地獄天堂,人間天堂,人間苦海與聖之種種境界,此即所謂修道之謂教者,亦乃全部佛法之基石也。但又復坦然指出,所謂天堂地獄與因果輪迴等事,皆此一心堅固妄想之所建立。纖塵飛而翳天,一芥墜而覆地,「自淨其意,為諸佛教。」臨歧叮嚀,唯此而已。吾佛婆心懇切,恐來人於歧路徘徊,乃復說出修持過程中五十種陰魔境界之現象,「欲知山下路,須目過來人。」善惡由心,魔佛同體,執迷處即佛亦魔,放下了何魔非佛?故必須知得在「有佛處莫留戀,無佛處急走過。」則君子坦蕩蕩,不作小人長戚戚矣。古德有云:「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是陰魔,倒起不起是煩惱魔。」乃知世人在開眼閉眼處,舉足下足時,無一非心障之冤魂,其魔豈止五十種而已。但得正身心,魔境可成趣,則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何有魔佛之可得哉!菩薩之位數五十有五,陰魔之境,祇說五十者,乃綜合身心是稱五陰。五陰錯綜複雜而為用,五十相生,故數僅得此。易曰:「天數五,地數五,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捨此天地均數之五,故現象僅為五十。一點動隨萬變,故其用四十有九。如一塵不染,即萬法不生。然則所謂五十五,或六十六聖位,與夫五種陰魔,都祇是大衍之數,六十四卦之周天變相而已。周天之象,始於一,終於一,中通於五。故全經以情波慾海之一念始,以剖析五陰之空性為結。首尾關照,層次井然。一以貫之,等於未說一字也。繫以詩曰:

  遊戲何妨幻亦真,莫將魔佛強疏親,心源自有靈珠在,洗盡人間萬斛塵。

  欲海情波似酒濃,清時翻笑醉時儂,莫將粒粒菩提子,化做相思紅豆紅。

  幾年魂夢出塵寰,濁世何方乞九還,一笑拋經高臥穩,龍歸滄海虎歸山。

庚子年春三月於淨名 述楞嚴大義隨筆之一。

文章出處:南懷瑾(民49)《楞嚴大義今釋》,頁1-12。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12-04 15:0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294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