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521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joery520 手机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3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修道] 生命之谈
曾读过一句话:「Don't go through life, but grow through」, 几乎每个人都想过生命的意义与目的,也畏怯生命的消失,可是少有 人能驾乎生命之上,更没有人能永恒地活着。

曾有位四十多岁的朋友跟我说:「我想到死后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这种感觉使我觉得很恐怖。你想想看!整个人不见了!什么都没了 ,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当时我无言以对。虽然每种宗教都有提到人 死后的归宿,但那究竟是无法看到,而且与人间也无法再互相沟通, 对有情的人类而言,却不是大部份的人所甘心接受的。

接触宗教的人,大部份是想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有部份是想了解生命 或进而解决现今或死后的生命问题。若是想解决死后问题,这是最没 法证明的,多系于信者的情感所趋,有时甚至很不理智,如飞碟会之 类,全依个人的信念而有。

佛教是从感受生命的苦出发的,从原始的解脱当下的苦为主而演变成 了生脱死,乃至后来以脱离娑婆苦海为诉求,其原因固然是知生命无 常,变灭迅速,然而会变成对人间的离弃则可能是对苦的形容过于夸 张,对生命的透视过于薄弱的缘故。若是如此,则强调「如实观」的 佛教是有被子孙倾家当产的忧虑。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可说人的 根器渐差,佛教不得不以更大的方便慈悲济度众生。尤其是当更多的 欲望造成人性懦弱的时候,人更难经得起苦或死亡的挑战,于是慈悲 的诉求比智慧的锻炼更被迫切需要。

没经过对苦的观察而听信经典或传教者所说,如此不能算是真的「知 苦」,因而他也将看不到「苦集」,如此就对四谛不可能明白。真正 明白四谛是要靠对生命的观察(实验)才行,一昧地信仰是情感重于 智慧的个性,很容易被传教者的口才说服,耽误法身慧命的开展。佛 教徒总是常把「好感动,法喜充满」挂在嘴上的风气,这多少有易使 佛教变成诉诸情感的倾向。另外总是强调末法的观念也是信仰重于实 践的说法,不利佛教大雄力的开展,更不易使人体会真正的佛法。

生命是什么﹖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拥有生命,但事实上是因生命故有我 们,就像人以为自杀可以结束生命,其实仍继续轮回,另个我又再出 现;当生命的现象继续,俱生我执依然出现,拥有只是被动没有主权 。而学佛并不是要让这个「假拥有者」得到妥善的照顾,而该是让生 命像出笼的鸟,不再被假我囚锁与占有。

有这种超越假我的认同,也就具「出牢笼家」条件,否则即使是削发披衣也只是外表。一个真修 行人应当具有「为法忘躯」的决心,不以汲营安乐为求,才能在重要 关卡上坚持而突破,达到更澈底的解脱自在,契入更广大的法身。维 摩诘经言「此色身乃不坚、不可怙、当乐佛身,佛身者法身是也。」

修行者藉色身契入法身,若不能放舍色身缠缚,则终究不能脱离依于 个人观念、习性的世界。这也是为何修道者多,证道者少的原因。很 多道心十足,用功也够,却缺临门一脚者,除了可能用错心与没正确 方法外,主要就是那潜存的我、我所难以放下。

当初阿难急着想参加 结集,极尽用功能事,仍无法参究,终而放下身心休歇,就在那放下 间入了法性。若平常对自我把持太紧,造作地想放下也终是被潜在的 我拉回来。所以修行者必要有愿放下自我的决心,而不是保护唯恐不 全,才能体会为法忘躯的实义。

由于「我」的观念像牢笼关住了生命,使我们的生命都不再圆满自在 地展现,失去其活泼的本相,遂不能与法身同体,所以修学以生命( 法身)为主的回归,是转化乃至消融「我」的正确方法。这方法不致 让人在放舍我执后,成为没有生命感的机关木头人。

常见佛教对「我 执」的砍伐,弄得有些同修守着戒律不作多想,也不敢有自己的发挥 ,像个乖宝宝,明明是在家众却偏把自己框在出家人的框框里,这样 不让生命活泼的任运,多少有扭曲生命,限制法身开展的弊病,如是 大乘的活泼气象乃被扼杀了。

佛教是从僧团开始的,修行方法也是从 出家众的生活方式发展,对在家众的修行方式很少另外开展,所以一 般在家众想修行,常是采用出家众模式。尤其是密宗,动不动就是闭 关或下班后持咒礼拜极多遍,这其实是出家众的生活,可是密行者想 修行的话,似乎非如此不可。在家人要顾到家庭与事业,又要修行, 这是很辛苦的。然而在家人或许不需像出家人的方式修行,而应当能 够随顺在家生活特质,发展出在家众的修行方法。亦即当掌握修行要 领,而非依形式来修。

在家众的修行应偏重动态慧观的培养,而不是在禅定上的加强,因为 在家生活六根面对六尘的接触比较频繁且复杂,修定不易(虽然理论 上更应该修定)。而修观就不同,机会太多了。若具备正见基础(从 闻法来),加上正思惟以破除世间误见及舍离无义后,只要有起码的 定力,就可训练根尘相对时的觉照。

在觉照过程中配上正见与正思惟 协助,印证或修正以前所闻正见与思惟内容,而成就正确的觉观方法 。再将比较成熟的方法用在日常行住中,透视一切言行举止与思惟的 背后并没有主体我,「起唯法起,灭唯法灭」,法外无他,不断回到 法上,就会体会到生命的本质而成就慧观,尔后就是继续练习直往真 实法之途深入。在练习中重要的是不以知见为求,而是不断培养觉性 ,不落得失计算与目的的执求,才能摆脱缘于自我的束縳。

由于这样修行是在生活中培养的,所以较不需刻意「保任」而自然保 任。一般突然见法的方式,则需配以保任(加强定力)。又此生活中 的经常训练本身就是培养三昧,所以慧中有定。这种不刻意把定慧分 开的方法虽不一定能入初禅乃至四禅,却也能让在家人去过着自在少 恼的生活。

佛陀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也可以 说,所有众生皆具生命相,皆有觉知,只因觉知与生命不能同步一起 运作,所以发生误差,这误差的距离即是无明。

这误差若不调整,则 越不能与法性相契,无明与错误就缠得越深,人就越痛苦、烦恼。所 以修行并不是离开世间、唾弃生命,也不是要把自己变成不凡的仙人 ,而是不断回归。回归于自然,回归于生命,将生命与觉性同步运作 ,皆回归于法性中,渐渐地自我造作部份失去实义,而入如来法身。 所谓「回归」是指收摄意识的主导,而依于生命本能(觉性)作用, 这本能的觉即是我们的真心,也是诸佛的本来面目。

在我们还未契入法之前,至少我们皆与生命同在,不必另外再找个生 命,而佛法是不离开对生命的透视,所以每一个人其实皆与法同在, 只是缺少对觉的练习与堷养。若我们能不断觉知生命的行动(包括身 心的活动),则每个人都能回归到生命的本位,不复以「我」为世界 的全部,证得真正法身。

世间的生命就像云朵或水波的变化,认清生命只是变化,变化是没生 死的,便可跳出「我」的意识执着,佛教徒就不会一昧想了生死或唾 弃世间了。没有世间的生命而想证得法身是作梦,既然有了人身,首 应做的应是接受与承担,绝不该以业报视之,弃之唯想再得。生命是 可贵的,比得到世间利益更重要,因世间利益得到时,并没有使生命 圣化,虽有喜悦却易落于蕴界的执着,而没得到时,生命并没沈沦, 虽有沮丧,却与生命的本然不相干。该放下的是「我、我所」,让世 间的生命契入于法身慧命。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1-11 00:23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253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