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世界骨質疏鬆日」,儘管這種疾病可有效治療,但調查發現,高達六到八成的患者未持續服藥,往往要到骨折時才意識到其嚴重性,因此今年的宣導主題力促患者至少用藥一年以上,才可預防骨折。
骨質鬆疏症醫學會理事蔡克嵩指出,全球三分之一女性、五分之一男性,可能罹患骨鬆症,但因初期沒有症狀,許多人都失之警覺;其實,骨鬆病患發生脊椎、大腿骨骨折的機會,遠比心臟病(新聞、網站)、中風、乳癌的加總發生率還高,因此導致的住院天數也多於糖尿病、心肌梗塞、乳癌等加總的天數。
他表示,髖骨一旦骨折,六成的人無法自由行動,一年後三分之一生活無法自理,一年內的死亡率達二到三成,比許多癌症(新聞、網站)還高;因此,醫界近年來力促推廣骨密度篩檢,及早投藥,若每年能使骨密度增加2%,骨折機率就可降低50%。
不過,國際骨鬆症基金會最近調查發現,骨鬆病患半數以上服藥半年內就停藥,而用藥能持續一年以上者,若採每日使用的劑型只有兩成,而採每週服藥劑型者也僅四成;而國內的調查結果也差不多,六成患者都在一年內停藥。
分析原因,病人多不了解,治療骨鬆目的在預防骨折,所以在骨折未發生前,患者常感覺不到用藥差別,以為吃不吃無所謂;也有人因用藥不方便,例如吃藥後須站立半小時、不能吃東西,或打針嫌麻煩,因而中斷用藥。
此外,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提醒,除了停經婦女、老年人是骨鬆危險群,自體免疫疾患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因長期用類固醇,骨質流失速度為一般人數倍,但他們卻極少注意骨鬆的問題。
63歲的余節子因罹患紅斑性狼瘡使用類固醇,兩年多前跌倒,多處骨折,才發現已嚴重骨鬆,不能站、躺,如今出門還得穿鐵架衣;而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張小姐也是類固醇吃到頸椎脫位,一度手腳麻痺、無法行動。
醫師建議,每天使用類固醇高於7.5毫克者,每年應接受骨密度檢查,平常也應補充鈣片、維他命D、加強運動,減少骨質流失;病友們則呼籲,健保對尚未骨折者不給付檢查、治療,但預防應勝於治療,待傷害產生才給付,徒增成本。
注意生活環境改變,身心健康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