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http://www.sciscape.org/news...news_id=1807Sciscape新闻内容
[Jul 04, 2005]
地球科学:破冰行动大解密
编辑:JR
Scripps科学家发表南极冰棚崩解的最新观测,并提出引起崩解的机制。
正当北极以海冰面积的缩小、格陵兰和阿拉斯加冰河的退却、与生长季天数增加等等现象来回应全球暖化时,科学家认为冰棚崩解可能是南极冰原反应气候变迁的主要指标。由于冰棚不仅暴露在大气中,并与海水直接接触,因而对气温的变化更为敏感。冰棚上的裂缝(rift)是崩解的首部曲,当几条裂缝将部分冰棚与后方冰原孤立时则产生冰崩。Scripps的研究小组观察位于南极洲东侧的Amery冰棚上的裂缝,并发表两篇论文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
Fricker et al.分析1996~2004年间的卫星影像来看裂缝的长期变化。研究推测裂缝在造成冰棚真正崩解前,有数十年的时间可以加长、变宽;在过去5年,裂缝是以稳定速率加宽;而且裂缝的”成长”也有季节变化,在南极夏天时比较快。
Bassis et al.则在2002~2003年的南极夏天,首次以GPS与地震仪观察裂缝前端的破冰行动。研究发现,在46天的观测期间,裂缝前端每次突发的破冰大约持续4小时,前进速率略少于1cm/s,距离下一次的破冰则间隔10~24天,所以破冰现象类似一波波的突袭,只不过中间的停战时间比较久。
科学家排除潮汐或周期性的风吹因素造成破冰,初步认为是风吹来的雪、冰屑、或海水结冰累积在裂缝前端造成破裂应力。不过这仍需要更多的观测与讨论。
原始论文:
Fricker, H. A., N. W. Young, R. Coleman, J. N. Bassis, and J.-B. Minster(2005), Multi-year monitoring of rift propagation on the Amery Ice Shelf, East Antarctica, Geophys. Res. Lett., 32, L02502, doi:10.1029/2004GL021036.
Bassis, J. N., R. Coleman, H. A. Fricker and J. B. Minster(2005), Episodic propagation of a rift on the Amery Ice Shelf, East Antarctica, Geophys. Res. Lett., 32, L06502, doi:10.1029/2004GL02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