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5360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雪花飘 手机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 鲜花 x1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修道] 太上清静经的解释
清静经第一章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字解』 老君 -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为道教之祖。 形 - 是有形可观,有迹可循的。 天地 - 是混沌初分的时候,气之清上浮为天。 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情 - 是属于后天是性之动,如喜、怒、哀、乐、恶、欲等。 日月 - 日为火之精乃恒星之一。 月为水之精乃地球之卫星,也就是阴阳的意思。 名 - 能称呼标记出来的谓之名。 强 - 刚强不屈定不可移的意思。 道 -万事万物所必循由之至理。

『章解』 老子说:大道本来无有形象,但是能够生育天地。 本来无有感情,可是能够运行日月的周流。 本来无有名称可以标记,但是能够??理阴阳 生发消长养成天地间的万物。 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甚么,又怕后人无所是从, 就依天理来推测,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作道。

『演说』 甚么是道,就是无为之真理,万事万物必然循由的路径。 它虽然无形无象,内含玄机奥妙,尽用俗人的眼光,是不会看透的。 所以世人多以此为迷信,不知内蕴真意, 竟作无稽之谈,真乃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老子悲天悯人,一片济世的苦衷,真令人怀念千古, 是永久不能忘掉的。 就是在世所遗留的经典,如道德、黄庭、清静等经, 无一不是真机妙理,无一不是性理秘诀。 堪叹后之学者,多有智者落于顽空,愚者流于执相, 这空而不空的真理是不易测透的。 孔子尚有『犹龙之叹』,何况平庸的俗子, 更是不能见其真相即清静一经, 多有认为抽添搬运吐纳的功夫,以讹传讹, 真是遗悟不浅,有者依此修持, 直如抱砖磨镜,百无一成有负老子在天之灵, 这是多么悲叹的事啊! 老子首章说到无形、无情、无名的原理, 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 无名的朴 』 生机一动而能生育天地,运行日月, 长养万物这无为的妙用真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呢。 北海老人曰:『 画前之易非神难见,不传有道非圣难知 』。 老子为圣为神,以这无为的妙理,立名曰:『 道 』绝不相强。 无奈现世的人们,崇尚科学,执着形象, 故此不可捉摸的真理,则无人过问了。 那晓得科学之所由来,原出自哲学, 世人多称哲学为科学之母,并称老子为哲学之鼻祖。 因哲理本属抽象,故世人多有不知诗经上说的:『 明哲保身 』, 也就是让人明道的意思。 不能一言而尽其义, 所以大学上说:『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希望同胞兄弟,努力进步研究,自然智慧大开, 照穿一切无处不是光明呢。

『诗曰』

无形无象更无疆。一理流入贯八荒。 万物长养天地育。五行生克日月光。

真空非空含妙相。无为有为透玄黄。 缘深能得明师指。了达圣业永留芳。



--------------------------------------------------------------------------------

清静经第二章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 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字解』 清是空虚纯洁的意思。 浊是污浊不净的意思。 动是移动作为的意思。 静是寂然安止的意思。 降本是分赋的理。 流末是造成的象。

『章解』 这包罗万象的道理,无微不至,无所不含。 也有纯洁,也有浑浊,也有动机,也有静意。 不过在它没有发现出来的时候,凭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 到了生育天地,才知道天能周行不息,地能载物不辞。 到了生人的时候,才知男秉干道而生,所以为清为动, 女秉坤道而生,所以为静为浊。 一切动静清浊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赋下来。 阴阳相感,真理寓乎其中,自然会生出天地间的万物来。

『演说』 这一章是一本散于万殊的意思。 无极一动,分晰出天覆地载之消长,阴阳动静之变化。 普遍周界人人各具一理,物物各具一天。 所以易经上说:『 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降本流末, 典成万物而不遗,这正是。 上帝造物的起端但是。 上帝为了生天地,造万物,一点也不惜力,也不辞劳。 将世界治理的应有尽有,让众生来享受这一切的幸福。 最可悲叹的,是众生只知享受安乐,便忘了法天则地的大道。 看现在社会上一般沉醉的男女们,真是污浊不堪, 衣冠禽兽触目皆是。 惟恐脏了俺 呆叟的笔,也就不再一一剥露其真相了。 芸芸众生,为了贪生怕死,遭受风尘的埋没, 汨灭了自己的良知良能。 对于无为的道理,更是石沉大海,消灭的无影无行了。 更加利益薰心,早将天理良心,丢在脑后。 沉醉梦乡,一味温柔。被情枷枷的特紧,被爱锁锁的特严。 那有功夫来研讨无为的妙道,追究性理的根源呢! 即便有些修道的人们,不是铜墙铁壁无门而入, 便即夙孽太重,明师难遇。 否则智者过之愚者不及, 所以惹的孔子叹惜『 道其不行矣夫 』的话呢。

『诗曰』

圣意罔极混沌初,皇恩一本散万殊

干坤栩栩参造化,动静如如尽功夫

激浊扬清道悠远,法天则地德不孤

若趋声色沉孽海,涛涛波浪几时出。



--------------------------------------------------------------------------------

清静经第三章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字解』 源是根本源流。 基是根底基础。 悉是明悉的意思。 归是附纳归入的意思。

『章解』 这玄妙无边的大道理,就含着清浊动静呢。 可是细心追究轻清的天还是重浊之地的起源呢。 因为九重宗动天,本系一气流行而属于动, 可是却为地静之基呢。 人若是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静, 自然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中呢。

『演说』 这一章是让人知本的意思。前章说的降本流末, 字义非常深远。恐怕人恋末失本,所以老子再再叮嘱, 这样的苦心,真令我 呆叟也万分感激呢。 而且又含着回转先天的功夫。 后人多以此为搬精炼气之解,实在贻误不浅。 本来清浊动静皆属后天。 如先天无极之真理,那就无所谓了。 清者显而易见的是指气而言。浊者就是象了。 都知道由理而生气,由气而生象。 所以地之为物,也不过是气包中的一弹丸而已。 故此清是浊的源头呢。男清女浊,也是这个道理。 本来一有人身,即是后天。当初天生人的时候, 是秉受阴阳之气,贯之一真理而成形。 男秉干道为清为动,女秉坤道为浊为静。 故男子为女子的主,女子为男子的助。 圣人所说的:『 出嫁从夫 』就是使此意。 不过{在的人,不明根本不知道德, 以致阴阳乖舛,男女不分,纲常不整。 以今昔之比较,实有天堂地狱之分别。 写到这个地方,不由的替世人捏一把汗。 如是永地沉沦,何日出头露面。 幸今 皇母慈悯,真道复兴。教人明白这个道理。 看破红尘,冲开枷锁。果能常清常静, 视天地为逆旅,知光阴为过客。潇潇洒洒, 逍遥界外,直如在世的神仙。 不拘于声色,不囿于五行。 真是到这个时候,连天地都归纳到自己的本性中了。

清静经第四章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字解』

 


--------------------------------------------------------------------------------
清静经第五章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字解』 遣:是格除的意思。 澄:是由浊入清的意思。 自然:是无所勉强之意。 六欲:是色、声、香、味、触、法。 三毒:贪、嗔、痴。

『章解』 如果能够永久的将一切私欲杂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静不妄动了。 心不妄动,再加上澄清的功夫,元神自能洒洒陀陀,虚空寂静, 一点挂碍也没有了。不用再去造作勉强,色、声、香、味、触、法, 绝不会再发生出来。贪、嗔、痴也就消灭的无踪了。

『演说』 这一章是归本还源明善复初的意思。 虽然说是遣欲心静,澄心神清。但是行起来,完全都是自然的功夫。 大学上说的:「格物」, 中庸说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和道德经上说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都是让人克己,率性的秘诀。 不过人心一动,便会生出许多变化。 佛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一着动机,六门大开,眼要贪色,鼻要贪香,舌要贪味, 耳要贪声,心触俗情,意生贪求。 嗟呼!「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 如此则神不安舍,不知发生多少可悲可惜的事呢! 若是能依着颜夫子的「四勿」「非礼勿视、听、言、动」。 那能不达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呢? 楞严经上说:「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众生已被声色所迷,苦苦追求,惟恐不得,那肯再躲避不纳呢? 凡有利于我的都要贪求,稍有违逆,便生嗔恚。 痴心迷理,而生出许多烦恼障碍来。 众生因昧于六欲三毒,着于色相,故不得见如来。 今时得道佛子,佛缘深厚,明理虔修,自能一步直超。 果有遣欲澄心,全始全终之志,不生半途而废之心。 自无功亏一篑之叹。遵而行之,自能达到心静神清的功能。

『诗曰』

心扰欲牵苦无穷。轮回转变几时停。 欲觅性中真面目。勿恋身外假虚荣。

三心四相当尽扫。五蕴六欲自能空。 洒洒陀陀无挂碍。何愁大道不成功。


--------------------------------------------------------------------------------
清静经第六章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字解』 不能者:通俗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意思。亦是没志向者的措词。

『章解』 能字含有深远的意思。如其能的时候,则可以一性圆明, 复合无极。不能的原因,是因为心中的杂念还没有澄清, 私欲没有除尽的缘故。

『演说』 这章是指修道无恒,中途而辍者说的。前章也曾经说过, 修道贵乎有恒。如欲虔修,而没有坚志,自然心不能澄, 欲不能遣。果能立下决心,则事情无不成功的。 论语上说:「士不可不弘毅」。 谚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何况修道更是贵乎专一, 否则说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不能知行合一亦是枉然。 常言:「空谈无补」,也是警告言过其行的人说。 如能体道修持,定能返本,拿定把握,不怕一切荆棘, 虽有千魔万考,也不妄生退缩之心。当知冤孽不了,难把乡还。 明白这个道理,即知魔考是成道之母。遇有逆境,是考人之至诚。 遇有逆事,是考人的智慧。总之,不要因一念之差,遗恨终身, 永坠轮回悔之莫及。若不早得超脱,惟恐时不久待。 故北海老人有云:「万劫千生得此身,几回出没几回循, 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时渡此身」。 明透此意,自悔往者不及,来者可追。 甚至说到心何能澄,欲何能遣,下一章尚有研究呢。


清静经第七章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字解』 观:是察望。此处含有达观其真理的意思。 见:是物接于目而能加以辨别的意思,也可作现出来讲。 空:理之体曰空,亦是诸法一无所有的意思。

『章解』 能够遣除物欲的人,回光返照,内观自心连心也没有了, 那还有什么欲呢?外观其形连形也没有了。 远观其天下的物,连物也没有了。 心、形、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 心、形、物其没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圆明,超然物外, 不为浮俗所绕,明了身心幻境,万物无常,不被声色所迷, 朗然天真妙意得存。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 真是不能一言而尽其义呢?

『演说』 这一章书是让人破除色相,重见如来真面目的意思。 佛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云:「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由此看来,凡是有形象的东西,都是虚幻不实的。 所以老子说:「内观无心,外观无形,远观无物」。 无心自然不起欲念,无形自然免除忧患,无物自然没有贪求。 三者都没有了,才是真空生妙有的时候。 若是恋相不舍,便要永久沉沦孽海,不知何日才是出头之日呢! 再说人之色身,根本出没无常, 所以顺治皇帝出家诗上说:「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可惜一般世人,把假色身视为珍宝,到处趋吉避凶,朝夕转变, 为了安然长存,于是乎又作了一些上干 天怒,下遭人怨的许多坏事出来,反而促短了自己的寿命。 呜呼!以假忘真殊为可叹。 将自己一团虚灵不昧万劫长存的真性,反到葬送到九泉之下。 老子看到这个地方,为惊醒世人, 曾有言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是让人明白假身之外方是真身。 故临济禅师有言:「真佛无形,真性无体,真法无相」。 堪叹世之愚人,不但不能忘其形体,反以假体为真。 殊不知现在如何荣华富贵,百年光阴,犹如弹指, 三寸气断,色身能永在吗? 值此天道普渡,菩萨仙真,临凡助道,各人的根基,又有谁知? 呆叟大声疾呼,愿世人早觉迷梦,睁开你的慧眼, 自能看穿色相,洞关无碍。真假认清,轻重辨明。 挥起你的降魔杵,举起你的斩欲刀。 急速惜假修真,一旦功圆果满,才知俺呆叟的话不假呢。

『诗曰』

万缘生灭意丛丛。悟尽尘劳俱是空。 放眼休观是非事。修深勿论苦乐情。

三心了却心心了。一窍通时窍窍通。 自性般若随时现。无时无地不光明。


--------------------------------------------------------------------------------
清静经第八章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

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字解』 湛然:是形容极清幽的意思。 寂:是安然清静的意思。

『章解』 上章所说的,「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这个「空」乃是空洞一无所有,如果若是能空到了极点, 无所再空了,所余者是一个「无」字, 然而这个「无」字,亦应用功夫把他没有了。到此地步, 连这「无」的功夫都不应存在。因为有所住,即不为真空, 如何能生妙有呢? 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 这时方算入于清幽常久的安静呢。 但是寂静到了极点。亦不知其所寂了。 此时的心性,已然离开尘俗的境界。 私欲杂念。怎能够再生起来呢?私欲杂念之心,既然不能再生, 这才是真实的清静呢。

『演说』 由上章可以知道人之所得乎天的真性,是没有形色的。 然而又恐世人误解了这个「空」字的真意,不能了然。 所以不得不把老子所说的:「空、无、寂、静」的奥旨详加解释。 须知所说的「空」不是「顽空」。 所说的「无」不是执着于「虚无」。 所说的「寂」并不是静坐观空的呆板。如果能悟穿了, 「真空妙有」才是真静呢。今有一般修行的人,远离了一切人情, 将自己父母妻子置之不顾,把五伦八德亦认为乌有。 也不劝化世人,自认己为世外的高人,还希图超脱成仙成佛。 岂不知自心己执偏见。将来也不过落一守尸之鬼而已。 有甚么好处呢? 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教人修道不应当执形着相,方能观见真空呢。 佛家谓:「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法本不有,莫作无见」。 中庸又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虽言「无声无臭」而不言「空」,就是恐怕世人误解「空」字。 并且连有无的念头,都不当存,方是正见,才能入于清静, 所以惠能六祖说:「无念念即正有念念即邪」,不存有常寂之念, 方可真实的常寂呢。

『诗曰』

至诚无息体自然。空空自如何须观。 无所空时即是妙。有点念头却非禅。

寂无所寂不知寂。玄之又玄难言玄。 自能觉悟体真意。普施慈怀挽狂澜。


--------------------------------------------------------------------------------

清静经第九章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字解』 真常:真是不虚,常是不变,即是指真理而言。 性:天之所命与人的,人之所以得乎天的叫作性。

『章解』 用那真常不变的理,来应付万事万物,能够真实不虚的去作, 便能得万物的性理。不但是平常如此,即便应于万事, 亦是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果能这样的平静,自强不息的作下去, 便能永长虚空无碍寂然安止的不妄动了。

『演说』 上章说的是「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一章是解释, 怎样才能作到真静呢?观今世人有的只能静而不能动, 或者能动而不能静,此乃凡夫又何足道呢? 况且只是独善己身,不能兼善天下,但是老子说的真静, 是「奥理取静」的真意。在自身本具有常而不变的理性, 更是无为无畏,良知良能的。如果能得到明师指点, 自然大德重明,顿现真如。 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况人为万物之灵,无时无地不在事中,万事万物,各具真理, 明理则处之得当,否则昏乱无章。 现在的人们,因都迷失本性,不讲真理,故此你争我夺, 把世界扰了个乱七八糟,我 呆叟真是有点看不下去, 所以重将老子救世的苦心说出来,好让大家行持, 如若能够用那真常的理,来应付万事万物,自然能合乎中道。 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如此便没有甚么灾星与劫煞了。 自私心,妄取心,欲心不会再生了。 行出事来一定是坦白的,平静的,能这样的作下去, 不是就皈依清静了吗?不但一人如此, 扩而充之世界众生也都如此,真不难重见尧天舜日呢!

清静经第十章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 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字解』 渐:是由浅入深有次第的意思。 化:是教化。 众生:梵语为「萨埵」,新译为「有情」。旧译为「众生」。 众生二字有三义: 〈一〉 众人所共生之义。 〈二〉 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 〈三〉 经众多之生死,亦名众生。 圣道:大而化之谓圣,必由之路谓之道。 简而言之,即是圣人的心法。

『章解』 既然是达到如此的清静,就可以渐次的步入真道了。 既然得入真道的门径,便可以说是得着真道了。 虽如此说,确乎毫无所得。还必须普化有情,同登彼岸, 方可称为得道的。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 才可以传布圣人心法呢?

『演说』 上章所说的清静之道,意义非常得奥妙。惟恐少人参悟, 不知其中的真意。真是教老子叹惜不止呢! 又怕后人以为皈依了清静之后,便自以为得道了, 所以又有这一章的解释。皈依清静,虽说是得着道了。 但是不培德不能消冤,不行功不能了愿,还是不能了却生死。 所以说起来还是毫无所得,也不过只落个独善己身的小乘徒而已。 于世人可有甚么好处呢? 必须时存济世为怀,慈悲为本的念头,普渡众生, 使人人脱出轮回之苦,地狱之灾,才合乎修道人的本旨呢。 佛云:「众生不成佛,吾誓不成佛」故此讲经说法,普渡群迷。 孔子周游列国,杏坛设教,完全是让人明白明德新民,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真意。以及耶稣的博爱,替众生赎罪, 并说:「世上的人们,有一人的德不明,就是我的德不明」。 这些事,都是舍己从人。 故道德经上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又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所留下的一言一行,都是修道的模范。 中庸云:「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果能效法去做,那能不道成天上,名留人间呢? 现在到了三期末运的时候,天道应运普渡。 明师继往开来,温故之新,祖述尧舜,崇尊孔孟, 重阐一贯之真机,恩施三曹, 真是「百世以俟圣人」的话,却言符其实了。旧本所注的这一章, 说到:「三期普渡,道须人传」,而今正当明师承领天命, 挽化九六原灵。倘能够得遇明师,亲受指点,方不负此一生呢。

『诗曰』

定静功夫大自然。何须炉中炼干元。 原人多为丹经误。迷子未能圣意参。

苦海沉沦何日脱。乐境逍遥几时还。 但愿得道能布道。不负师恩阐真传。


 


--------------------------------------------------------------------------------
清静经第十一章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字解』 太上:是最上之称,尊敬老子的意思。 上士:是德学兼优,而且深明道理的人。 下士:是德薄学浅,而且执着的人。 德:是有功于世,有恩于人者谓之德。 也就是率性而行,发于事的叫做德。

『章解』 老子说:「上等的贤人,因他深明大义的,故没有甚么争贪。 下等的愚人,因执着己见,不察情理,总是好起争贪。 上等有德的人,行了有功于世有恩于人的事, 还不以为是德。下等无德的人,有心积德, 作一点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 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义呢」。

『演说』 这章书是老子特别关心修道的人不要起贪争的心, 不要执德的意思。既然说是「虽名得道,实无所德」, 这显而易见的,真道是无形无象,无为而无不为。 明白这个道理,晓得万象皆空,到时终归于尽。 渺茫一生,空自后悔,能够寻出超脱之正路, 方不致永受轮回之苦。既然悟透人生是梦幻, 还有甚么可争的呢?况且富贵贫贱,皆是命中造定。 故孔子有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但是一般愚昧无知之人,尽作些行险侥幸的事,贪求声色。 殊不知终日营营,刻薄成家。一旦天灾病孽,仍是苦不可解。 常说:「人不与命争」就是这个意思。明白天理的人, 处处以济人利物为本职。并不自彰其德,可是德已然就有了。 朱子曾言:「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况且有德的人, 是为而不恃功成弗居,永远是兢兢业业,戒慎恐惧的作下去, 他的德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但是有等人,也知修德是一件好事, 到处行些有作有为的善事,只恐旁人不知,埋没了他的美誉, 处处夸张。不料想如此一表,反为不美了。 道德经云:「自伐者无功,自自者不明, 自是着不彰,自矜者不长」。 这样的人,是不明道德的真义,真是可惜呢! 呜呼!近代人心不古,世态炎凉,连有为之德都不作。 只知你争我夺,惟利是图,以致世界坏到这个地步呢。 咳!孟子云:「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的话。真是不错呢!

『诗曰』

谁将尘缘尽悟空。惹动牵缠苦无穷。 声色货利嫌少得。富贵功名总多争。

执形着象失性理。背觉合尘眛灵明。 上德普化超宇外。堪怜愚夫转飘零。


 


--------------------------------------------------------------------------------
清静经第十二章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字解』 妄心:是虚妄不实的人心,也是妄分别之心。

『章解』 现今真机普渡,道降庶民。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机缘。 然而众生仍是认假不认真。推其原因,惟有妄心所致。 因妄心一动,道心难现,离道很远,所以不能得真道呢。

『演说』 这一章是承上章说的,前章说的无非:「无为」、「有为」的分别。 如果存有为之心,不但不明道德,还不能得真道呢。 再看现世的人们,那一个不是钩心斗角,利欲薰心。 故此虽然科学倡明,物质进化,衣、食、住、行不为不便。 但是抚心自问,不但不能享受,反到受了罪了,交通便利, 战场扩大,故此造成空前未有大劫煞,普天之下, 何处是安乐乡呢?细想劫数的造成,还不是因为人心不古吗? 楞严经有云:「心平大地皆平」。 佛云:「修桥补路,不如先平心地」。 佛祖的立言,真是不假。故而天道应运降世挽此浩劫, 重整尧邦,化人人回心向善,愿个个脱出劫渊。 大千世界,大千同风,快乐可想而知。 所以呆叟不惜唇舌苦劝众生。希望大千佛子,共脱苦海, 同登道岸。倘若妄心不除,难得真道,永坠沉沦, 那时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清静经第十三章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

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字解』 惊:突然害怕叫惊慌,言戒惧的意思。 着:言是着受的意思。 贪:是染着六欲之境而不离之意。 和「爱」字名虽不同,而理是一样的。 求:是索取的意思。 烦恼:是一切贪、欲、嗔、恚、愚、痴等, 能使烦心恼身的叫烦恼,亦是闷闷不乐的意思。

『章解』 上章说的众生不能得悟真道,就是因有妄之心。 一有了贪妄心,就要惊动那喜动而不喜静的「识神」。 识神被惊,心意外驰,便要着于万物了。 既然接触了万物,就要生出不想离开,而要索取的心。 但是天下的事,那能尽如所愿呢? 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无穷的烦恼。

『演说』 上章说苦海众生不能得其真道,是为了三心不扫, 四相不飞的原故。因人寄红尘,总是纷纷扰扰,朝夕营求, 不得歇心,故此妄心一动,则神随意迁,追逐万物, 而恋恋不舍,甚致废寝忘食,自甘其愿。这样一来,身心不得养。 道德经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佛云:「寂然不动」,都是让人不动心的意思。 假若苦苦贪求,即便一时侥幸求得到手, 还不是家大业大操心大吗? 谚云:「身旁无爱物,心中烦恼稀」。 何况说是促促一生,不知何日归去,故有人生如蜉蝣的话呢! 试看历代的佛祖圣贤,留芳千古,虽死犹生, 足可以作后人的标杆榜样。 另有一般不知礼义,妄贪妄取茍安偷生的人,死去遗臭后人。 噫!同是一生,只因所为之事业不同,故此有天渊之别了。 愿世人熟思此意,方不致误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谚云:「两利相形取其重,两害相形择其轻」。 古文云:「天地为万物之逆旅,光阴为百代之过客」。 寒来署往,日月穿梭,古今一件一件的事情,都被光阴催促过了。 这人生数十年的时候,那还有功夫再招惹烦恼呢? 俗语云:「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 如不知足妄生贪求,一生总是烦恼。 罗状元作的诗上说「到无求处便无忧」的句子真是不错呢。

『诗曰』

惊动心神任驰游。着于万物欲贪求。 欲念未遂心转恼。贪求不得意生愁。

声色丛丛速回悟。孽海涛涛勿逐流。 了尽俗缘方成道。此时不修几时修。


 


--------------------------------------------------------------------------------
清静经第十四章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字解』 忧苦:是忧愁苦恼的意思。 浊辱:是污浊耻辱的意思。 流浪:是飘泊不定的意思。 苦海:是比喻无穷的苦境。指红尘世界,有生死转变而言。

『章解』 对于万事万物,如有求不得的时候,便会生出烦闷恼怒的事情来, 由烦闷恼怒中,便要想入非非, 妄念一动与身心添了无穷的忧愁和苦恼,便要遭到许多的污浊耻辱。 惹得飘泊下流,转变生死,永远沉沦在无边的苦恼境遇中, 永远的迷失了真常不朽的道呢。

『演说』 前章的意思,就是让人不妄求。本来天地间的万物, 是赐于众生享用受的。因人的福缘不一,所以享受的多寡, 亦有所不同。更有一般妄作妄为之辈,胡遭乱闹,损阴功, 败德行,经过轮回的转变,便分出了寿、夭、穷、通。 富、贵、贫、贱。为富贵的人,不知惜福,骄傲奢华。 贫贱的人,不知认命,不能固穷。因此就俗事纷纷, 扰乱社会不得一刻的安宁。事情虽属复杂, 但不外乎「得失」二字。得意人便有无限的欣慰, 失意人便有无穷的烦恼。甚么生死离别呀,自杀呀, 那因此而发生出来。 罗状元诗云:「得失荣枯本由天,用尽机关枉徒然」的意思, 很是深远。不过俗人迷毒太深,谁还认这个头呢? 如此日往月来,积罪深厚,离得超脱之路, 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境中。 吾 呆叟身荷代天宣化之职,不忍众生,久远沉醉, 重将老子济世的婆心诉说出来,以警醒迷顽者的痴梦。 更希望四海同胞,洗心涤虑,休恋一切尘劳。 谚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即便俗事羁身, 亦当用妙智慧照穿一切。佛云:「烦恼即菩提」即是救苦的金丹。 果然能够依此修行,自然不会遭受污浊的耻辱,亦不会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更不会迷失真道。事实有这样伟大的效验, 但是必须知行合一,才能得到如此的好处呢。

『诗曰』

烦恼妄想致伤怀。欲蔽层层昧灵台。 常沉苦海随波去。永失真理着尘埋。

诚意坚决休忐忑。信心守定勿徘徊。 勿谓行道受魔难。功成自得见如来。


 


--------------------------------------------------------------------------------

清静经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字解』 见前几章

『章解』 真实不虚,常久不变的圣道,能够有悟性的人,自然会得着真意。 得能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静,不生不死了。

『演说』 上章说到「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老子惟恐苦海的众生,自暴自弃,自认不能修持, 以致耽误了自己伟大的事业。 故老子又说:「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这章的「悟」字,很有意思。当知六祖慧能本不识文字, 然而悟性的功夫,超乎世外。无上之妙道,顿然悟穿,承证圣业, 故有肉身菩提之称。今之苦海众生,茍能真心悟道,顿生觉性, 照穿尘缘,辨明真假,坚定信心,自然得着圣道的真滋味。 所以说别人千言万语,不如自己以觉悟。人所不能醒悟的原因, 是着于万物,而生出来的许多障碍及牵缠。当知红尘非家乡, 肉身非吾体,石火电光,转瞬即化,一团真性无处寄托。 空自飘泊尘寰,流浪生死,随波逐流,愈趋愈下,不但有负 上帝的盼望,与仙佛济世的苦心,而且是泯灭了自己的根基缘份, 耽误自己九玄七祖。当今天道普渡之时,确是万载难逢的好机会。 若轻轻错过,岂不可惜。当知「日月逝矣,岁不吾与」。 佳期无多,绝不我候。细心参悟, 方知俺 呆叟一片济世的苦衷,真是不容易呢!
参考资料
http://www.kmuh.org.tw/ww...d/d2-5.htm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0-06 17:4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771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