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2005.08.22 中時晚報 施威全 英國公醫制,不是保險制度,與全民健保根本兩碼子事。撐起全民健康服務系統NHS的眾組織,法律上為行政法人,經費來自政府稅收。所謂公醫,「健康是基本人權」為政策宗旨,明確定義國家機器對人民有醫療照護義務,並非一般基層執業醫師GP的稱謂。健保,則是保險人的互助組織,國家並不承擔照護人民健康的義務。NHS,人民有需要,政府就得丟錢出來;健保的營運,從健保的行政體到醫院與醫師,利潤為前提。
台灣醫界,以英國的困境,反對總額支付制度與醫藥分業;輿論,以NHS的驚人預算談如何預防台灣健保破產;留學生,以在英就醫的不便,評論其服務品質與效率。這些談法,對公醫制度誤解或扭曲,只讓既得利益者如醫院經營者多了些可以掰弄的謊言。例如:英人就醫(GP)平均等三周、住院等八個月等,數字根本錯誤。
健保立法時,李登輝政權很清楚,兩年就會有財務危機。健保要生存,重點在國家要貼多少錢。說白點,如何藉土地增值與(股票)資本利得,從富人手中搞出錢。寄望健保自給自足,是迷思。從國民黨到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財稅政策向富人嚴重傾斜,健保財政問題,便指責小百姓逛醫院、猛拿藥、過多不必要的檢查與開刀。所謂健保浪費,其實是利潤為前提的醫病關係下的產物。醫師靠業績賺錢,一天可看百個,藥開一堆,這就是公醫制度所沒有的效率。病人又不是開醫院賺錢者,卻大談效率,拿自己身體作踐。
NHS若有可借鏡處,英國醫師不藉業績賺錢、不靠藥賺錢;醫師是技術雇員而非推銷員。這是台灣醫界不少大老刻意遮掩、忌諱比較的地方。
感想:
台灣醫界確實有需要檢討的地方~
但是健保財政問題我想目前的政策下很難解決~
台灣人民對所謂「保險」的認知不夠清楚,以為繳了錢,就要享受一切的心態若仍未改變,
我想,再多的金錢也彌補不了健保財務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