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550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ming0529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 曹操的智囊团
文/陈华胜

  「唯才是举」是曹操用人的基本原则,在他庞大的经营团队里,「智囊团」的阵容一直是很强大的。这些来自各地的顶尖谋士,各有各的特色与专长,无论是施政的规划或战时的布局,都能各尽其能,让曹操处于最有利的地位。

  当年曹操与袁绍共同起兵讨伐董卓时,袁绍曾问曹操,如果大事不济,则何方面可据?袁绍自己的打算是,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后来他也果然这么做了,可结果天下却没争着。曹操当时则说出一句志向气度显然比袁绍大得多的话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日后的事实证明︰曹操在三国君主中以惟才是举着称,而在他的阵营里,也确实人才济济。曹操一生用兵诡诈,颇重谋略,故而他帐下谋士如云,堪称「任天下之智力」。

  曹营谋士不似诸葛亮一般包打天下(曹操要「以道御之」,也不允许他们包打天下),然而却各有所长,各有千秋,所以曹营谋士聚在一起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倒也煞是好看。

  荀彧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的谋主了,曹营不少人才都是他推荐来的,曹操为此称赞他︰「荀令君(对荀彧的尊称)之进善,不进不休。」他与侄儿荀攸都算得上是三国时期一流的谋士。有趣的是,荀攸虽说是侄儿,实际年龄却比叔父荀彧大。曹操对他俩的评价极高,说荀彧「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是「吾之子房(张良)也」;说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其「智可及,愚不可及」,是「人之师表」,并且说︰「孤与荀公达(荀攸字)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然而,依我之见,曹操对他俩的评价似乎该对调一下比较恰当。因为荀彧的才能,不在于两军对垒时出谋制胜,而是在形势转换时能高瞻远瞩,帮曹操制订战略性决策,平时则帮曹操处理协调帐下众谋士之间的关系,他似乎更像汉初的萧何,曹营的总管。而荀攸则属于在战场上随机应变、出奇制胜的那一类谋士,他倒真有点「张良」的味道。据说,他曾前后为曹操划奇策十二,惟钟繇知情。钟繇本想将荀攸的奇谋高策整理出来,出本《荀攸用兵思想及实战范例》之类的书,不料书未写成,自己先死了。所以,荀攸的用兵良策终究没能流传下来。至于荀彧之死则是众所皆知的事情了︰当董昭等人要给曹操加九锡进爵为魏公时,荀彧出面反对,以为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得罪了曹操,后来被曹操逼得自杀。作为一个谋士,不了解主公的心意,引来主公的不悦,也就带来自身的厄运,荀彧才真可谓是「智可及,愚不可及」。

  由于《三国演义》小说的渲染,郭嘉成了曹营谋士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人物。这位天才少年似乎就是曹操自己年轻时的化身,行侠放荡,不治行业,却又诡谲多智,而且目光远大,不乏全国性的战略思考。曹操一生特别喜欢用年轻人,郭嘉是在另一个曹营天才少年戏志才亡故后,由荀彧推荐来的。曹操一见郭嘉,与论天下大事,当即就赞叹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然而郭嘉却未能辅佐曹操完成大业,在曹操远征辽东追杀袁尚残部时,随军的郭嘉死于军中。也许是天妒英才吧!这位天才少年想必体质是很差的。曹操当时真个悲痛欲绝;他对众谋士说︰「你们与我年纪相仿,而郭奉孝(郭嘉字)年纪最小。我本想将后事托付给他,不料他竟走得比我们都早!」直至赤壁兵败,曹操还想起郭嘉的好处来,说了一句让随征谋士都汗颜的话︰「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随即又捶胸大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哭得肝肠欲裂。然而郭奉孝如在,曹操难道就一定能免于赤壁之败?未必!因为赤壁大战前,曹操求胜心切的情绪已决定了他的失败。曹操哭郭嘉,实在是他诿过于人的手段而已。如果郭嘉真在,恐怕他又要去哭戏志才了。

  程昱在曹营谋士当中是最能权衡利弊的一个,堪称智者。据说他本名程立,少年时常梦见上泰山两手捧日。曹操知道他的梦后,对他说︰「卿当终为吾腹心」,并在他的名上加了个「日」,改名为程昱。

  程昱的最大功劳是在曹操出征徐州陶谦时,部将陈宫、张邈反叛,引吕布攻占曹操老巢兖州,程昱死守范、东阿、鄄城三座城池,为曹操的反攻争取到最后的立身之地。《三国志》里多有描述程昱之智慧的故事,如曹操与袁绍大战前,程昱只带七百名士兵守在地处前沿的鄄城,曹操想给他增兵,他不肯,说︰「袁绍拥十万大军,见我兵少,必定不以为意;如果给我增兵,反倒引起他的注意了。再说,倘若袁绍真来攻,您即使给我再多的兵,我又哪里守得牢?」后来袁绍见鄄城兵少,以为只需反掌之劳随时可以攻取,倒真的未发兵去打。

  程昱对自身也有个清醒的认识:他深知自己性格暴躁,容易得罪人,所以在曹操南征荆州回来后,就主动交出兵权,去当太平文官,直至八十岁寿终正寝。

  贾诩在曹营可比作汉初的陈平。他完全是个职业谋士,有一肚子的计谋。因他初事董卓残部,又改投段煨、张绣,故而名声不大好。但他倒是个审时度势的高手,当初董卓伏诛,残部李傕、郭汜等无路可走想散伙时,贾诩劝他们说︰「你们一散伙,光一个小小的亭长就可以将你们逮住了。合兵一处,不但可为董卓报仇,还可夺得大权。实在不行,再散伙逃走也来得及。」李傕等人照办后,果然杀了王允,打败吕布,还把皇帝捏在手中。后来,贾诩投靠张绣,先是用计帮张绣打败曹操,后来又劝他别去投靠势力大的袁绍,改助昔日的仇家曹操。贾诩的理由是:锦上添花不易被人重视,雪中送炭才会让人感激。事实证明,曹操果然不计杀子之仇,接纳了张绣,并感激地握住贾诩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不过贾诩知道自己与曹操的老部下不能相比,算不得曹操的亲信,所以做人相当谨慎,平时深居简出,既不结交朋友,儿女也不攀高门。这样他活了七十七岁,死时是曹丕朝中位居三公之一的太尉。

  还有一位一流的谋士,就是原刘表手下的蒯越,他据说是汉初韩信手下谋士蒯通的后代。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闻其大名,征辟他担任东曹掾(大将军府有许多「曹」,分管各类事务,其中以东、西两曹最重要。各曹主官的官职为「掾」,副职为「属」)。他老早就看出士大夫与宦官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劝何进先下手为强,尽诛诸阉,但何进犹豫不决。蒯越知道他必定要败事,就跟着刘表到荆州去了。

  蒯越与贾诩正好相反,贾诩在出谋划策时,完全撇开自我,从不拣择主子;而蒯越却是患得患失,考虑自我的成分比较多。所以刘表死后,他与蔡瑁、张允等人力劝刘琮投降曹操,以此保住自己的官位。曹操也是久闻蒯越大名的,在兵不血刃获得荆州后,高兴地写信给后方的荀彧说︰「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蒯越字)耳!」但这位一流的谋士改投曹营后却没有再献过什么好计,大概是他想起孔门弟子曾参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朋友谋而不忠乎?」吓出一身冷汗,感到愧对九泉之下的故主刘表,所以也就心灰意冷,不再出什么馊主意了——确实,为人谋而不忠是犯谋士行业大忌的,所以在曹营谋士中,蒯越算是最失败的一个。当然这也只能怪他自己。

  另外如华歆、王朗、董昭、蒋济之辈,在三国这样人才济济的年代,充其量只能算是二流角色。「人多主意多」这句话是不错的,不过,只要当头儿的自己能最后拿定主意,又何惧主意多一些呢?所以,一个阵营除了顶尖高手外,二流、三流的角色也是需要的,关键在「因才而任」。

(本文摘录自《三国奇谈》一书,实学社出版,远流发行)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 | Posted:2005-03-16 14:35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212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