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小孩] 孩童異位性皮膚炎 須注意飲食及環境
大約有三%至五%的孩童(六個月大到十歲)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且六十%在一歲前發病,其中病情的輕重程度差異很大,依患者年齡及病灶分布常將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分為三期。
第一期是嬰兒期,主要是發生在兩個月到兩歲間,大部分在頭部、臉或頸部呈泛紅,濕疹樣變化,有時搔抓過度會有小水泡或浸透液,慢慢變成痂皮。第二期是幼兒期,皮疹分佈較廣,遍及身體、四肢伸側、臂彎、膝蓋窩等皮膚皺褶,此時紅斑不明顯,水泡較少,以丘疹為主,但由於長期搔抓,會逐漸出現苔癬化,嚴重時會感染細菌、真菌或病毒。第三期是成人期,由進入青春期至二十多歲左右,病人的面部,頸部或有些許濕疹,但四肢屈側或手足關節等皮膚表面卻變得厚、粗糙或變硬。其他皮膚表徵包括毛囊角化、白色糠疹、眼臉色澤加深、掌紋變複雜。
除了皮膚表面的變化外,另一大特徵就是癢,季節替換、環境變化及外物刺激即造成「癢感」,而導致搔抓,搔抓引起疹子,起疹又導致癢,而一再的癢、抓、疹,惡性循環不易痊癒。
一般認為異位性皮膚炎的反覆發作,和環境及食物中的過敏原有關。另外新的研究顯示一些微生物,如葡萄球菌、鏈球菌、Yersinia或病毒,可能和異位性皮膚炎致病理機轉有關。新的研究觀察到八十%至一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中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存在,比較正常人的十%高出許多。葡萄球菌會分泌多種外毒素,進而加重發炎反應,或產生IgE來參與發炎反應,所以,有許多人嘗試用局部或全身給予抗生素,將細菌殺死,但得到的結果並不一致。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一般來說是比較困難,主要是造成的原因太多,且不太清楚。治療主要的目的是減輕症狀,使病患有一個正常舒適的生活環境。
所以先了解造成病情惡化的各種原因,逐一去改善或避免它,比如不要鋪地毯或儘量清除家中或辦公室的灰塵雜物。
注意室內的溫度及濕度適中,最好也不要玩羽毛填充玩具。平時應該做好皮膚的保養工作,包括適當的保濕劑使用,及避免接觸會造成皮膚刺激的物質。
另外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合病患的藥物,包括適量的抗組織胺使用,可以減輕病人的癢感,若皮膚有傷口感染到金黃色葡萄球菌,在治療時,除了給予類固醇消炎藥、免疫調節劑等藥物之外,也應給予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治療。
總之異位性皮膚炎的照顧,需要病患長時間有耐心的依據醫生的指示好好配合。而隨著對異位性皮膚炎致病機轉的逐漸了解,及新一代藥物如非類固醇的免疫調節劑等的發明,可提供醫師及病患更多治療的選擇,異位性皮膚炎的控制已可達到更好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