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小孩] 小儿气喘的中医治疗
概论
本病是一种带有过敏性质,常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疾病,有些学者认为是哮喘在婴幼儿期的特殊表现,临床上有部分患几率婴幼儿期后,发展为典型的支气管哮喘,故本病称为哮喘性支气管炎较合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属难治之症。
本病多发生于三岁以内的婴幼儿,尤以肥胖者多发,患儿以往常有湿疹史,家族中
也见变态反应性疾病。部分患儿继发于毛细支气管炎之后。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数于发病时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些患儿可有低热,开
始时以刺激性干咳为主,不咳时喉部常听到痰鸣音,伴有气促,夜晚及清晨咳喘加剧。
似哮喘样,但单用支气管扩张剂后喘息不易缓解。听诊呼气延长,有哮鸣音,吸气时有
些患儿可有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可轻度升高,嗜酸球直接计数升高。
T-淋巴细胞转化率多数降低。X光肺部检查,肺纹理增粗或模糊,肺实质未见病变。
西医治疗上控制感染,结合袪痰,镇咳、抗过敏。解痉。喘甚烦躁者用氨茶咸,苯巴比
妥,麻黄咸等。
历史
哮喘性支气管炎,在中医临床中属咳喘范畴,隋‧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呷嗽
候》有详细论述。中医学认为咳喘虽然以肺为主,但与脾有密切关系。小儿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肺脏尤娇,脾常不足,肌肤疏薄,卫外功能较差,每因正气不足,则外易为
六淫所侵,内易为生冷水湿或乳食积滞所伤,特别是婴幼儿,寒暖不知自调,饮食不能
自节,常于春秋气候多变季节,受外邪所侵,触而发病,肺受邪束,清肃失司,肃降无
权,致使气上逆而作咳,着失于疏理。肺气不宣则喘。小儿脾常不足,一旦受损,则运
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酿成痰浊,成为“夙根”,上贮于肺,塞阻气道,一
旦受外邪触动,则咳喘反复难愈。
咳喘发作时,病变主要在肺,感受风寒,内伤生冷。素体阳虚,气不化律而寒痰内
伏者,表现为寒性咳喘;感受风热,或素体阴虚,过食甘肥积热生痰,或寒痰化热者。
则表现为热性咳喘;有时则出现寒热锗杂的局面,若反复发作,由肺及脾,临床上可出
现肺脾气虚的虚象,咳喘症状虽轻,但持续难愈。
本病着反复迁延日久,必损伤肾气,肾主纳气,受损则摄纳无权,致使气浮于上。
咳喘难平,终成哮喘病疾。
一般儿童气喘,必须区分寒热虚实, 通常热性气喘较多,寒性次之, 新病属实,久病必虚, 当气喘久发不愈,必然引起肾虚为主的虚象, 治疗上可以适时加入补虚摄纳之品, 温补使用局方黑锡丹 凉补使用都气丸 平补使用参蛤散 气喘的发作多少与过敏体质有关, 可以在处方中加入抗过敏的药物,例如:防风、乌梅、蝉蜕、僵蚕、 红枣。
气喘是反覆发作的病症,必虚抓紧「缓解期」扶正固本的治疗, 运用中药内服、穴位敷贴、冬令进补,以达到减少发作次数, 减轻发作程度,甚至不发作的目的。
治疗
一、分型治疗
(一)寒喘型(此型主要由于感受风寒或过食生冷所致)。
主证:咳喘痰呜,痰白清稀,形寒无汗(喘促甚者则颈背出汗),面色晦滞,鼻塞
喷嚏,纳呆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时清,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
象浮紧或浮滑,指纹浮红带青。
治法:温宣肺气,化痰平喘。
方药:寒喘方。
麻黄3克、北杏仁8克、甘草3克、前胡8克、桔梗7克。橘红3克、法半夏8克。
白僵蚕7克(上述剂量为2~3岁量,随年龄和病情而增减)。每日一剂,必要时可每日
2剂,水煎服。本方以麻黄,北杏仁宣肺平喘止咳,桔梗,前胡一升一降,宣返肺气,
本病多有“夙根”,乃伏痰为患,故佐以二陈燥湿法痰,咳喘剧作之时,必气憋痰鸣而
烦躁,故配以白僵蚕袪风化痰,解痉镇静。
加减法:病初风寒表证甚者加细辛3克;喘甚加苏子6克;,气逆作呕者加柿蒂6
克、代赭石10克;喘而喉间痰声重者加葶历子6克。薏苡仁15克;寒痰凝结,胸胁满
痛者加白芥子5克。病情缓解后,则改用杏苏散加减,并逐渐转以陈夏六君子汤加减,
培土生金,燥湿化痰,以善其后。
(二)热喘型(此型主要由于感受风温,或寒从热化,痰热内阻所致)。
主证,咳喘气促,呼气延长,咳声高亢,痰稠色黄,发热面红,咽红,有汗、渴喜
冷饮,大使于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指纹色紫。
治法,宣肺清热,化痰平喘。
方药,热喘方。
麻黄3克,北杏仁8克、黄芩6克或鱼腥草10克、桑白皮10克、苇茎12克、瓜萎
皮8克、地龙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本方以麻黄、北杏仁、桑白皮宣肺平喘止咳;
黄芩或鱼腥草清泻肺热;佐以瓜萎皮。苇茎清热化痰;地龙解痉除烦。
加减法:若由于感受风温,热盛烦渴者,加生石膏20克、连翘7克;舌质红且绛
者加青天葵7克:大便秘结易瓜萎皮为瓜萎仁,必要时加用大黄7克(后下);咽充血
加上牛七根10克、板蓝根、浙贝母各7克;痰鸣、喘甚加葶历子7克、薏苡仁15克;
夜烦多痰加天竺黄6克。
(三)寒热夹杂型(此型既有风寒塞肺,又有痰热蕴肺,互相夹杂)。
主证:反复恶寒发热,有时出汗,咳喘痰呜,痰白而稠,纳差,渴不多饮,咽红、
大便时结,小便淡黄,舌质边红,苔白微黄,肺浮滑数,指纹红紫。
治法:疏宣清热,化痰平喘。
方药,疏宣平喘方。
牛蒡子7克、苏子8克、麻黄3克、北杏仁8克、甘草3克、射干6克、白僵蚕9
克、浙贝母7克、桑白皮7克、桔梗6克、前胡7克、鱼腥草8克,每日一剂,水煎
服。本方用牛蒡子、桔梗、前胡疏宣肺气;苏子、麻黄、桑白皮宣肺降气平喘;鱼腥
草、射干清热利咽喉,白僵蚕解痉化痰。
加减法:肺热较甚,舌红略绛,加青天葵8克;畏寒甚加防风6克;
喘甚加葶历子6克,并可酌加炙麻黄3克,以增强平喘之力,反复缠绵,
喘而多痰加冬花6克、紫苑5克。
(四)肺实脾虚型(本型乃本虚标实,虚实并见之证型)。。
主证:咳嗽痰多,痰稀起沫,喉间痰鸣,晨早气促,面白欠华,纳呆,大便不实,
小便清长,倦怠乏力,舌淡红、苔白,脉浮滑元力,指纹淡红微青。
治法:宣肺扶脾,化痰顺气。
方药:宣肺扶脾方。
苏梗8克、麻黄3克、北杏仁7克、甘草3克、桔梗6克、前胡7克、茯苓8克、
白术6克。橘红3克。谷芽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本方以苏梗、麻黄宣肺顺气;
北杏仁、桔梗、前胡宣通肺气止咳:佐以茯苓、白术。橘红扶脾燥湿化痰:谷芽、甘草
补脾养胃。
加减法:夹呕者加柿蒂6克。法半夏7克;体弱乏力加党参7克;大便稀清加砂仁
3克(后下)、神曲6克。
(五)肺脾虚型(此型多见于素体不足,平素脾虚气弱,或咳喘迁延多日,由肺及
脾)。
主证:面色黄白少华,倦怠怕冷,自汗,咳嗽多痰,气稍喘促,食少,大便清,小
便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元力,指纹淡红。
治法:益气候脾,化痰止咳。
方药:益气健脾方。
黄耆6克、党参6克、茯苓7克、白术5克、甘草3克、橘红3克、法半夏7克、
桔梗5克、谷芽15克、大枣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本方以黄耆、党参、茯苓、白
术益气健脾;橘红、法半夏燥湿化痰;桔梗载诸药上浮,升提肺气;谷芽,大枣、甘草
益脾养胃。
加减法:汗多加五味子4克;便清加砂仁3克(后下);痰多气促加冬花6克。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体针穴位疗法
取穴,定喘、孔最、肺俞、膻中、琁玑。
治疗方法:先刺定喘。孔最、肺俞,捻转1~5分钟。如哮喘不缓解。再刺琁玑。
膻中,每天1~2次。
(二)耳针穴位疗法
取穴:定喘、内分泌、平喘。
治疗方法:用耳针在耳壳穴位上进行针刺。
(三)艾条悬灸法
取穴,天突、膻中、肺俞。
治疗方法:用药艾条点燃后,交替悬灸上述穴位10~15分钟,每天1~2次。
三、贴敷疗法
主证:寒喘缓解期,面色欠华,问有疏咳,有痰,动则气促,纳差,大便溏烂。
药物,白芥子3克。细辛0.6克、胡椒1克。白附子1克共研细末备用。
治疗方法:用生姜汁调均后敷于肺俞穴上,每于夜间敷上,次晨取下,如局部反应
重时,亦可敷1~2小时取下,问隔1~2日进行1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用于三伏天
贴敷。
难点处理
一、如何能较快的缓解咳喘
当然以急救而言,还是最好送西医,或是随身携带喷雾剂已备不时之需,如果单就中医治疗方式而言,咳喘是哮喘性支气管炎的临床主证,咳喘会使小儿肺气消耗,如时间持续较久,会出现缺氧,烦躁,对小儿整个机体危害甚大,应积极处理,迅速使咳喘缓解。王烈氏等,报导“小儿治哮灵”(方药组成:麻黄、苏子、射干、川贝母、地龙、甘草、侧柏叶、黄芩、苦参、白藓皮、刘寄奴等)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186例,服药后哮喘症状缓解的时间平均不足一天。
也可以使用针灸也可以达到快速止喘效果。
我们认为咳喘不论是寒喘。热喘、寒热夹杂或肺实脾虚等,察其病因,发病时多由
于外来因素作用于内在因素的结果,究其机理,主要在于痰饮内伏,遇到诱因,一触即
发,反复不已,故病初应及时给予宣肺达邪,法邪外出,兼挫“夙根”,燥湿化痰,使
咳喘迅速缓解,温宣肺气,疏宣肺气。化痰平喘等治法均为此而设,疗效满意,为提高
疗效,寒喘配合艾条悬灸,热喘配合冲服地龙粉,每次1~3克,每日三次,饭前服。
二、咳喘反复发作的治疗
临床上缀解咳喘较易,但控制其反复发作则难,因本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肺气
易宣,而脾气难健,故治疗上应把重点放在治本上,当咳喘缓解后,则抓紧时机,以健
脾益气,培土生金,扶正固本之法,坚持较长时间服药治疗,配合饮食疗法,才能使咳
喘发作次数逐渐减少,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近10多年来,各地曾报导用黄耆、党参、白术、黄精等治疗肺脾虚型,疗效满意,
如郑君义氏等报导用黄耆针剂2毫升分双侧足三里注射,每周连续二天,每天一次,三
个月为一疗程,共二个疗程,每一疗程间隔10天。对“痉支”有效率达95%。
在临床治疗中,当病情缓解,以治本为主,即逐渐加用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之品,
给予常眼陈夏六君子汤加减,对于脾虚日久而损及肾气,病情缠绵,喘息难平者,有发
展成为肾不纳气之哮喘患儿,此时即抓紧时机,采取脾肾两治之法,在培土生金的汤药
中,加入固肾纳气之补骨脂6克、菟丝子6克。山药15克、胡桃仁10克等药,以上诸
药补而不燥,其中山药为治虚劳咳喘之要药,功能健脾胃,补肺肾,性味甘平,不寒不
燥。近代名医张锡纯盛称,山药有救虚脱之功,用于虚甚之喘汗气短,极有良效。
食疗经验方介绍:
大陆某医院儿科喘支专科经常用下述药物和食物治疗,曾对76例患儿做治疗小结和疗
效观察,总有效率为93.42%。提供给读者参考。
1. 用山药20克、吉林红参5克、大枣10克、精猪肉50 克。
2. 用胡桃仁15克。山药20克、鲜猪肾一个,交替堡汤或炖食,间隔2~3天一次,
可连续服食10多次。对于脾肾较虚,病情缠绵较久,咳喘难平者,则于缓解期。
3.用吉林红参或新开河参5克。蛤蚧 1/3 对,山药20克。川贝母5克、精猪肉50克同炖食,3
~4天一次,连服10多次,亦可与上述二法交替炖食。
4.紫河车,性味甘咸温,入肝肾二经,能大补气血,向为治疗体弱。反复咳喘患儿的一种
有效食疗良药。
◎ 简单调理方
1.地龙粉(蚯蚓),有科学中药,每次1公克,适于热性气喘。
2.人参 25克,蛤蚧1对,僵蚕100克,地龙100克, 研为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2次。 用于缓解期。
另一个观点:
不过如果以另一个观点来看,小儿至阳之体,使用过多补肾阳药,并非长久之计,
应该是真的看到很明显的先天肾虚见证,再来使用这一些动物用药,补血肉有情,
但是也要止于所当止,能可只用补脾药调理,不可便宜行事长期服用,以免造成性早熟。
这是新的中医儿科观念,希望大家注意一下。使用过时古老的医疗方式、思维理念,
如果是个人医术修为有限,那还情有可原,如果是因为眼前有暴利可图,明知故犯,就显的不够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