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養身] 食得正確是福
為甚麼每個中醫都講食療?不是他們只懂得講這些,而是在中醫概念中,食療真正可以治病。而且,幾乎每一種可以吃下肚的食物,都有其治療作用。所以有句話說:「醫食同源」。
形象化一點來說,人餓了,就沒有力氣做事,器官「餓」了,就會生起病來,影響正常運作。
為甚麼器官會「餓」?因為器官吸收不到足夠營養,便會變得虛弱。一個器官虛弱,會影響身體整體狀況失平衡,出現病徵,人就感到不適。用食物「醫」病的原理,是補充足夠養分,使患「病」器官回復強壯,如此這般,「病」徵自會消失。
有些人詬病中醫學及食療學不夠科學,但他們可能有所不知,中醫早就將各類食物清楚歸經。所謂「歸經」,即是指某一類食物會影響某一個臟腑的經絡。譬如: 無花果: 入肺、胃、大腸經 馬齒莧: 入心及大腸經 杞子:入肝、腎經 桑寄生:入肝、腎經 蓮子:入脾經 芡實:入脾經 如此這般,甚麼情況應多吃或少吃某一類食物,可說一目了然。
不過,中醫非常注重個人的獨特性,所以,運用食療治病時,必定會配合個人體質。最簡單的例子:
脾胃虛寒(易泄瀉、消化不良)者,應食溫燥健脾食物,如蓮子、山藥(淮山)、芡實;忌食寒削食物如西瓜、黃芽白、白菜、椰菜等。
實火實熱(口乾、口苦、有眼屎、睡不安寧)者、切忌再飲補藥、雞湯、骨湯或辛辣食物,以免火上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