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970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0306894 手机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头衔:
版主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小孩] 浅谈儿童骨骼成长的钟摆现象
什么叫做儿童骨骼成长的钟摆现象呢(pendulum phenomenon)?!这是说,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因为受到出生前胎位的影响,先天体质的差别,再加上生产过程的压力,下肢通常有倾向“O”型腿的外型!这种“O”型腿,随着学习走路而负担体重,承受不了负荷,而有加重的倾向!一直到了两岁左右,肢体有自动矫正却容易过度矫正的情形发生,便相反地产生了“X”型腿。而“X”型腿在2至4岁时,因为关节负荷随体重及活动力而加重,并在不正确的坐姿及蹲姿推波助澜下而加重了程度!幸运的是,超过了四岁,又开始会自动矫正;到了六、七岁已逐渐接近正常了!这种由“O”到“X”到直的变化,就好像是时钟的钟摆一样,所以称做“钟摆现象”;而其中过程所产生的“O”型腿及“X”型腿,我们通称为「非疾之病」--- 是一个问题,但却是一个不必太担心的问题。

不只如此,同样的现象,同样的道理,也会出现在所谓的“内八字”及“外八字”的行走姿势上!而一般人所常听到却不是很了解的“扁平足”,也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让一般的家长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至于太紧张地“轻病重医”,或太疏忽地“重病轻医”,甚至学习如何好好地养育出肢体健康的儿童,便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根据我们对台南市近千名学龄前儿童的研究,发现现代儿童有明显的钟摆现象出现。以四至六岁的儿童为例,有“内”“外”八字者有30%,有“O”“X”型腿者有50%,有扁平足者有65%!发生率可谓蛮高的!而究其原因,除了东方人的体质本身关节韧带比较松弛外;许多出生时已有压胎现象的,被忽略了未治疗;许多幼儿过早地被放在学步车里支撑体重;许多儿童因为没有大自然的游戏空间而大多养在室内成为“饲料鸡”;而许多儿童也都采用跪坐的姿势在玩,是形成这些问题的主因。

这些病人绝大部分都是单纯的钟摆现象,而且大约有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到十岁左右可以完全复原,而没有复原的原因,有些是因为程度太厉害,有些则是隐藏着真正的疾病,如生长板受伤,生骨功能不全,或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脱臼等。而有些担心的父母在证实没有特殊疾病时仍忧心忡忡,盲目地求助于矫正鞋,矫正支架,或矫正器;有些迟疑的父母则在证实确有特殊疾病时仍讳疾忌医,不愿面对现实,以致于不少拖过黄金治疗期才又回诊。

根据我们对这些儿童仔细的分析,发现肢体的“钟摆现象”较为明显的,也会有平均身高较矮,体能较差,关节负荷平衡较差,较容易跌倒,及较容易喊酸痛的情形发生。也就是说,台湾的儿童肢体成长的钟摆现象如此盛行,代表了台湾儿童未来的平均体能一定较差,平均的运动底子不好,台湾未来在世界的运动舞台上,继续吃鳖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因此,站在小儿骨科医师的立场,我衷心地有几个期望及呼吁:

1.新生儿筛检的骨骼关节部份,请负责从事的小儿科医师发现有疑虑之时,不妨照会小儿骨科医师。
2.请父母或保母,不要让十个月以内的小朋友利用学步车或螃蟹车学走路。
3.避免六岁以内的儿童,在家中或幼儿园里,采用跪坐的姿势玩玩具,看书,或接受视听教育。
4.给儿童开阔更多宽广的活动场地!让他们每天有机会在草地上奔跑,呼吸新鲜的空气而非冷气,晒的是阳光而不是日光灯。
5.希望家长对这个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及了解,有疑问可找小儿骨科医师谘商检查;少数真正有病的千万不要害怕治疗,多数其实只有“非疾之病”则必须有耐心地听从医师的建议,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反而造成了一些伤害。

此外现代的父母对生养子女的态度,已逐渐有「精兵主义」的味道!不过受限于本身的常识不够,陪伴的时间不多,大都会的空间也较小,因此,养出来的小孩子大多类似白胖红润的「饲料鸡」,较少有强壮健康的「土鸡」!

因为婴幼儿在怀孕后期在「小孩子的皇宫」内肢体不容易摆在理想而可自由活动的位置,有时候会有俗称「压胎」的现象。如果本身的体质韧带较松弛的情形,体重也稍重一些,再加上过早地被放在螃蟹车或学步车中,那么无论膝盖,脚踝及足底,都会承受到超越能力的负荷,提早受到挑战的脑部及肢体也可能被迫要形成一些不成熟的动作,及位置;而当许多父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小孩,也有「O形腿」「X形腿」「内八字」「外八字」「扁平足」的情形时,在内心冲击澎湃时,许多都在不明白病因实则是「一半教养失当,一半生长必然」的情形下,一面否认自己家庭曾有这种遗传,一面则心急如焚地寻找立刻治愈之道。

「矫正鞋」,因此成为许多父母求助的目标!不过,卫生单位并没有对矫正鞋加以辅导或管制,因此,充斥市面的是多如牛毛、各式各样的矫正鞋!许多鞋商,只要是包鞋,只要是硬一点的鞋壳,或内面加个垫子,便可堂而皇之而号称之!但如果名为矫正鞋,到底要矫正什么样子的脚形或步态,其实这不是鞋商所能了解或推荐的,也不是一般的父母或可以直接信赖的。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向骨科医师请教,得到正确的诊断;再依其所需要,穿不同的鞋子!例如,扁平足的,要穿内侧加高足弓垫的鞋;外翻足的,要穿内侧缘加厚加宽以防止足外翻的鞋;容易马蹄足或垫脚尖的,如果为了矫正要穿托足板之类防止脚踝下垂的鞋,但如果已无法改善而只为舒服的话,就要穿后脚跟有软垫的鞋!总之,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目的,其适合的矫正鞋也不同!

不过,其实需要穿矫正鞋的,只是少数,而非多数的小朋友!这是因为有许多看似异常的情形,只是小朋友在成长过程有「钟摆现象」的「非疾之病」,只不过父母太过担心,急于求成而已!以扁平足而例,成大医院骨科调查发现百分之六十五的小朋友在四岁之前有或轻或重的扁平足现象;不过究其原因,大部份都是因为韧带太松,体重过重,太早走路,及把足弓拉高的「后胫骨肌」无力所造成的!根据美国一项长期的研究显示,这一类型的扁平足,穿矫正鞋而治愈的,在十岁左右时高达百分之八十五。很令人欣慰,是吗?!但是同一个研究也指出,完全没有治疗的,也有百分之八十五也自然痊愈了!原因是,小朋友长大了,韧带强健了,肌肉有力了,步态正确了,也就自然好了!聪明的父母们,在这样的前提下,您还要不要坚持给小朋友穿矫正鞋呢?!

有些医师拗不过父母的要求,同意小朋友去穿矫正鞋的,有时候不是为了治疗小朋友的脚,而是治疗父母的脑袋!有一句谚语颇值得常为小朋友不肯穿矫正鞋的父母来深思:「世界上有两种动物需要穿矫正鞋:马与小孩子!不过,你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马不懂得脱下矫正鞋(马蹄)」。

事实上,在了解扁平足之前,必须了解什么是正常的足弓。一个正常的足底足弓,是由正常的足部骨头及关节结构组合成类似弓箭的 “弓” ,再由足底的跖膜及肌腱组合成类似弓箭的 “弦” ,这个弓箭的组合在支撑体重时就好像是足底避震的弹簧;在平躺时是休息的状态,在站立、走路、及跑步的时候就被挤压,这时候负担体重的肌腱,尤其是后胫骨肌就会发生作用,把足弓的顶部拉高,使得足弓保持弹性。

如果这个足弓的形成的任何一个机转受到一些问题的影响,正常的足弓可能在平躺或站立时消失,就会被称作是扁平足。同样是扁平足,但是其程度可能差异很大,而其致病的机转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足弓的发生因年龄而异,其发展的过程如附图所示。

根据成大医院小儿科对台南市幼稚园从小幼班到大班的盛行率作研究,三至六岁的小朋友其不同程度的扁平足其盛行率高达65%,而且年纪愈小盛行率愈高,随着年纪增加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造成扁平足的病因其实很多,我尝试将所见的分成以下数类,但其实却不见得可以包括所有的种类:

1. 外翻足踝合并扁平足:这类的儿童在出生时,即因为「压胎」(胎儿在子宫内其足部受到压迫)形成外翻足,也因为外翻足的关系,足弓的内侧较为松弛,站立时承受较多的体重,也有更多的部份接触地面。

2. 韧带松弛及肌肉无力合并扁平足:有些儿童先天(不见得是遗传)韧带比较松弛,或肌肉比较无力;这种现象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后者如唐氏症儿,先天性皮肤松弛症,先天性肌无力,或是脑部脊椎神经系统异常等。因为组织无法支撑足弓,自然形成扁平足。

3. 儿童成长时肢体的钟摆现象合并扁平足:儿童成长过程的肢体钟摆现象,是指出生时倾向有O型腿,到了两岁左右倾向有X型腿,一直到六、七岁才会逐渐改善成较直的肢体。这个时候,小朋友同时也会有内八字或外八字步态!根据成大医院对幼稚园的调查,将近一半(50%)这个年纪的小朋友有这种现象,而且根据统计分析,X型腿合并有扁平足的机会非常高,这是因为X型腿的小朋友站立或走路时,把重心落在足弓的内侧,使内侧足弓这个弹簧系统承受了比正常更多的重量,当然就会表现出扁平足的情形了!

4. 附生舟状骨合并扁平足:在足弓的弓部,有一块舟状骨,是一条维持足弓很重要的肌肉---后胫骨肌附着的地方。当站立时,后胫骨肌为了抵抗地心引力而收缩,也使得足弓正常的弓起来。但是,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很不幸地,在舟状骨旁边会多长一块附生舟状骨,此时大部分的后胫骨肌无法正常地附着在舟状骨,反而附着在附生舟状骨,这时候足弓的肌肉牵引力量消失或减弱,自然便形成扁平足了!

5. 其他先天性或结构性足部异常合并扁平足:这些问题其实只占扁平足的极少数,但却不太容易治疗,有些手术后结果不错,有些会改善,但有些连手术都很难治疗。这些,包括先天性垂直距骨异常,先天性跖骨融合,先天性内翻马蹄足被过度治疗等,问题不一而足,必须个别分析及讨论。

扁平足到底对人生会有什么影响,实在是见仁见智!像十多年前扁平足的役男可以申请免役,但现在已经不行了,只是严重的可以申请调到后勤单位。其原因是,缺少了正常足弓的弹簧作用,使得走路及跑步都使得足部承受更大的压力,行军的走不远容易累,跑步的跑不快容易脚痛,因此,多少在运动能力上受到了一些影响。

不过,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失去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补回来!我认识很多杰出的运动员是扁平足,他们也可以跑得很快,跳得很高!他们有许多秘诀;有一个来打琼斯杯的马来西亚明星篮球员,他是利用外八字的步伐;有些是利用脚尖及脚趾头的屈缩肌来取代后胫骨肌,有些则靠着超级贵的运动鞋!不过,黄金期的他们没有问题,年纪渐长之后,足跟痛,足跖膜痛,脚趾根部痛,大脚趾外翻变形,便逐渐出现了!

如果是喜欢穿高跟鞋的美丽妇女,则更经常必须在要求美姿的同时忍受足部的疼痛及变形。我曾建议一位非常美丽的摩登女士改穿平底鞋或球鞋,而她的答覆是,暂时可以止痛就好了,她要把问题留到未来,当她不必再乎外表的时候再说.....。

其实如果找到正确的医师,做了正确的分析,得到正确的诊断,我想治疗便可以推想得出来了。有许多的方法,有些是科学的,有些则不是,但可以提供作参考:

1. 什么都不要做,只要观察!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的小朋友,其扁平足的原因如前所述,因此自然会恢复,因此,耐心等待及观察是很重要的!六到七岁是开始恢复的时间,十岁左右这一类的扁平足会回复正常。

2. 多作肌肉的训练,尤其是后胫骨肌!训练的方法,包括垫脚尖(如芭蕾)及跳跃(打球),当肌肉够强壮,自然足弓就正常了。

3. 穿矫正鞋!矫正鞋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在内侧足底加一个内衬垫以支撑足弓,另一个目的是防止足踝的外翻。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小朋友扁平足都需要穿,要穿最好经过医师的诊断!现在市面上有许多非制式却号称成「矫正鞋」,其实如果病因不对,绝大多数是无效的!有一个玩笑说台湾的医疗制度根本养不活一个小儿骨科医师,但是如果他们兼卖矫正鞋,便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可惜这种事正统的医师绝对做不来。

4. 手术;有的结构性扁平足还是需要手术的;例如,手术切除附生舟状骨再把后胫骨肌缝到舟状骨上,或把不正常的跖骨融合分开;或把垂直的距骨矫正回正确的位置;或把过度矫正的内翻足再加以修饰等等。

记得在康桥的「未央歌」里,有一段谈到幻莲大师所说的一句话:「莫忘自家脚跟下大事!」当然,他说的是人生的事;但我现在引申的是真正足底下结构的事!扁平足是个小问题,但也可能是一个很麻烦的小问题;它可能使你逛街到一半痛得想要回家,它可能使一个小朋友无法成为一位出色的运动员,也可能使一个上班族兼假日运动员,在星期一跛着脚去上班!「莫忘自家脚跟下大事」;扁平足,自当是其中之一。



介绍大家一个透过facebook来玩的网页游戏 : 海盗王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2-15 12:3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68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