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sell=0]
高體鰟鮍),俗名牛糞鯽、紅目鯽。產於整個歐亞大陸,臺灣亦有土生土長的。臺灣大學醉月湖數量頗多。魚體側扁而高,呈卵圓形。體色因魚的大小、雌雄以及季節而有不同。 稚魚在背鰭前方有一個大黑斑,成魚則漸褪。雌魚體色呈淡土黃色,沿尾柄中央有條向前的淺藍色條紋。雄魚在繁殖季節時,體色特別鮮豔,尾鰭中央為紅色縱紋,甚至於尾柄處有一紅豔的珠紅斑點。胸鰭上方有一淺紅色斑,頭頂後方有淺藍色的金屬光澤,胸鰭、背鰭與臀鰭末端紅色,眼睛紅色,故又稱為“紅目鯽”。
適水溫為14 - 28℃,對水質並不挑剔。此魚性情溫和,常成群遊動覓食,喜好清潔而植有水草的水槽。以前在臺灣各地的平原區之溝渠、池沼均可見其芳蹤,近年來因環境的破壞,工業廢水的污染,已難得一見了。 喜歡活食,卵生,適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可以和小型魚混養。
河蚌是一種軟體動物, 鰟鮍又名鱊或牛糞鯽)是鯉科中的一種淡水小魚,牠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動物,怎麼會變成好朋友呢? 河蚌生活在河底,不大喜歡活動。每到夏天,漁民們便到河底摸蚌,有人一下子就摸到很多,有的人摸了一整天卻一無所獲,這裡頭當然大有文章。
有經驗的漁民收獲多,並不是他們的眼力特別好,能夠一眼望穿河底有沒有河蚌,而是他們發現鰟鮍魚多的地方,河蚌也就特別多,往那兒的河底去摸蚌,準沒錯兒! 魚類學家想知道這個道理,就把鰟鮍魚和河蚌一起養在水族箱裡,經過仔細觀察,終於發現了牠們的祕密。
原來,夏天是鰟鮍魚的產卵季節。鰟鮍把卵產在河蚌的鰓片中,在生殖季節,成熟的鰟鮍往往成對的在一起追逐游泳,當遇到河蚌時,則顯示出特別激動,產卵管隨即引長,不斷圍繞河蚌遊動。借助河蚌出水管發出的水流的刺激作用,雌魚多次遊近河蚌的出水管,窺視和剔啄管口,然後陡然傾斜身體,用長的產卵管對準出水管,迅速將卵排入河蚌的鰓腔;雄魚緊接著雌魚的產卵行為之後,將精液從進水管射入。 鰟鮍魚的受精卵,從此安安穩穩在河蚌體內孵化,直到變成幼魚,能獨立生活了,才離開河蚌。
好朋友應該互相幫忙;河蚌提供了安定的環境給鰟鮍魚的幼兒成長,而鰟鮍魚呢?牠也巧妙的用另一種方式來回報。
原來,河蚌本身的受精卵,在河蚌體內發育成幼蟲後,必須離開母體繼續成長。當鰟鮍魚將產卵管插入河蚌的同時,河蚌幼蟲就乘機離開母親,附著在鰟鮍魚的魚鰭,在魚鰭的組織中寄生。經過一兩個月,長成小河蚌了,才離開鰟鮍魚,落到河底獨立生活。 你幫助我,我幫助你,鰟鮍魚和河蚌,就這樣成為合作的伴侶,互蒙其利。這些利益,都是單獨生存時無法得到的,在動物學上,我們稱這種關係叫「互利共生」。
高體鰟鮍 、格條副鱊,鱊(牛糞鯽)在緩流區與小水渠中仍偶爾可見。因此對台灣小型鯉科原生魚種的種源保育上,有頗重要的角色。 [/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