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63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杜甫1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哈啦][機殼&電源] 「從左到右都能秀!」Cougar 美洲獅 OmnyX 不只全景,更是全方位的機殼



【前言】



你是否曾經糾結過,為了將心愛的電腦主機擺在桌上的左邊還是右邊而困擾不已?放在右邊,線材可能不好整理,擺在左邊,卻發現側透玻璃的方向不對,完美的內部硬體與燈效根本無從炫耀?對於許多玩家與創作者而言,機殼的「方向性」常常是組裝完成後,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甜蜜煩惱~

本篇要來開箱的 Cougar 美洲獅 OmnyX,就是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憑藉著它獨特的對稱美學設計,實現了從左到右都能秀的擺放自由,但它帶來的驚喜,還遠不止於此,這款機殼不僅擁有大面積全景玻璃,更在散熱、安裝彈性與細節質感上,展現了何謂「全方位」的設計思維!

首先我對於這個「OmnyX」的命名感到困惑,跟他們的新款水冷一樣,又創造了一個新的名詞,這部分官方沒有明確解釋,那根據我自己的推測,或許是取自 Omni 有全方位的意思,加上 X 通常代表多樣性的自由組合,所以就叫做 OmnyX 吧,跟我的某位朋友名字有點像呢~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 OmnyX 也!已經好久沒有遇到如此碩大且有份量的機殼了~


▲寬 30 公分、高 52 公分、深度 47 公分,是一咖體積逼近全塔,但實際上是個中塔,大約 73 升的機殼!


▲這次開箱的版本是白色,從外箱上就能夠清楚的辨認,附裝帶有燈光效果的四個大風扇,不僅散熱強勁也看了開心~


▲高階機殼就是不一樣,內部包材沒有在給你馬虎的!厚實的珍珠棉裡面還加了紙板強化防禦,一開箱就給人滿滿安全感~


▲說明書沒有放在機殼裡面給予好評,在打開箱子後也能看見有個附件盒,等到我們要組裝的時候再來看看內容~


▲由於外部的所有面板幾乎都是採用磁吸或是卡扣固定,為了避免運輸與取出過程發生意外,還用上了不易殘膠的膠帶額外固定,相當貼心!第一眼看上去,你可能對這結構有點困惑,但是如果轉個九十度 …


▲把機殼給翻轉過來,相信這樣的架構大家應該就很輕鬆能看得懂了吧!如果把左側的部份給遮起來,他就像是大家日常在使用的海景房型機殼~


▲在機殼前置 I/O 的部分給相當豪華,是在旗艦級機殼上才看得到的 4A 2C,但它並不需要真的拿一塊具有雙接口頂級主機板才能支援,這其中背後的秘密我們後面再來細談~


▲在 I/O 一旁的是可拆卸的磁吸檔板,能夠方便 I/O 模塊可以隨意靠到左右的其中一邊~


▲因此無論機殼是右置還是左置,總能夠找到一個適合自己最順手的位置~


▲但是!假如我今天想要任性一點,把 I/O 模塊給置中呢?很可惜目前沒有辦法,除非把磁吸檔板剖半一分為二!


▲不過或許原本一開始的時候,設計師的想法就不是專門走對稱設計路線,不然其實在 I/O 排列部分就可以做出細節,像是把左右的位置都調整成剛剛好,看起來才過癮~


▲一般正常所預設的右置型態,從這樣的視角看過去,兩個 16 公分的大風扇,有點經驗的玩家應該看得出來,通常在扇框那一面是進風,所以是後方的風向也從外側導引進機殼內嗎?


▲切換到左置的型態,疑?又是扇框面!左右兩側的風扇都是往機殼裡面進風?其實不是!在這部分的設計很有趣,兩組風扇是一個正向一個反向,所以風向是從前面貫穿到後面的


▲面對 I/O 模塊,右側的風扇在後綴是 FW 為正向風扇,左側則是後綴 RW 為反向風扇,為什麼是這樣設計我也不是很理解,但如果你覺得看了不太順眼,左右對調一下倒也不是很困難~


▲風扇的扇葉類型屬於直葉扇,在風扇外側的鐵網採用磁吸方式固定,鐵網本身的孔洞足夠細密,因此沒有額外再附濾網~


▲在風扇的框架部分設計成模組化可拆的型式,只需要透過上方一個固定螺絲即可整組取下,相當方便~


▲由於 16 公分的風扇規格特殊,基本上是很難買到,所以在附件盒內給了改裝支架,可以將原本的兩個 16 公分風扇替換成兩個 14 公分或 12 公分風扇~


▲在風扇下方還有一塊磁吸檔板,左側的下方預裝了理線溝槽,可以把線材給一條條地梳理得整整齊齊~


▲右側的風扇下方就少了這組理線溝槽,對於右置擺放的型態來說,這裡是前方所以不需要,但對於左置擺放的型態,這部分也不用擔心


▲從底下來看,理線溝槽是由三個螺絲固定,只要拆下來對調一下,一樣可以改裝到右側~


▲在底部的部分,是主機板 I/O 的朝向,電源也是如此,所以在這一區的增高有至少 10 公分的空間,不用特地找 90 度的接頭也能夠直接使用~


▲在 PCIe 檔板的部分做了模塊化的設計,透過兩個螺絲固定,可以旋轉 90 度形成 … 哀呀~這讓我說都不會話了呢!


▲對於一般機殼來說是直立式安裝,但在 OmnyX 這邊情況有些不同,不過沒關係,後面我會以這種不一樣的型式來安裝給大家參考~


▲玻璃面板的部分很難在第一時間找到施力點將其拆下,技巧在於上方的玻璃與左右兩側的磁吸網板有一點點高低差~


▲在取下風扇外側的磁吸網板之後,在玻璃兩側就能看到便於施力的小凹槽,手指稍微用力就能將側透玻璃取下~


▲側透玻璃採用球型卡扣固定,在底部還有個凹槽做為防摔落的保護設計,相當貼心~


▲上方的玻璃也同樣是採用球型卡扣固定,兩片玻璃的交界處有斜邊切角處理,出廠時還附帶了一個防護膠條相當用心,兩片玻璃都是標準的 4mm 厚度


▲由於左右兩側都已經預先安裝好了大風扇,僅存額外的風扇位只剩下主機板側邊的地方,能安裝三個 12 公分風扇或是 360 水冷排,深度大約接近七公分,對於常規厚度的水冷排與風扇來說還很充裕~


▲在背面的部分,上半部是大面積網孔的金屬背板,下半部是磁吸檔板,交界處有個橘色標籤寫著:「先拆磁吸遮線蓋,再用指槽拆金屬網板」


▲在背後的底部有很多的理線溝槽,超級夠用!金屬網板同樣也是球型卡扣固定


▲左側的硬碟支架在兩面都可安裝,HDD 與 SSD 各兩個,內附一個 HUB,提供六組 PWM 與 5V 3-Pin ARGB 接口,預裝的風扇佔用了四組,還有兩組可以使用~


▲在硬碟架內側可以找到附件盒,裡面給的螺絲與束帶均有對應著白色款式,在白化細節上相當不錯~


▲主要的理線區域集中在 HUB 旁邊,附了三條魔鬼氈協助理線,由於支援背插式主機板,在背後的理線深度相當充裕,實際測量至少有三公分~


▲豐富的 I/O 配置即將揭密,從線材上來看給的與一般常見機殼沒有什麼特別不同,Type-C 與 USB 3.0 都是扁線,對於整線來說較為便利~


▲最特別的地方在於 I/O 部分是採用額外 USB 延長線的方式來實現豐富的介面!所以不用擔心非得要高貴的旗艦級主機板才有辦法完整利用這 4A2C,一般主流級別的主板也很適合!


▲對於比較高階的主機板來說,後方的 Thunderbolt 4 會比較可惜,由於 I/O 的 USB-C 最大速率是 20Gbps,所以如果想要完整利用 Thunderbolt 4 的話,還是建議要額外買一個擴充埠最好~


依照國際慣例,簡單列出本次測試平台與設定參數:
測試環境:室溫 28 度,濕度 50% 左右
開箱主角:Cougar OmnyX 白色
散熱器:Cougar Poseidon Vistek Pro ARGB 360 白色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7 265K
(P-Core 5.3 GHz、E-Core 4.7 GHz、1.23V)
主機板:Z890 AORUS ELITE WIFI7 ICE
散熱膏:Arctic MX-4
記憶體:Acer Predator Vesta2 白色 16Gx2
顯示卡:Msi RTX 4070 Ti GAMING X TRIO WHITE 12G
電源供應器:MONTECH 君主 TITAN PLA 1200W



▲廢話不多說,直接先秀一下組裝好的樣子!跟過往曾經開箱過的機殼,在呈現上姿態截然不同,真的讓人眼前為之一亮,超級興奮~


▲如果你是想要跟我一樣把顯卡轉 90 度來面相玻璃側板的話,那我會蠻建議水冷管的走向跟我一樣往右走,但如果你沒有打算透過 PCIe 延長線來改裝方向的話,就只能往左邊才不會影響顯卡安裝!


▲因為水冷管往右走的話,仰賴著顯卡的轉向,能夠起到一定的遮擋效果,對於想要左置機殼的話,視覺效果相當不錯~


▲或許是之前安裝背插主板太爽了,忽略掉了一些細節部分,在主機板的側邊還有個檔板,縫隙較小電源的 MB 24-Pin 無法穿過去,好在水冷總厚度指是常規,沒有遮到螺絲可以直接拆掉喬一下,不然就得拆水冷了!所以建議大家先穿好線材再來安裝水冷~


▲在理線溝槽的部分,基本上除了線徑最大的電源線之外,其他線材都能夠卡進去~


▲一般來說,在 PCIe 檔板上方與主機板旁的位置,都會是個 12 或 14 公分的風扇位,但在 OmnyX 上選擇直接封閉,反倒成為了一個不錯的公仔展示區~


▲如果不介意冷頭上的螢幕被遮住的話,其實空間還算蠻大的!我特意將顯卡盡可能地往玻璃側板來裝,第一槽的 PCIe 檔板距離玻璃側板大約還有四公分左右的距離,接著來看看在散熱部分的表現如何~


▲首先是使用 AIDA 64 進行 FPU 單烤,測試 20 分鐘擷取後 10 分鐘 HWiNFO64 的數據,對比起 Cougar Poseidon Vistek Pro ARGB 360 在裸測平台上的溫度,沒有太大差異,這是機殼風扇與冷排風扇轉速拉滿的最大散熱狀態,此時噪音表現大約是 53 分貝左右


▲同樣對照著水冷測試時的日常噪音表現,機殼風扇同樣維持滿速,在冷排風扇的轉速調整置 1500 RPM,此時噪音表現為 47 分貝左右,與裸測平台上的溫度對比之下大約提升了四度


▲最後是 AIDA64 FPU + FurMark 2 進行雙烤,將顯卡風扇轉速固定在 70%,對比起單烤 FPU 的溫度雖然提升了一些,但也還在合理範圍內,重點在於顯卡溫度上都還很涼快,顯然立裝顯卡並不會像吊裝顯卡那樣會有熱管逆重力的問題~


▲老規矩,依照慣例,每次機殼的開箱,詩人都會再次整理出更加詳細的相關規格給大家參考,記得點讚收藏一下,回去慢慢看,希望對大家都能有所「收貨」!



「總結」


首先它的擺放方向和 I/O 接口的調整位置都相當靈活,無論是想要放左邊還是右邊都可以,甚至置中放著欣賞也沒問題,在外部理線設計上配置了許多理線溝槽,對於強迫症患者來說非常友好~

這應該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個,在出廠時就贈送了四個 16 公分的 PWM 燈光風扇,如果你是安裝水冷的話,基本上是不用再額外購買風扇了,非常的給力!

風扇的轉速為 300-1200 RPM,在實測下四個全滿速的噪音表現大約是 50 分貝左右,屬於有精神但還算能接受的水平,不過日常使用下不太需要調到這麼高,大概 70% 就很夠用了~

在設計方面可以說是相當的喪心病狂!無論是在玻璃側板、網孔面板、底部的裝飾蓋等等全部十幾個零組件都能快拆,涉及了玻璃、鋼板與塑料,涵蓋了卡扣、球扣、磁吸三種結構,要不是仗著自己家有全流程、全材料、全工藝的生產工廠,恐怕很難做出這樣高規格的旗艦機殼!

整體的設計思路都是往擺放在桌面上欣賞為主,不過由於體積碩大,佔地面積不小,對於擺放空間有一定要求!另外對於風冷散熱器來說並不太友好,雖然對於 CPU 負載不高的遊戲場景來說還算可以,不過有條件的話我更建議這咖機殼要搭配水冷來使用~

顯卡的安裝方式嚴格來說並不是吊裝而是立裝,不用擔心因為這樣的呈現而對散熱性能大打折扣,透過實際安裝也很推薦大家額外選購 PCIe 延長線來將顯卡轉個面,這樣的視野更適合左置機殼的用戶欣賞,也顯得整台主機視覺更加飽滿一點~

唯一在使用上不方便的地方就是因為本身的設計緣故,主機板的 I/O 都朝向下方,儘管下方有 10 公分的空間接線,但除非手上有長眼睛,不然瞎子摸象很難摸出個好結果,有需要接線的話還得特別放倒機殼,對於手無縛雞之力的詩人來說難免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整體來說雖然有些小遺憾,不過瑕不掩瑜,如果你能接受它的這些缺點,或者說這些缺點並不影響你的使用場景,那麼其實以這樣的作工、設計以及售價來說,絕對是值得推薦的!



以上就是我對
【「從左到右都能秀!」Cougar 美洲獅 OmnyX
不只全景,更是全方位的機殼】的開箱心得
有問題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報告完畢,感謝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5-10-29 10:4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242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