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4 個閱讀者
04:00 ~ 4:30 資料庫備份中,需等較久的時間,請耐心等候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indwithme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級別: 副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超頻 & 開箱
推文 x239 鮮花 x21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測試][其他] 當MSI Claw A8(Z2E)碰上Claw 8 AI+(258V):遊戲、效能與續航力完整解析
影片動態呈現外型、介面、操作、遊戲順暢度、溫度、噪音等表現,能更快速了解Claw A8: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近兩年Windows遊戲掌機在市場上能見度明顯提升,陸續推出的品牌也越來越多,目前幾乎都是搭載AMD架構,由2023年先推出Z1 Extreme,到今年初發表Z2 Extreme。
去年開始MSI便推出Claw系列遊戲掌機,今年初推出Claw 8 AI+搭載Intel Lunar Lake架構,成為市場上首款搭載Core Ultra 7 258V的遊戲掌機。
接著在Computex 2025展出搭載AMD最新架構Z2 Extreme的Claw A8新機種,這兩款皆採用8吋螢幕。


首先看到Claw 8 AI+ BZ2EM本體,中央搭載8吋16:10 FHD+ IPS觸控面板,支援120Hz更新率、500nits、VRR可變更新率技術。
A8外型標榜採用簡潔俐落的設計,交錯紋路與鑽石邊緣紋理,比起8 AI+確實有明顯不同的外型,握持手感也是另一個使用重點。


機身尺寸寬x深x高為299.5 x 126.2 x 24mm,重量765克。
CPU搭載AMD Z2 Extreme (以下簡稱Z2E),擁有8核心與16執行緒,其中
3大核採用Zen 5架構、5小核為Zen 5c;內顯GPU為AMD Radeon 890M,支援FSR技術,記憶體為24GB LPDDR5x-8000。


左搖桿附RGB燈效、下方十字方向鍵、右上方為檢視鍵(View)與Claw鍵(啟動MSI Center M)。
正面螢幕下方兩側各一顆2W喇叭,耳機孔通過Hi-Res Audio認證,搭載DTS技術與Force-Feedback Audio功能,強調音量提升72.5 %、低頻效果增強58.3 %、失真度降低超過10 %。


右搖桿與ABXY按鍵皆附RGB燈效,左上方按鍵分別為Menu鍵(長按切換手把或桌面模式)與快速設置鍵(Quick Setting Hotkey)。


機身頂端左起為音量鍵、Audio Jack、Micro SD卡槽、2 x USB4 Type-C(DisplayPort/ Power Delivery 3.0 / Thunderbolt 4)、電源燈號、指紋辨識電源按鍵。
左右兩側為RB/RT與LB/LT板機按鍵,搖桿與板機採用抗飄移、耐用度高4倍中心按壓與高2.5倍方向控制的霍爾效應感測器,中央CLAW左右兩側為長條形散熱孔。


背面左右兩側為貼合手形巨集鍵,搭載77片0.1mm葉片雙風扇與雙熱導管結合而成的Cooler Boost HyperFlow內流式散熱設計。
內建Wi-Fi 7無線網路與1TB Gen 4 x4 M.2 2280 SSD,採用拆卸方便的設計,日後可快速升級SSD容量。


MSI對於遊戲掌機市場相當重視,推出兩款8吋搭載不同平台的機型提供更多的選擇。
外殼設計有著明顯的不同,新推出的A8採鑽石邊緣外型並標榜人體工學舒適設計;8 AI+較圓潤的外型也同樣強調人體工學設計,先前完整解析文章中與Xbox手把對比有著不錯的舒適度表現,本篇會再重新對比一次手感。


MSI專屬軟體Center M為使用者能更快速進入設定與開啟遊戲而設計。
中央快捷包含Steam、Battle.net、Ubisoft Connect等平台所擁有且常玩的遊戲,下方圖型功能表左起分別為使用情境、控制模式設定、快訊與更新,連接、其他設定。


使用情境選項分為人工智慧引擎、續航模式、手動模式等3種。
Z2E直進入手動模式會跳出警語,對照258V沒有這樣的警語。


Z2E TDP調節細分為SPL常態功耗15~35W、SPPT短暫提升約2分鐘28~40 W、FPPT短暫提升約10秒33~48W,可能是瞬間最高功耗能達到48W才有上面的警示標語。


控制模式設定分成手把與桌面兩種模式,桌面模式以搖桿與按鍵作為滑鼠使用。


其他設定頁面:人工智慧引擎、Mystic Light燈效、智慧降噪、媒體庫、系統資訊、電池、服務、基礎設定。
Mystic Light燈效提供5種模式,其中預設波浪模式算是相當好看的燈效。
電池選項提供校正功能,智慧降噪分為喇叭或麥克風噪音消除。
初期7月份Center M版本偶爾開啟需要較久的等待時間,近期更新版本後,目前尚未遇到此情況。


MSI Quick Setting透過結合Xbox Game Bar遊戲列,簡化介面的設定。
即時監控這功能相當好用,分為小中大這3種模式顯示硬體即時資訊,顯示位置在上下各3個區域。


接著是實測部分,遊戲掌機首重3D效能表現,以因應在市場中眾多遊戲。
遊戲方面用兩款不同的平台的TDP設定如下:
17W Z2E => SPL 17、SSPT 28、FPPT 33;258V => PL1 17、PL2 28。
37W Z2E => SPL 35、SSPT 37、FPPT 37;258V => PL1 30、PL2 37。
AMD SSP與Intel PL2定義相同,瞬間最高功耗最高約2分鐘,由於FPPT 3是往上進一階的功耗設定,加上每一階段最高與最低數字不同,對於瞬間最高功耗換成效能來看,應該對AMD比較有利。
Z2E數據前面為37W、後面為17W,258V同功耗對比數據以下多以括號或文字補充,遊戲以1920 x 1200做測試。

可用記憶體在Z2E內建890M最高8GB,258V內建140V最高16GB,容量對於較多特效與較高解析度時會有影響。
3DMARK Time Spy – 3784 (4465)、3082 (3538)


FINAL FANTASY XIV:Dawntrail;
HIGH開啟FSR – 6201 (7217)、5582 (6062);
此遊戲只支援DLSS與FSR。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
畫質設定High、FSR Ultra Performance – 131 (111)、88 (79);
此遊戲只支援DLSS與FSR。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古墓奇兵:暗影,影像設定為中 –
XeSS開啟效能 =>平均幀率:58 (69)、45 (56);
此遊戲只支援DLSS與XeSS。


The Riftbreaker 銀河破裂者 DX12預設模式:
FSR Ultra Performance => Avg 119.86 (112.21)、90.82 (107.84)


HITMAN 3 刺客任務3,畫質設定中等:
開啟FSR超高效能 => Overall Score 70.14 (73.55)、45.83 (42.30)FPS


Call of Duty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II 2022,品質設定為基本 –
FSR開啟究極效能 => 平均幀數 108 (80)、64 (48);
XeSS開啟效能 => 平均幀數 81 (79)、60 (61);
258V在17W用FSR究極效能的幀數反而較低,此遊戲品質等級分為最低、基本、平衡、最高。


Cyberpunk 2077 電馭叛客2077,畫質設定Medium –
XeSS開啟Ultra Performance、FSR Frame Generation => Average 93.56 (100.65)、56.08 (76.02)FPS。
XeSS有Ultra Performance,FSR只到Performance,這裡用XeSS可兼顧幀數與畫質。


Black Myth: Wukong黑神話:悟空 –
開啟TSR與幀數產生器 => 平均幀數畫質等級為低111 (88)、85 (68)、中79 (69)、65 (53)


F1 24支援最新XeSS 2,Detail Preset設定High:
Z2E FSR Ultra Performance、FSR FG on => Average FPS 139、88;
258V FSR Ultra Performance、FSR FG on => Average FPS 117、90;
Z2E XeSS Ultra Performance、FSR FG on =Average FPS 122、72;
258V XeSS Ultra Performance、XeSS FG on => Average FPS 108、83;
Z2E開啟XeSS時不能開啟XeSS FG on。


另外,輸出到電腦螢幕測試時,同樣解析度與特效設定下,FSR畫質明顯比XeSS模糊許多。


Monster Hunter Wilds 魔物獵人 荒野,品質設定為最低 –
FSR極高效能+畫格生成 => 平均幀數 56.71 (51.88)、44.31 (45.30)FPS


Diablo IV 暗黑破壞神IV,品質設定為低、夜晚場景–
Z2E開啟FSR 2與超高效能 => 104、83 FPS;
258V開啟XeSS與超高效能與畫格生成 => 145、118 FPS;
Z2E只支援FSR功能。


測試前看到相關資料,Z2E與258V都標榜遊戲效能平均比Z1E高出約20%,沒想到2025年後,Z1E已經變成戰力單位..XD
以上幾個遊戲測試來看,Z2E僅在黑神話悟空不論高低功耗,都能保持明顯的幀數領先。
在17W時互有高下,不過258V勝出較多;37W同樣互有高下,但Z2E略佔優勢,兩款GPU在多數遊戲的表現落差其實不大,這也能證明先前看到的數據這兩款都比Z1E約高20%效能應該無誤。
FSR與XeSS有些遊戲可以相互開啟,也有出現某一項才有Ultra Performance較高幀數的選項;此外因通常FSR畫質較低,若在意畫質或輸出螢幕,在效能許可下建議選XeSS。

CPU效能部分:
AMD Z2E規格為3大核時脈最高5GHz、5小核時脈最高3.3GHz,支援SMT多執行緒技術共8核心16執行緒;
Intel 258V規格為4大核時脈最高4.8GHz、4小核時脈最高3.7GHz,共8核心8執行緒。
以下效能測試設定為情境模式中的人工智慧引擎。
CPUZ 2.16.0:
Z2E 8核16執行緒=>Single Thread 784.1、Multi Thread 5800.9、Multi Thread Ratio 7.40;
單獨測P-Core與E-Core效能:
P-Cores 3核6執行緒=>Single Thread 777、Multi Thread 3005.5;
E-Cores 5核10執行緒=>Single Thread 510.6、Multi Thread 3459.2;


258V 8核8執行緒=>Single Thread 751.6、Multi Thread 4962.9、Multi Thread Ratio 6.6;
單獨測P-Core與LP-Core效能:
P-Cores 4核4執行緒=>Single Thread 749.7、Multi Thread 2245.5;
LP-Cores 4核4執行緒=>Single Thread 748.3、Multi Thread 2213.5;


以上對比在大核部分,最高時脈Z2E達5G較258V的4.8G略高,單核效能也相對較高一點,若在同時脈下可看成IPC效能等級相近。
小核部分,Z2E大核較小核高出約52%,這與Intel 12代的大小核差距相似;258V小核效能相當接近大核,這也是新一代Core Ultra系列2在小核的優勢。
多工部分,Z2E藉由MT模擬多核心技術,通常來說可增加約30%效能,讓全效能明顯領先同樣核心數但沒有支援HT技術的258V。

Geekbench 6:
Single-Core Score => 2773 (2710);
Multi-Core Score => 12471 (10909)


CrossMark:
Z2E => 總分1665 / 生產力1571 / 創造力1857 / 反應1431;
258V => 總分1771 / 生產力1572 / 創造力2179 / 反應1359


PCMARK 10 => 6805 (6909)


SPECworkstation新版4.0加入AI/ML測試項目。
此工作站測試軟體涵蓋範圍相當廣泛,是一款項目五花八門,同時可測穩定度的便利軟體。
缺點是全部項目跑完測試會依硬體效能不同,可能需要耗費數個小時。
測試項目與數據相當多,這裡直接用兩個平台的完整圖片表示。
Z2E效能如下


258V效能如下


Windows遊戲掌機通常價格或多或少會比純遊戲機要高,擁有複合式多功能也是主要的特色,可作為Mini PC或內建NPU成為AI PC來提高附加價值。
AMD將Z2系列細分為4款,在Z2 Extreme的下面還有兩款Z2為Z1舊架構改名版本,另外還有一款AI Z2 Extreme才有加入NPU的規格。
而Intel Lunar Lake架構的Core Ultra 7 258V有內建最新NPU4,AI TOPS算力達47,符合微軟Copilot+ PC規範可執行更多的AI功能,規格比Z2E更全面。
而輕薄筆電推出更高階Core Ultra 9 288V,核心數相同,時脈最高5.1G應可跟Z2E單核抗衡或超越,加上GPU時脈更高,遊戲表現會更好,不過可惜遊戲掌機市場沒有導入這款更高效能的型號,不過258V也足以跟Z2E分庭抗禮就是了。

電池續航力:使用模式預設人工智慧引擎、Windows11電源模式為平衡:
螢幕亮度30%、音量10%、關閉燈效、全程開啟螢幕更新率120Hz、Wi-Fi與藍芽搭配UL Procyon Battery Life中3種項目進行測試。
Idle:Z2E => 16h 33min;


Idle:258V => 26h 56min (+62.73%);


Office Productivity:Z2E => 12h 27min;


Office Productivity:258V => 16h 40min(+33.86%);


Video Playback:Z2E => 14h 36min;


Video Playback:258V => 20h 24min (+39.72%);


以上測試設定較符合個人慣用的環境,若透過更低耗電的設定,例如關閉Wi-Fi、藍芽、螢幕更新率60Hz能追求更長的續航力表現。
將兩台掌機更新到當下最新的作業系統做完整的測試,尤其是258V重新測試做對比,應該會比直接拿先前的測試數據更為精準。
作為Mini PC使用可以看到258V在影片或待機比先前測試文還高,明顯大幅領先Z2E;而辦公文書軟體比先前近16小時較多一點,仍然領先Z2E。
比較過MSI官網用省電模式設定在1080p影片撥放提供的數據,Z2E為19小時以上,258V為28小時以上,雖然測試環境更為低耗電,但在相同設定下還是有明顯的差距,較佳的續航力表現能讓行動裝置減少充電次數並有效延長電池壽命。

遊戲續航力部分,使用在PC上讓顯示卡常態性風扇處於高運轉與高溫的Diablo IV,應是一款3D負載率很高的遊戲。
情境開啟人工智慧引擎,進行任務關卡的活動,在1小時後電力下降約40% (30%),推估此遊戲時間可達約2小時20分 (約3小時10分),過程中風扇約6000 (3000)轉;
模擬器執行Android遊戲貓咪大戰爭,在1小時後電力下降約18% (20%),推估此遊戲時間可達5小時以上(近5小時)。

燒機溫度測試:
室溫約29度,運行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
HWMonitor中Package在Temperatures,Package最高98.9 (92)度、即時74.8 (258V P-Cores 67、LP-Cores 71)度;
大核時脈2717~2747 (2700)MHz,小核時脈1905~1965 (3200)MHz。


兩款散熱模組採用相似的體積與相同的技術,看起來溫度是258V較為占優勢;尤其是258V在小核心同時脈IPC效能明顯高上許多,燒機時258V的小核心時脈也比較高。

GPU進行FurMark全速燒機:
Z2E設定17W,瞬間最高72 (67)度。


Z2E設定37W,瞬間最高92 (84)度。


兩款手動設定17W,此時GPU溫度258V表現較佳;改為37W同樣258V溫度較低。

室溫約25.5度,FurMark運行GPU全速模式,紅外線溫度圖在正面外殼溫度,最高溫度出現在螢幕下方約54 (46.2)度,螢幕邊緣約45 (39)度。
照片為溫度較高的背面紅外線溫度圖,最高溫在散熱孔達65.1 (64.7)度。
兩款在散熱孔最高溫度差不多,正面最高溫位置一樣,不過Z2E溫度較高一些。


噪音測試同樣使用FurMark,冷氣房環境背景約39dB,Z2E風扇轉速達到最高約7164 (4173)轉,距離15公分收音約43.4 (39.1)dB。
雖然看似dB值差距不大,不過實際玩遊戲時,Z2E風扇約6000多轉,而258V約3000多轉,近兩倍的轉速差距,讓Z2E噪音明顯較大也略偏高頻,這也是印證先前網友回文時所提到的痛點。


除了Windows遊戲以外,MSI與BlueStacks 合作推出專屬的App Player,透過模擬器執行Android手機遊戲,實際遊玩貓咪大戰爭,通關中的畫面順暢度相當好,反應時間感覺比手邊Samsung Tab S9 FE+ Android平板電腦還順。
雖然兩台掌機內建喇叭用同樣技術,音效有一定的水準,實際聆聽音樂時258V機款在聲音大小(同音量50)、飽和度、音場等表現都明顯較佳。


從外型看到Claw A8與Claw 8 AI+這兩款遊戲掌機按鈕配位置相同,A8機身較輕30克,但厚度較高,線條設計相似度蠻高的,主要是A8在下方線條再往內切一點。
Claw A8手把握感:透過喇叭位置調整與鑽石邊緣設計,握持時手掌較為朝內,降低8吋掌機手感偏寬的情況,厚度略高也讓握感更為厚實。
Claw 8 AI+手把握感:流線設計與較薄機身,握起來更滑順服貼,同樣搭配霍爾效應感測器的按鍵讓按壓感相當精準。
先前網友回文提到Claw 8 AI+只是太大台,但握感蠻舒適的,相較前一代Claw A1M整體進步非常巨大,覺得手感甚至還超越ROG Ally X。
和以前手邊玩遊戲慣用Xbox手把做比較,兩款掌機都強調人體工學設計,對於按鍵與操作有著不錯手感與精準度,實際握感建議去尋找展示中心用看看,畢竟每個人的手掌大小與使用習慣皆有所不同。


本篇MSI CLAW A8(Z2E)與8 AI+(258V)效能對比表格:


最後整理兩款不同架構的遊戲掌機特色:
MSI Claw A8 (AMD Z2 Extreme)
1.效能較上一代Z1 Extreme平均高出約20%;
2.設計採用鑽石邊緣處理,讓外觀看起來較為年輕化;
3.人體工學設計擁有較佳的手把握感,也有不錯的舒適度;
4.在37W高功耗的遊戲表現較常比258V更出色;
5.支援FSR或有些遊戲可開啟XeSS,還有AMD RSR、RIS、AFMF等功能;
6.USB4 x2外接可作為Mini PC使用,並擁有不錯的多工效能與更多的執行緒。



MSI Claw 8 AI+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1.效能較AMD Z1 Extreme平均高出約20%;
2.流線外型搭配人體工學手把設計讓握感滑順舒適;
3.在低功耗17W甚至8W都能有不錯的遊戲FSP表現;
4.內顯140V可達16GB,支援XeSS或有些遊戲可開啟FSR,另外XeSS畫質表現清晰許多;
5.小核效能媲美大核,降低大小核切換時可能造成效能落差的疑慮;
6.延續Intel Lunar Lake架構在高階輕薄筆電市場同級最佳的續航力表現;
7. TBT 4 x2外接可作為Mini AI PC使用,內建NPU達47 AI TOPs,並符合微軟最新Copilot+ PC規範。

AMD前年推出2款Z1系列,強調是電腦掌上型遊戲機CPU始祖,今年最新Z2系列推出4款,這幾年來積極經營掌機市場。
Windows遊戲掌機到目前為止還是以AMD為主流,今年市場上將推出的清一色都是搭載AMD系列的機種,從2年前剛推出Z1系列到目前市場依然頗為看好。
此回MSI推出自家品牌首款AMD系列掌機,搭載最新Z2E在極致效能有很好的表現,也是目前唯一同時擁有AMD Z2與Intel Lunar Lake雙架構可選擇的遊戲掌機品牌,提供給消費市場更大的自由度。
近期Windows遊戲掌機熱門話題莫過於有機會導入Xbox遊戲新介面,目前已於微軟網站看到支援Claw 8 AI+,相信未來A8也很有機會可以支援,期待未來推出。
同時Claw A8在10月初推出贈送索尼克賽車:交叉世界遊戲,活動時間到10月底,提升對產品的附加價值。


windwithme風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進行本篇測試,包含更新到當下新版本,完稿前若發現顯示卡驅動或相關韌體更新會再度測試,幾乎是將兩台遊戲機都測過好幾遍以上的概念,算是有累積到不少測試與使用的經驗值。
呈現不同功耗、遊戲表現、溫度、噪音、PC效能、握感等多方面的深度對比。
將使用體驗與測試到的細節完整呈現給螢幕前的您,相信每個使用者在意的點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希望以上內容對於AMD或Intel的遊戲掌機提供更多詳細資訊可參考。
最後,覺得有幫助的也請訂閱Youtube頻道支持,您的回文依然是我前進的動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5-10-09 19:5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4604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