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24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indwithme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级别: 副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超频 & 开箱
推文 x239 鲜花 x21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测试][显示卡] Intel Arc B580搭载XeSS 2对比A750、4060Ti效能解析
影片内动态外观与条状图数据对比可更快了解本篇内容: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Intel睽违GPU市场超过20年,2年前重返后推出Arc系列,拥有自制与其他品牌合作的显示卡,初代GPU代号为Alchemist(简称A系列),在今年12月发布第二代GPU代号为Battlemage(简称B系列),推出两款型号为B580与B570的新GPU,网路上能见最高的为Intel自制B580显示卡。


由于初代Arc推出至今已超过2年以上,个人上网机使用Arc A750与A770至少有1年半以上的时间,身为A系列长期使用者分享一下期间使用感想。
首先是发售后第一年内DX12之前的某些游戏表现有些明显不足之处,无法发挥GPU应有的效能,后续藉由平均每月2版新驱动来逐步地进行优化。
另外个人主要会玩的游戏有暗黑破坏神IV,属于DX12与支援XeSS游戏,遇到早期驱动XeSS容易失效,当时改为FSR会稳定许多;前期也发生VRAM使用率偏高的情况,透过游戏改版与驱动更新也有明显改善。
印象中去年游戏刚发售初期的组装菜单不少网友都建议搭4070,近半年来A750 8GB已能用4K高画质游玩感觉还不错。
其他如待机功耗过高需藉由BIOS与系统调整、bit色彩深度选项在后来推出的Intel显示晶片控制中心APP,这些缺失已改善许多,不过仍有再进步的空间。
当时网路常见的说法Arc战未来,现在回顾颇有同感,只是需要较多时间与耐心等待..XD

回到本篇主角Intel Arc B580 Limited Edition,外包装比初代A系列更为精致, 开盒后内有B580显示卡、专属擦拭布、快速使用说明、感谢卡片、专属贴纸与Arc显卡纸模型,附纸模型算是相当特别。
包装设计有别于市场上其他品牌显示卡的设计风格,相当具有质感与品牌辨识度。


B580尺寸长x宽为27.2 x 11.5 公分,重量779克,实测约781克。
正面全黑色系搭配双风扇,外壳依然采用类肤材质的塑料,以往在Alienware高阶电竞笔电才会接触到的质感。


GPU代号Battlemage、架构Xe2、PCIe 4.0 x8、DirectX 12 Ultimate;Xe-core与光追单位皆为20、时脉为2670Mhz,并搭载192Bit 12GB GDDR6,TBP功耗190W。
其他规格如Render Slice单位为5、Intel XMX引擎与Xe 向量引擎皆为160、GPU峰值TOPS(Int8)为233。
支援Intel XeSS 2超级采样与Intel Extension for PyTorch技术。


背面同为类肤材质并标示intel ARC B580,显示卡外观以黑色简约设计为主。
此外硬体编码与解码支援AV1、H.265、H.264、VP9等格式。


侧边供电为单8Pin,旁边intel ARC使用时为白色灯号,这次侧面与风扇外围运用更多曲线变化,风扇内建低负载的停转技术。


I/O提供2 x DisplayPort 2.1支援UHBR 10、1 x DisplayPort 2.1支援UHBR 13.5、1x HDMI 2.1支援8K@120Hz,最高可4萤幕输出。
上方为散热孔位,IO档板较易沾染指纹,可使用配件擦拭布。


官方拆解图,采用2个大型散热鳍片搭配4散热导管,搭载高性能双风扇,标榜比起上一代提升30%风量与减少50%噪音。
Intel自制卡A系列内部用料在获得相当不错的评价,看起来B系列仍然保持出色的水准。


专属软体Intel Graphics Software:
左方主要项目有首页、设定档、显示卡、显示器、效能。
显示卡页面提供帧数同步、FPS限制器、低延迟模式、影像锐化、自适应曲面细分。


显示器页面功能,还记得先前A系列同时安装Game On驱动程式与Arc控制台,想调整bit色彩深度要另外开启Intel显示晶片控制中心,B系列推出后将两个软体的功能整合在一起更为方便。


效能页面记量指标中提供丰富的硬体状态资讯,即时波动图会使GPU处于低负载的使用率,此时GPU电源为20W。
A系列在同样软体页面下没有开ASPM等电源设定35~40W,有开约15W,关掉波动图约3W。
B系列预设时虽然已对待机功耗有明显优化,不过官方仍然建议要开启ASPM等电源设定,让GPU待机耗电量可以降到更低。


微调分为GPU、VRAM、风扇与散热微调,比起A系列选项增加不少,提供给对时脉、电压、功率、风扇转速等功能想进一步手动调整者更高的自由度。


Intel也推出专为Arc设计AI Playground入门应用软体,更新速度相当快,目前已经来到2.0a版本,并支援多种语系。
主要分为创作、增强、对话等三大功能,可用于AI图文生成或是问答对话的应用,希望未来操作时能越来越精准。


将本篇测试平台一并安装到InWin F3机壳做分享,M-ATX规格分为黑色与白色这两种版本。
标榜简约设计风格,白色前面板局部采用原色枫木。
右上方IO面板搭载1个USB 3.2 Type-C、2个USB 3.2 Type-A、1个HD Audio Combo耳麦孔,支援背插式主机板。


侧边采用免螺丝拆装的强化玻璃侧板,尺寸长宽高为460 x 215 x 359mm,优点是小体积机壳更便于放置于使用环境中,透过设计能将机壳内部有限空间达到更好的利用率,在拆装侧板时卡榫略紧需较费力,不过也让稳定度较高。
支援长度16公分以下之电源供应器与CPU散热器,显示卡最高可达34公分,能够安装大多数高阶显示卡。
强调垂直风道再升级的散热系统,12公分风扇可安装处包含后方x1(标配AN120P)、下方x2(底部附防尘滤网)、前方x1。
上方支援2 x 12或14公分风扇或240 / 280mm水冷,照片中上方额外加装2颗LN140P模组化Type-C串联静音高效能风扇强化对流。
建议下方黑色滤网与连接线若能改为白色能让机壳外观看起来更为一致。


测试平台
CPU: AMD Ryzen 5 9600X
MB: BIOSTAR B650MP-E PRO
DRAM: TeamGroup T-FORCE DDR5 6000 16GX2
VGA: Intel Arc B580 Limited Edition
SSD: SAMSUNG M.2 4.0 1TB
POWER: InWin P85 White Edition 12GB
Cooler: Thermalright Peerless Assassin 120 SE WHITE ARGB
OS: Windows 11更新至2023H2 22631.4602
* 效能分数表现会因使用情境、配置及其他因素而异,仅供参考。


对于本篇测试平台的配置想法,虽想用Intel或AMD最新系列高阶CPU搭配高时脉DDR5让3D效能拉得更高,但还是想用手边可搭配较偏向中阶的零组件,让B580测试效能更贴近市场上的实际使用环境。
B580官方对照效能数据为4060,以下对照组使用Arc A750 Limited Edition 8GB与更高阶AORUS RTX 4060 Ti ELITE 8G超频版,在同一个平台下做效能测试。
驱动程式版本:B580 32.0.101.6252、A750 101.6319、4060 Ti 566.36。
3DMARK Time Spy score => 14026 (A750=12239、4060Ti=13388);
Graphics score=>14770 (A750=12556、4060Ti=13787)


3DMARK内建DLSS测试项目最低解析度2K与Performance,底下XeSS 1.3.1测试也采用相同的2K解析度对比。
B580 =>XeSS off 33.23 FPS、XeSS Performance on 90.85 FPS、Performance difference 173.4%。
B580 =>XeSS off 33.28 FPS、XeSS Ultra Performance on 108.91 FPS、Performance difference 227.3%。
A750 =>XeSS off 28.07 FPS、XeSS Performance on 81.69 FPS、Performance difference 191.0%。
A750 =>XeSS off 28.14 FPS、XeSS Ultra Performance on 96.68 FPS、Performance difference 243.5%。
4060Ti=>DLSS off 38.31 FPS、DLSS Performance on 135.88 FPS、Performance difference 254 %。


虽然3DMARK中B580在XeSS 1.3.1设定同样Performance选项的增幅没有DLSS 3高,改选Ultra Performance就能有相近的效能,未来若支援XeSS 2应该还有提升空间。

FINAL FANTASY XIV:Dawntrail;
1080p HIGH开FSR – 18563 (A750=16285、4060Ti开DLSS=21824);
B580与4060Ti相比约低15%。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 虹彩六号:围攻行动 1080p画质设定超高 –
B580 => 248 FPS、最低179、最高332、总运算画面数17625;
A750 => 257 FPS、最低203、最高 306、总运算画面数18251;
4060Ti => 394 FPS、最低296、最高486、总运算画面数27994;


FAR CRY 5 极地战嚎5,1080p将3D特效为极高模式 –
B580 => 最低85、平均142、最高171、已渲染帧数8398;
A750 => 最低60、平均120、最高145、已渲染帧数7057;
4060Ti => 最低150、平均176、最高217、已渲染帧数10370;


Assassin’s Creed Odyssey 刺客教条:奥德赛,1080p画质设定极高 –
B580 => 95 FPS、最低44、最高163、总帧数6077;
A750 => 60 FPS、最低33、最高115、总帧数3828;
4060Ti => 94 FPS、最低35、最高209、总帧数5992;


这3款游戏推出年代较久,皆没有支援DLSS或XeSS,偏向纯GPU效能测试,其中也包含驱动程式与游戏优化的因素。
以平均帧数项目来看,B580在虹彩六号:围攻行动表现小输A750;极地战嚎5小赢A750,这2款游戏分别落后高一阶4060Ti约为37%与19%,到了刺客教条:奥德赛的差距缩小到1%,B580在这款游戏中拥有不错的表现。

DIRT 5 大地长征5,1080p画质设定Ultra High (FPS):
B580 => Average 76.0、Minimum 46.0、Maximum 127.6、Low 1% 68.2;
A750 => Average 71.2、Minimum 36.9、Maximum 82.3、Low 1% 63.6;
4060Ti => Average 97.3、Minimum 53.8、Maximum 250.0、Low 1% 84.9;


The Riftbreaker 银河破裂者 1080p DX12预设模式:
B580 XeSS Performance => Avg 318.69、Low 1% 252.55;
A750 XeSS Performance => Avg 251.9、Low 1% 219.45;
4060Ti XeSS Performance => Avg 354.82、Low 1% 297.00;
这款游戏没有DLSS选项,只有XeSS与FSR选项可选择。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古墓奇兵:暗影,1080p影像设定为最高 –
B580 XeSS效能=> 帧格渲染:30297、平均帧率:195;
A750 XeSS效能=> 帧格渲染:20676、平均帧率:135;
4060Ti DLSS效能=> 帧格渲染:36660平均帧率:235;


Cyberpunk 2077 电驭叛客2077,1080p画质设定Ultra –
B580 XeSS Performance => Average FPS 135.31、Number of Frames 8694;
A750 XeSS Performance => Average FPS 102.52、Number of Frames 6587;
4060Ti DLSS Performance => Average FPS 164.70、Number of Frames 10583;


HITMAN 3 刺客任务3,1080p画质设定最高:
B580 XeSS Performance => Overall Score 96.18 FPS;
A750 XeSS Performance => Overall Score 70.55 FPS;
4060Ti DLSS Performance => Overall Score 138.64 FPS;


Call of Duty 决胜时刻:现代战争II 2022,1080p画质设定极端:
B580 XeSS Performance => 平均帧数141;
A750 XeSS Performance => 平均帧数95;
4060Ti DLSS Performance => 平均帧数182


Black Myth: Wukong黑神话:悟空,1080p最高画质设定为影视级:
开启TSR与帧数产生器 => 平均帧率62 (A750=55、4060Ti=95);
设定XeSS与DLSS都没有帧数产生器选项,会让帧数下降许多,此游戏皆使用TSR进行测试。


Diablo IV 暗黑破坏神IV 第6赛季,品质设定为超高,底下一起比较相同平台下的GPU功耗:
B580 XeSS超高效能1080p=148FPS、90.0W;4K=110FPS、121.4W。
A750 XeSS超高效能1080p=130FPS、142.3W;4K=89FPS、161.5W。
4060Ti DLSS超高效能+影格生成+低延迟 1080p=149FPS、91.3W;4K=119FPS、142.2W。


暗黑破坏神IV大概是让B580表现很好的一款游戏,1080p同场景下A750还有着不错的表现,而4060Ti与B580帧数表现差不多。
4K解析度时A750帧数下降最为明显,4060Ti关掉影格生成约110FPS与B580差不多,未来如果游戏更新能支援XeSS 2便能开启XeSS-FG透过AI技术提升帧数。

XeSS 1超级解析度技术推出2年以上,目前网路资讯已有超过150款游戏支援。
B系列GPU支援新一代XeSS 2技术,除了原本的XeSS-SR,另外增加XeSS Frame Generation(XeSS-FG)透过AI生成大幅增加帧数让游戏更加顺畅,Xe Low Latency(XeSS-LL)提升键盘、强调滑鼠到萤幕更快的回应速度等两种新功能。
F1 24支援最新XeSS 2,1080p将Detail Preset设定Ultra High:
B580 XeSS Ultra Performance、XeSS FG on => Total Frames 10716、Minimum 150、Average 181、Maximum 195;
A750 XeSS Ultra Performance => Total Frames 8979、Minimum 67、Average 76、Maximum 84;
4060Ti DLSS Ultra Performance、DLSS FG on => Total Frames 9197、Minimum 125、Average 156、Maximum 176;


B580藉着XeSS 2加持之下,在1080p解析度下跳级胜过拥有DLSS 3的4060Ti,近期网路上看到有些B580评测在4K解析度表现会更好,甚至有些没有支援Xess 2的游戏效能也能追上或超越4060Ti。

这次为求更精准,三张显示卡皆用当下新版驱动、同一个Windows 11系统与硬体平台,全部重新测试而花费相当多时间,最后决定以市场上普及率较高且更方便自行对比数据的1080p为主做测试。
在网路上Intel官方对照图表可看出B580在1440p对上4060的表现,在许多游戏都有着不错的帧数。


AI推论效能测试 - Geekbench AI Score:
B580 OpenVINO+GPU => Single Precision 22337 / Half Precision 38752 / Quantized 42201;
A750 OpenVINO+GPU => Single Precision 14236/ Half Precision 22714 / Quantized 24834;
4060Ti ONNX+DirectML=> Single Precision 22224 / Half Precision 37245 / Quantized 17302;


由官网资讯4060Ti 353 AI TOPS与4060 242 AI TOPS;A750 229 TOPS(Int8)与B580 233 TOPS(Int8),两个品牌GPU只限用不同的项目进行Geekbench AI测试,以上数据可参考看看。

SPECworkstation 3.1 GPU效能测试:


室温19.5度进行FurMark 1080p GPU全速烧机:
B580双风扇=>127 FPS、温度63、整机耗电量268W;
A750双风扇=>135FPS、温度69、整机耗电量300W;
4060Ti三风扇=>175FPS、温度51、整机耗电量228W


官方功耗资料A750最高225W、B580最高190W、4060Ti最高160W。
GPU全速时B580温度与耗电量表现都比A750较佳,不过FPS偏低不知是否刚上市软体尚未优化的原故,4060Ti在FurMark表现依然是这三款GPU最好的一款。

本篇B580测试与A750、4060Ti效能对比表格:


3张显示卡除了效能、温度、功耗的对比之外,价格也是主市场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B580台湾上市价8990元, A750前几个月下市前约5990元,4060Ti 8GB依等级不同约12890~14990元,本篇使用最高价位的三风扇超频版作为对照组。
Intel自制B580延续上一代高质感外盒包装、独家设计与用料、并搭载12GB VRAM、多种完整的影像编解码技术、新规格IO输出等特点来提升CP值。
目前XeSS 1已有上百款游戏支援,希望XeSS 2可以更快速推广,B580比起上一代A750效能普遍更佳,尤其2K或4K高解析度在某些游戏有着可以与4060甚至4060Ti比肩的帧数。


回想这1年多来使用A750的经验,初代Arc推出到近期的表现有如倒吃甘蔗,透过驱动与专属软体的更新来改善效能与体验。藉由这些更新经验也让第二代B系列刚推出就显得更为稳定,测试中有不少游戏帧数表现出色,功耗与跟温度也有再进步,若以再进入GPU市场这2年的品牌来看,表现不错但未来还有不少进步的空间。

个人依然认为消费级显示卡市场能有第3家GPU厂商加入,能为市场带来更多的选择,多方竞争相信对消费者而言会是一项利多。
虽然这2年多来期间网路上不看好Arc观点还是不少,但单论为市场带来新的活水这勇气还是值得嘉奖,希望B系列能推出更高阶等级或加速下一代推出提升竞争力。
本篇windwithme运用手边的软硬体资源并尽力做出更详尽对比测试,说真的数据多到眼花撩乱,最终还是希望能帮助到想多了解Intel B580 GPU表现的网友。
最后,您的回覆与支持依然是我前进的动力,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4-12-26 23:05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233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