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840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道源法师讲述
基隆市海会寺能仁佛学院
己四、修因无住 昭明太子分这一科文,也说得很清楚,
我们很容易了解,说你发这个「清净心」来修行,
这个「善法」,叫做「净心行善」。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
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复次:须菩提!」佛再次重复叫一声当机者,
前面说过佛所证的果,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佛教我们要发心,就要发这个求证「无上正等正觉」
的「心」,因为有这个「发心」的「因」,
才能证得「无上菩提」佛果。为什么又说结果的时候,是「无有少法可得」呢?
下面就解释这个道理。第二十二分已说过:「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呢?「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他是个实相般若平等的理体。
怎样的平等呢?他没有「高」,也没有「下」,所以平等。你成了佛,
这个「菩提法」没有「高」,你当「九法界」的众生,这个法也没有「下」。
这段经文的道理就与第十七分所讲的「无实无虚」的道理是一样的,
这里只是换了个字眼来解释而已。前面的「无实无虚」也是解释这个平等的理体。
他要是「有实」他就「高」了,他要是「有虚」他就「下」了。
是故「无实无虚」才「无高无下」;「无实无虚」才叫「平等」;
「无高无下」才叫「平等」。按「世俗谛」的差别假相上来讲,
佛比我们「九法界」「高」;但是在这个「平等理体」上,是「无高无下」的。
成了佛,就是他完全证得了,本来具有的「平等理体」。在我们这个「九法界」的众生来讲,
这个「平等理体」,我们本来就具有,而且无欠无缺,没有少一点点。
不过我们六道的凡夫,被无明、烦恼所障蔽着,所以完全不知道,
自己本来就有一个「平等」的「理体」。修到了三乘圣人的位子,他虽然是知道了,
但是他还没有完全知道;因为他还没有完全证得。
所以才有「声闻」、「缘觉」、「菩萨」之差别。这要等到,他完全证入了这个「平等理体」,
那时他就成佛了。成了佛,这个「平等理体」并没有增加一部份,不过这时他是完全发现了,
原来这个「平等理体」,还是自己本来所具有的。你现在虽然知道了,明白了这个道理,
但是在你还没有证得以前,你还是要依着道理,依着法去修行,
这样你才能证得这个自己本来具有的「平等理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才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他既然「无高无下」就是证得了也是本来具有的,
所以并没有另外一个「平等理体」让我们得到。因为「有所得」的定义是这样的,
以前失掉了,现在又得到了,这才叫「有所得」。而这个「平等理体」不是失掉的,
是本来具有的,只不过给无明烦恼所障蔽,你只要去修行,去断烦恼、破无明,
把内心的妄想执着都空掉,这本来具有的「平等理体」就完全发现了,
所以不能说「有所得」,他是本来具有的,这就是解释「无有少法可得」。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正宗分分四大科。这是第三大科,是讲「究竟降住起修分」的道理。
告诉你:修行要怎么样去起修,叫你必须依着前面所「解悟」的道理来修。现在正是要修的时候了,
还是要依着你所「悟得」的道理来修。就如前面所讲的「远离我等四相」,来修「一切善法」,
这样子修就对了。正宗分的科文,是通理大师的科判,分为信、解、修、证四大科,
在通理大师的「新眼疏」上,有引出经文来证明,信、解、修、证的分科范围。
在第二十三分这个地方有修行的明文:「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叫我们起修了,不是只停在发信心的阶段;也不是叫你悟理,而是叫你脚踏实地的去修行了。
要怎么样修呢?远离「我等四相」,不住「我等四相」,去修「一切善法」,
这就与经文的「义趣」相应了。现在是真正要起修了,就要把前面发「信心」,「解悟」的过程,
通通把他归结起来。最初是叫我们「要生信心」,第四分上是教我们「无住行施」,
就是行布施不要住相,一有住相,就会落入「我等四相」的执着中,这样你就不叫做「菩萨」了。
你能这样的「生起信心」,「解悟」到这个道理以后,接着就叫你起修了。要怎样修呢?
还是要照着远离「我等四相」的道理,去「修一切善法」。
有些人学金刚经,领会不出他的纲要在那里,不晓得金刚经修行方法在那里,
我(道源长老自称)研究金刚经时,就很注意这个关键。经典第四分教我们「无住行施」;
一切布施总括为三个纲要: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布施。把他延伸开来,就是「六度」,
「六度」再延伸开来,就成为万种行门。现在叫我们修「一切善法」,
这「一切善法」又是什么「善法」呢?「六度万行」就叫「一切善法」。
有一点你们要注意到,这个「善法」不只是三界以内的「十善法」,
三界以内所修的「十善法」,你只能升天,不能成佛。一定要依着「六度万行」,
这种「无漏善法」来修,你才能成佛,才能证得「无漏」的「善法果」。
地藏经上一再的说,你在佛法之中去修行,一毛一滴,一沙一尘,那个功德,都是无量无边。
地藏经说了很多段,都是要行者,不离佛法而去修善。你要注意这个道理,如
果离开了佛法,你修的「善法」,都是「世间善法」。何以故?
因为只有佛法才有这种无漏的「般若智慧」,
也只有这个「般若智慧」才能引导你修一切无漏「善法」,这样你修的「善法」,
才不会落在有漏的「世间善法」上,这样将来果报也不会只限于人天福报了。
我们现在学金刚经,就要依着经上的「般若智慧」作引导,来修一切善法。
一切善法不离「六度万行」,「六度」中「三檀」是善法之首,三种「檀那」,
就是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众生有贫病须要救济,
就给他们送衣服、米饭、医药,帮助他们脱离苦境,行这种财布施;众生有灾难,
就要去救他们,行无畏施;然后给他们讲说佛法,让他们得到佛法的智慧,
以佛法的智慧去启导他们,得到究竟的解脱,使他们远离妄想执着,出离三界,
六道轮回之苦。这种法布施是无有穷尽的。一切众生,要离一切苦,得到究竟的安乐,
只有依着佛法来修行,才能达到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是诸佛所走过的解脱过程,
他是诸佛已实证过的真实智慧。由这种真实不虚的佛法智慧做为引导,
你才能够究竟的出离生死苦海。所以我们要多多的去行法布施。这个法布施,才是究竟的,
才是无限量的。因此你发心学佛法,学了佛法,你就要去宏扬开来,这就叫法布施。
法施是无穷尽的,但是你不可以着相。所以前面称为「法无住」。
你弘法利生,行法布施,也要远离「我等四相」的「住着」。
你这样子的修「一切善法」,就是修无漏的因,将来决定「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一时说「没有得」,一时又说「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金刚经一时说「有得」,
一时说「无得」,那是对我们凡夫的方便引导,因为如果说「无所得」,怕你落空,失去把握。
说「有所得」,但是不许你「着相」,要你远离「我等四相」的执着,这样子去修「一切善法」,
你才能「真得」,所以这个「得」就是「无得」。假使你有个「能得」之心,
就有了「我」,这样你又怎么能够得到「无漏功德」呢?你执着,
我在说法度众生,这就有「我相」、「人相」;「我」「人」的差别相,就成「众生相」;
你执着不舍,就成「寿者相」。最初一念,就起了「我执」,有了「我执」,
你说法时再起「法执」,「人我执」,「法我执」都不空,
你怎么样也得不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你要远离「我等四相」,
修「一切善法」,你天天行法布施,在讲经说法,但是你不着相,这样的功德,
你一定「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因为你「不着相」,而得到的。
「得」即「无得」,「得」则不舍离「修一切善法」;「无得」则离「我等四相」,
不生执着。你了解这个道理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释迦佛一时说「有得」,
一时说「无得」的究竟真相。这样,你就会彻底的明白,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是在「不着相」的智慧里修「一切善法」而得到的。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说过了,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后佛又恐怕我们着了这个「善法的相」,
就告诉我们说:如来所说的善法,「即非善法」。按「世俗谛」讲是有个「善法」,
按「真谛」讲,「善法」都是因缘所生的法,没有自性,当体即空,
「即非善法」那里有一个「善法可得」呢?你要是能会归中道,就是「即有即空」「是名善法」。
这就是要我们处处修「善法」,但是处处不「着相」,这才是「真实无漏」的「善法」。
这一科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竟。



佛学大辞典/无诤三昧
(术语)故住于空理与他无诤之禅定也。
金刚经曰:「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是离欲阿罗汉。」同略疏中曰:
「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
能不恼众生,亦能令众生不起烦恼故也。」
智度论十一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
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无诤三昧相,
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行怜愍。」
注维摩经三曰:「肇曰:善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
常善顺法相,无违无诤。内既无诤,外亦善顺群心,
令无诤讼,得此定名无诤三昧也。」
南岳着有无诤三昧法门二卷。



金刚经句解: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神会禅师 实相无相
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
无生岂色心而能见?
真如即真空,也即是实相,
因为真空的智慧,能知实相,真空与实相,
一个是体,一个是用。真空是用,
实相是体,体、用又是什么呢?以毛巾为例,
毛巾本身是体;毛巾能擦汗,能吸水,
能清洁,都是用。而真如是什么呢?
在《起信论》里,将心分作两门:
一个是生灭门,一个是真如门。
生灭的心就是妄念、妄想
我们平常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
心念的现象,都是妄想心。
真如心是不生不灭的,是智慧的功能所依。
因此,所谓真如无念,
不是说一个人开悟成佛之后,
他的心没有作用、没有功能;
大彻大悟以后的祖师,
他们能够应机说法、观机逗教,
随着众生的需要,
而恰到好处的给他们开示,
这不是虚妄的生灭心,而是智慧。
所以真如可以说是智慧心的所依,
智慧是真如的能依,
这「心」跟我有见、我执的烦恼心不一样,
是无我的智慧所依,这叫做真如心。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7-12-12 22:52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7-12-11 20:56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1437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