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515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杜順大師

圖 1.



杜順大師(557~640),華嚴宗初祖。
唐代雍州萬年(陝西臨潼縣北)人,十八歲出家,法號法順。
師事因聖寺之僧珍(道珍),受習定業,後住於終南山,
宣揚華嚴教綱。 其言教多貶抑浮詞,彰顯正理。
貞觀十四年於南郊義善寺示寂,世壽八十四。
後人尊爲華嚴宗初祖,世稱文殊菩薩化身、
帝心尊者、敦煌菩薩。 弟子中以智儼名聲最著。
著有《華嚴五教止觀》、《華嚴法界觀門》、
《十門實相觀》、《會諸宗別見頌》等各一卷。

法順大師是宰相杜如晦家族裡邊的族長。
因俗姓杜,世人又稱為杜順和尚。

杜順大師在孩提時的時候,就非常能言善辨,
常常在家宅後塚上為大眾說法,凡聽聞者無有不信服的,
並由法師的說法中得到不少啟示。
後來法師常常說法的地方就被稱之為說法塚。
杜順法師小的時候,隋文帝就很恭敬他,每個月都供養杜順大師。

杜順大師投因聖寺僧珍禪師出家之時,
僧珍禪師親自為其剃度。 法師的此一出家因緣感得地為之動,
地神出來為其托盤承髮。

“法師禀性柔和,操行高潔,為世人所景仰,
無論是平民百姓,亦或是百官宰相,均對之尊祟有加。
”“順言不涉世,令不留心,隨所任用,情志虛遠,
但服粗弊,卒無兼副,雖聞異議,仍大笑之。
其不競物情又若此也。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內禁,
降禮崇敬。儲宮王族,懿戚重臣,戒約是投,無爽歸禁”。

杜順和尚有一雙新鞋,乃對人講:“我在無量劫以來,
未曾拿過人家一草一木、一針一線。所以我的東西,
也沒有人來拿。如果不信,我將這雙新鞋,放在城門口,
三天之內,如果被人拿去,就證明我打妄語。”三天之後,
那雙新鞋,果然仍在城門口。 以此可見大師持戒精嚴的殊勝。

唐太宗對杜順大師非常敬仰尊重,特意詔請其入內宮,
親自相迎。 並向法師請教脫苦之法:“朕為勞熱所苦,
大師有何辦法滅除?”杜順說:“皇上以聖德統治天下,
小病何憂?但頒大赦,聖躬自安。”唐太宗聽從他的建議,
下詔大赦天下,病馬上就好了。 太宗賜杜順和尚封號叫做“帝心”。

杜順大師一生都在弘揚華嚴宗、培養僧才。
杜順和尚後期隱居在終南山,曾作法界觀文,
感得海會菩薩的現身讚歎,為了驗證文章是否契合佛心,
他把書投到火裡燒,結果完好無損,沒有燒掉一個字。

大師弟子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是華嚴宗二祖智儼法師,
據華嚴宗三祖法藏法師為智儼法師做傳中記載:“年十二,
有神僧杜順,無何而入其舍,撫儼頂謂景曰:此我兒,
可還我來。父母知其有道,欣然不吝。
順即以儼付上足達法師,令其訓誨,曉夜誦持,曾無再問,
後屬二梵僧來游至相。見儼精爽非常,遂授以梵本,不日便熟。
梵僧謂諸僧曰:此童子當為弘法之匠也,年甫十四,即預緇衣”

智儼法師雖未親隨杜順和尚學習,
但是跟隨杜順和尚指定的首座弟子達法師學習等於親傳,
智儼法師始終不忘師恩,在自己後續的著作中,
從《華嚴一乘十玄門》中就可以看出,在此文中,
智儼法師說:“承杜順和尚說”。

杜順大師慈悲智慧無量,
然而還有跟隨多年的弟子心外求法輕慢自己的師父。
在他晚年的時候,有一位追隨他多年的弟子來向他告假,
說是要到五台山去朝禮文殊菩薩的道場。 杜順聽了,
也不阻止弟子,而且微笑著准許了他的告假。 臨行還贈他一首偈:
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 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
弟子還是不能領會他的意思,便收拾行囊向五台山出發了。
好不容易走到五台山下,他向一個老人問路說:“
我想到五台山去頂禮文殊菩薩,不知要怎麼走了?”
老人說:“文殊菩薩現在不在五台山,而是在終南山,
就是高僧杜順和尚呀!”
弟子聽了心頭一驚非同小可,
因為杜順和尚不正是自己的師父嗎? 於是兼程趕回終南山。
等他趕到終南山時,杜順已經在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了,
甚至無緣見到師父的最後一面。
貞觀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杜順告囑弟子:要把生前所行的法,
傳承實行下去,說完就圓寂了,享年八十四歲。 臨終時,
有雙烏飛了進來,悲慟哀叫。 久久不肯離左。
圓寂後肉身不壞,並且散發中清香。 葬在樊川北原,
後來肉身塔建在長安的華嚴寺。
杜順大師,文殊菩薩化身,悲憫眾生,入胎人間,弘揚華嚴,
德行高潔,上至國主權貴,下至平民百姓,平等廣度,
慈悲智慧威德無量。
大師提出「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
「周遍含容觀」法界三觀,闡述博大精深的華嚴經內涵,
為華嚴宗的教判及法界觀奠定基礎,日後二祖智儼、
三祖法藏等華嚴思想,都是從杜順大師的基礎擴充,
而形成完整的華嚴思想。

佛菩薩入胎人間,不會說自己是佛菩薩,但是德行高潔,
威德無量,無我度眾,慈悲智慧平等的言傳身教,
做弟子跟隨多年都視而不見,
做人最基本的尊師重道嚴重缺失,
這正是無根之草內在傲慢忘本忘根。

學佛若只知道外相上要去禮拜佛菩薩去祈求佛菩薩,
而不知學習佛菩薩的精神內涵,真佛菩薩應身慈悲來化度,
反而對面錯過,正是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講: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天雨雖廣難育無根之草,佛門雖大不度無緣之人。”

有緣無緣是自己是否恭敬珍惜而來。 佛菩薩慈悲一切眾生,
以無量善巧化度眾生,欲度脫眾生離苦得樂,
但是凡夫若自己無恭敬心,
傲慢不知恭敬謙虛向善知識學習慈悲喜捨的精神,
忘本喪失珍貴的機緣,六道苦海沉淪,
佛菩薩們覺者善知識會比墮落的人更難過痛苦,
可惜可憐但是也無奈,
因為眾生的善噁心念發出去的根本點是由自己支配的,
修行人者如何抉擇行走自己的菩提道,
也是個人心念支配導引決定的。

高僧大德們無我大悲的言傳身教,
來源於真切體會到佛菩薩深恩和萬源之苦後從而發下報三寶恩、
報國土恩、報父母恩、報眾生恩自覺覺他無私奉獻的大願心,
也必將隨著佛陀正法的弘傳在正信佛子中永久傳遞。

至誠感恩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感恩頂禮三寶佛法僧摩訶薩,感恩龍天護法護持正法,
感恩一切覺悟者摩訶薩

至誠祈願一切被殺、將被殺的苦難六道眾生都能夠修學正法,
放下幽怨嗔恨,皈依三寶,得佛攝受,早日出離輪迴、
離苦得樂破迷開悟究竟解脫

至誠祈願所有弘揚正法的團體或個人順利弘揚正法,普度眾生。
至誠祈願萬緣眾生深信因果斷惡修善,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出離輪迴苦海早歸自性淨土圓滿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至誠祈願正法久住,佛陀正法光明遍照寰宇,普度萬源,
至誠祈願各個國家能夠國泰民安,人人向善,人心和諧,
祈願世界和平,宇宙祥和無濁障。
佛陀正法本意佛教文化傳播教育工作室
參考有關介紹杜順法師的資料編輯起稿
佛陀正法本意佛教文化影音工作室恭制
祝愿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人心和諧國泰民安
祝愿世界所有眾生同心同願同德同覺同源
真誠祝愿全世界各國家民族所有眾生快樂吉祥
祝愿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和諧相處團結慈愛智慧
願慈悲心燈遍灑寰宇佛法甘露照亮苦眾生心田
佛教高僧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圓寂紀念日

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
此宗以《華嚴經》為所依,故稱為「華嚴宗」。
以唐之帝心杜順和尚為始祖,雲華智儼法師為二祖,
賢首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
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宋朝加入馬鳴、龍樹而為七祖。
實際創始人是法藏,但傳統上以龍樹菩薩為初祖。
因法藏受封「賢首國師」,故此宗或稱為「賢首宗」。

大唐道璇律師於日本天平八年,齎《華嚴宗章疏》入日本,
新羅之審祥往大唐,從賢首學華嚴,後至日本,住於大安寺。
日本始有華嚴宗。十宗略說華嚴為經中之王,秘於龍宮,
龍樹菩薩乘神通力誦出略本,流傳人間。

有唐杜順和尚者,文殊師利化身也。依經立觀,是為初祖。
繼其道者,雲華智儼、賢首法藏以至清涼澄觀,而綱目備舉,
於是四法界、十玄門、六相、五教,經緯於疏鈔之海,
而華嚴奧義如日麗中天,有目共睹矣。後之學者,
欲入此不思議法界,於諸祖撰述,宜盡心焉。

在判教上尊《華嚴經》為最高經典,並從《華嚴經》的思想,
發展出法界緣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圓融的學說,
發揮事事無礙的理論。此派從盛唐立宗,至武宗滅佛後,逐漸衰微。
傳統上的說法,華嚴宗的世系由杜順開始,傳智儼、賢首,
在賢首時正式立宗。

境野黃洋考證,華嚴宗最初是由智正,智現,賢首三代相傳,
認為杜順初祖說是後人杜撰。根據鳳潭與覺洲的說法,
鈴木宗忠也考證華嚴宗並非起源杜順,認為應該是起源自智儼。
宇井伯壽則主張應該是起源自智正,智儼,賢首三代。
但是常盤大定則支持傳統說法,
認為初祖應是杜順,傳智儼、賢首。
由於印度佛教長時期的發展,形成大、小乘等不同的派別和經論,
形成龐雜的關係。在魏晉南北朝期間,由西來譯僧逐漸翻譯出來,
中國佛教徒面對內容有別、思想分歧的大、小乘經典,
因而產生判教思想。

華嚴宗的判教,法藏主張五教說,
把佛陀一生的說法依解說的義理深淺分為
「小」、「始」、「終」、「頓」、「圓」五教。
1.小乘教:佛陀為聲聞乘所說教法
2.大乘始教:佛陀引導小乘人轉入大乘所說教法
3.大乘終教:此為大乘終極的法門
4.頓教:此為頓修頓悟的法門
5.圓教:此為萬法融通、事事無礙之法門,
指說理圓滿的《華嚴經》等。
華嚴宗的主要教理有「法界緣起」及「四法界」。
法界緣起
依佛教思想的發展,緣起說可有四種,
分別是「業感緣起」、「賴耶緣起」、
「真如緣起」及「法界緣起」。

「業感緣起」是小乘教所主張的,小乘教認為眾生由惑而作業,
由業而生苦果,由苦果再起惑做業,輪迴不斷,
所以眾生身心世界皆由業力所起。

「賴耶緣起」是大乘始教所主張的,
他們認為每一有情都有「阿賴耶識」,即一種深細難知的心識,
它含藏能生起萬法的無量種子,一切皆由這些種子遇緣而顯現出來。

「真如緣起」是大乘終教所主張的,
他們認為「真如」隨緣而生萬法,所以森羅萬像即是真如。

「法界緣起」是華嚴教所主張的。他們認為法界乃一大緣起,
宇宙萬法融通,互為緣起,重重無盡,所以亦稱為「無盡緣起」。

法界三觀
法界三觀者,乃帝心尊者依華嚴經而立也。法界即所觀之境,
三觀即能觀之觀。此三種觀,雖自下升上,漸次深廣,
然修之者,但一道豎窮,展轉圓妙,非初觀外別有二三,
良以舉一即三,全三是一,故也。
真空觀 :謂非虛妄念慮曰真,非形礙色相曰空。
故簡情妄以顯真性,使見色非實色,舉體全是真空。
令見空非斷空,舉體全是真性。如是則能廓情塵,
而空色無礙;泯智解,而心境俱融,故名真空觀。
理事無礙觀 :謂性靜明體曰理,形相分限曰事。
故觀廣大之理,咸歸一塵;即了一塵之色,通遍法界。
是則融萬象之虛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徹,無礙圓融,
故名理事無礙觀。
周遍含容觀 :謂無所不在曰周遍,無法不攝曰含容。
故觀全事之理,隨事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
隨理而一一可融。是則一多無礙,大小相含,
互攝互容,重重無盡,隱顯自在,神用不測,
真可謂入華嚴無盡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容觀。

四法界
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法規則也,
界有性分二義。若約事說界,即是分義,謂隨事分別故也。
若約理說界,即是性義,謂諸法性不能變易故也。
以此性分互相交絡,則成理事無礙法界。以理融事,
一一融通,則成事事無礙法界也。
事法界 :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故名事法界。
理法界: 謂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 :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
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法界 :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
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
六相
六相者,謂一真法界之體,而有六種名義之相也。
然法界體同,本無異相,由法入於義,遂有六名;
名雖有六,不離一體,交徹融通,一多無礙故也。
總相 :一即具多為總。謂一法界之體,能具多種之義也。
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諸根,而為一體,故云總相。
別相: 多即非一為別,謂理體雖一,而有種種差別之義也。
如身體雖一,而眼耳鼻舌諸根各各不同,故云別相。
同相 :義不相違名同,謂義雖有種種差別,
而同一法界緣起故也。如眼耳等諸根,
雖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違背,故曰同相。
異相 :多異相望為異,謂種種差別之義。
雖同一體而各適其宜,不相混濫也。如眼耳等諸根,
各得其用,而不雜亂,故云異相。
成相:一多緣起和合為成,謂種種緣起之義,
共成法界總相之體也。如眼耳等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壞相 :諸法各住本位為壞。謂諸法之義,各各自住本位,
則總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諸根,各住自位,一體不成,故云壞相。
十玄門
玄者,妙也。門即能通之義。謂玄妙之門,
能通蓮華藏海故也。
蓋此十門,乃晉雲華尊者依華嚴大經一乘圓頓妙義而立也。
同時具足相應門 :謂舉一法時,頓具一切諸法。
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時,皆得相應,具足圓滿。
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是也。
廣狹自在無礙門 一多相容不同門 諸法相即自在門
隱密顯了俱成門 微細相容安立門 因陀羅網法界門
託事顯法生解門 十世隔法異成門 主伴圓明具德門
維基百科*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10-10 07:37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華嚴宗三觀 《佛學大辭典》--詳見《華嚴法界觀》
(術語)初祖杜順依華嚴經而立,謂之法界三觀。
法界者,所觀之境;三觀者,能觀之心也。

一、真空觀,窮盡法界之事相,無一有自爾之別性,
皆歸於平等之空性,以空為性也。空者,非頑無之空,
真如之理性超然而離諸相,故名為空觀。吾人所見之森羅萬象,
悉為妄情之遍計,猶如空華之實性為虛空,
於中泯亡妄情所見之事相,顯真空之妙體,名為真空觀。
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

二、理事無礙觀,今顯實空,泯情所見之事相,
以顯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無為之頑體,
具不變隨緣之二義,雖以不變之故,常往無作,然以隨緣之故,
變造一切諸法。然則吾人所見之萬象,皆為真如之隨緣;
隨緣之萬象,即真如也。猶如水即為波,波即為水。
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觀真如性起萬法,
萬法一一以真如為性,名為事理無礙觀。
此四法界中,事理無礙法界也。

三、周遍含容觀,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為真如之隨緣性起矣。
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為一味平等,不可分取。
一微一塵,悉完具真如之全體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
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
而重重無盡也。此名周遍法界性。是為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
隨緣觀之至極也。
淨宗學會.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10-10 07:3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6304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