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02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作觀

圖 1.



淨空法師:佛法講總持法門,
就是「作觀」。觀是什麼?日常生活當中念念去觀察,
你在一切事物裡看到不生不滅,看到不來不去,你就恍然大悟。
你在作觀的時候,這是宗門講的疑情,疑情不是懷疑,
是做這種功夫而沒有入這個境界,這時候叫疑情。⋯⋯

我看一切法在面前,眼所見耳所聞,六根所接觸的是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怎麼觀法?《金剛經》教給我們「如露亦如電」,



淨空法師談 - 日常生活當中『觀察』不生不滅
觀世音菩薩在《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
這是把事實真相看出來,也就是見到世出世間一切法,
真相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

這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的真相。我們真正用功的人,
宗門教下都不例外,修行的綱領原則,佛法講總持法門,
就是「作觀」。觀是什麼?日常生活當中念念去觀察,
你在一切事物裡看到不生不滅,看到不來不去,你就恍然大悟。
你在作觀的時候,這是宗門講的疑情,疑情不是懷疑,
是做這種功夫而沒有入這個境界,這時候叫疑情。
我看一切法在面前,眼所見耳所聞,六根所接觸的是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怎麼觀法?《金剛經》教給我們「如露亦如電」,
用這個方法行。現在大家喜歡照相,
我時常用這個比喻,照相按快門,整個現象就是那一剎那,
你再按一次,第二個剎那跟第一個剎那決定不同。
你說我在這不動,現象在現前,大家也不要動,
我按第二次,其實就不同了。為什麼?
每一個人細胞新陳代謝不相同,
念念都在新陳代謝,怎麼會一樣?我們人不一樣了,
前一念跟後一念不一樣。物也不一樣,物也改變了,
我們曉得物體是原子、電子、粒子集合而成,
它裡頭也產生很大的變化。我們昨天用光波來做比喻,
億萬分之一秒裡面就已經起變化,所以說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的意思是生滅同時,它的速度太快,
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看到它的生滅,但是它還是有生滅現象,
這是講真相。所以有是幻有,不是真有,真就不變。
它會變,變的速度之快是我們沒辦法想像,這是不可思議。
所有一切境界相都在變,決定沒有不變的,只有「湛寂」
不變,湛寂是體,「虛靈」也不變,虛靈是智慧,除這個之外,
沒有一樣不變的。凡是變的都是夢幻泡影,
凡是變的都是了不可得。不可得自己起個妄想要去得,
妄想是能得的心,就是連妄想都不可得,你還有什麼東西放不下?
最近有許多人講明年經濟更要衰退,
可能經濟總崩潰,你聽了怎麼樣?感覺到恐慌、恐懼。
我聽了怎麼樣?不可得!興旺不可得,衰退也不可得,
你心是平的。怎麼過日子?佛教我們修福,只要你有福報,
興旺的時候你有福,衰退的時候還是有福,
你不懂得修福就錯了。所以當你現在有力量的時候拼命修福,
你才懂得有福的人走到阿鼻地獄還享福,
這都是跟你講事實真相,你若是不明白、
不相信就沒法子,所以一定要修福。福要怎麼修?
布施。不要等到經濟總崩潰,你一大堆鈔票變成廢紙了,
想修福也修不成,這很可惜!所以一定是抓住機會及時修福,
你的福報就享不盡,佛給我們講的都是事實真相。
『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前面兩句是比喻,
後面兩句在說法。佛法講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
說世出世間法統統是心造,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講各人受用,
你的受用不同是你的妄想變現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
你的受用是相同的,那是最殊勝的受用。
我們也可以說,唯心所現就好比講自然生態,
自然生態是最美好的;而唯識所變,我們要把自然生態改變,
隨著自己意思去做,那就跟原來的生態環境有差別,
你的享受落到情識裡面,你有好惡,
但自然生態沒有好惡、沒有情執,那是真實智慧。
我們今天看到庭院,樹木自然生長得很好,
他偏偏剪成各種怪樣子,破壞了自然的生態,
可是他自己覺得很美。我們到原始森林裡面去看,
覺得原始森林之美超過人工,
人工如何盡心的雕琢比不上大自然。
真正能夠欣賞大自然,這是高人,喜歡雕琢的是俗人,
世俗人喜歡人工,高超的人喜歡自然,回歸自然,這是雅俗不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P1AItUDaP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utC5YkygDc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09 13:22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圓覺經:「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維基百科.總持.
總持,佛教用語,又稱陀羅尼,或簡稱為咒,
即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意思。換言之,
總持字面意義為對於世出世間無量無邊
一切佛法皆能總攝憶持而不忘失的功德法性。
如來藏具有此功德法性故能於因緣和合時出生一切萬法,
一切的道理與意義也盡歸於此。具此功德法性的唯有具有能藏、
執藏、所藏體性的如來藏才能做到,
故經上說:於諸五根五力得自在的仁者,
應當總持智慧藏或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法。
菩薩若能總持如來藏,
縱使今身不能了盡所有不得解脫的繫縛與諸種垢結,
但未來生卻可以此功德輕便得到高貴的
才華與出眾的智慧且能繼續總持如來藏。
菩薩摩訶薩聞一切諸佛法都能信受奉持,
菩薩摩訶薩證得如來藏後,轉依祂而安住下來,
故總一切法就是菩薩摩訶薩修行之道。
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法是所有菩薩摩訶薩所應學,
若菩薩摩訶薩不學一切法,必不能獲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當然也終究不能得到一切智的智慧而成就佛菩提道。

總持也就如殊勝妙藥,能夠治療眾生一切的見思二惑煩惱病,
祂猶如天上的甘露水妙藥,找得到總持如來藏的有情能開啟智慧,
永遠都不會真正的死亡而入無餘涅槃。

三藏法數:梵語陀羅尼,華言總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惡不生也。
蓋菩薩以總持之法,隨順一切眾生言音,開導正信,
令其滅諸惡心,而行一切善法,是為菩薩陀羅尼門。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09 13:27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貝嘛別炸蓮華金剛《金剛經》了義偈
(有為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無為偈)‘一切無為法,如虛亦如空,
如如心不動,萬法在其中。’
(無常偈)‘ 諸行無常,觀受是苦,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09 13:28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09 13:3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406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