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与根本无明
无明梵语 avidyā,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
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
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
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
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moha)。
明梵语 vidyā,音译作费陀、苾驮,即灼照透视,意指破除愚痴之闇昧,
而悟达真理之神圣智慧。用在人的智慧讲是无明。无明梵语 avidyā,
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
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
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所以无明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
即称作痴(moha)。
根本无明 梵语 mūlāvidyā,又作根本不觉、无始无明、元品无明。
相对于「枝末无明」。即诸烦恼之根本,不觉迷妄之心。于真如之海中,
起动最初之一念者,即此根本烦恼。
《胜鬘经一乘章》云:「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此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
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
亦令四种烦恼久住。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五住地惑五种住地之惑。又作五住地烦恼。即见、思、无明之烦恼有见一处住地、
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等五种区别,称为五住地惑。
出于胜鬘经。此五种惑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住,又能生烦恼,故称住地。
大乘义章卷五本释之:
(1)见一处住地,即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并断于一处。
(2)欲爱住地,即欲界烦恼中,除见、无明,
而着于外之五欲(色、声、香、味、触)之烦恼。
(3)色爱住地,即色界之烦恼中,除见、无明,
舍外之五欲而着于一己色身之烦恼。
(4)有爱住地,即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无明,舍离色贪而爱着己身之烦恼。
(5)无明住地,即三界一切之无明。
无明为痴闇之心,其体无慧明,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
五住地惑中,唯识家主张前四种住地惑为烦恼障之种子,
后一种为所知障之种子。天台宗则以见一处住地为见惑,
第二、三、四为三界之思惑,总称为界内见思之惑,二乘人断之而出三界。
第五之无明住地即界外之惑,就此立四十二品之别,
经四十二位断尽之,离二种生死,得证大涅槃。
http://www.dharmazen.org/X1Chinese/D45D...n001/D03-0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