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024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圖 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講述者:蓮華金剛藏聖者吳潤江上師.
時 間:西元一九七八年夏天 地 點:馬來西亞吉隆坡

文殊你應該知道,一切如來是本於因地修行,以智慧豁破無明。
無明即是愚痴,無所明暸、一切不明白、愚痴、無智慧。⋯⋯
‘知彼如空華’,知一切一切如空華即可以了,即能免流轉。
空華即空觀,即是‘奢摩他’。
空觀即一切法皆空,可以免流轉,可以豁破無明。

‘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又如夢中人,作夢時是有,醒時則是空。永嘉大師《證道歌》
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覺性如虛空一樣,無邊無際,平等不動。
覺遍滿自性;
自己的 self-nature 與(法界)的 nature 打成一片,
即‘覺性遍滿十方界’。
這個時候豁破無明,就可以入大光明藏,究竟涅槃。

‘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

成佛,是依一個法來修;成佛後,一法亦無得。
如《金剛經》云:
‘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菩薩於圓滿本性中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要息滅生滅心,
因為生滅心起,菩提心滅;菩提心起,生滅心滅。
欲令行人頓悟真如一心,以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末世眾生,修這個智慧,豁破無明,一切就可以免生滅。
正如我以前講《金剛經》所說。諸位獲此秘密金剛後心,
以因地心,成果地覺,淨智堅固,始終一如。
依此修行,定成菩提!依此修持,定成佛道!

釋迦佛答普賢菩薩,諄諄而說,是‘演譯’;
這裡這個偈陀是‘歸納’,不是‘演譯’。
‘演譯’是詳細來講解,‘歸納’是簡單講解每一個偈陀。
所以‘演譯’與‘歸納’,這兩個要明白。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

一切諸眾生,無始幻覺之無明,
是由如來心建立,是由如來心建立這個愚痴。

‘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

猶如虛空的華,從空中有相。

真如的相,物來即現,物去不留。

但是真如的華,‘個個’依相而染;

物的相是變現顏色,

但是一來一去的物相,真如是不會給(它的)顏色所染的。

‘空華若復滅,虛空本不動。幻
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這個)幻呢,如果有明白,有覺悟,就能明白這個幻;
如果無覺悟,就不知道這個幻。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這個偈陀是講假觀,一切一切如夢如幻(all unreal);
前一個偈陀文殊菩薩是講空觀。這個圓覺是一心圓覺:
安住圓覺一心,修持萬行無失。

首先普眼菩薩詢問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
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詳細講給他聽,
這叫做‘演譯’。現在將演譯再來歸納成為: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

即一切所有身心,四大皆如幻,一切皆unreal(不真實)。

‘身相屬四大,心識歸六塵。’

身的相是屬於地、水、火、風四大。性是無量。
這裡應該用個‘識’字,即‘心識歸六塵’。
性是不歸六塵。恢復了自心性,
心性是永遠不會歸六塵。是‘識’字。
最緊要是不要用錯了字,是‘心識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

四大體分離,誰才是和合者呢?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如是漸漸修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無作、止、任、滅’,這四個字是最難解釋的。
作、止、任、滅:‘作’是用種種動作來修行,
可以說是帶著種種的‘事物’來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所以要用個‘止’字來醫治這個毛病:
‘作’了,‘作’了,作到不得了,
用‘止’來醫治這個作用。

第二個‘止’,內裡是‘腹傷’了,又用‘作’來互相醫治。

‘任’是任它,任它那些過去事成為‘任障’了,
再用個‘滅’字來救它。若只剩得‘滅’字,
又用‘任’來救這個‘滅’。這四個字是互相對治的。

‘無作止任滅’,這個作、止、任、滅是互相對治的:
治‘作’相是用‘止’來破,治‘止’相是用
‘作’來破;治‘任’相是用‘滅’來破,治‘滅’是用
‘任’來破,互相醫治。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這個意思是說幻,一切西方(極樂世界)是幻,整個世界是幻。
身相是屬四大的幻想,心識是歸還於六塵處。四大分離,
誰為和合者?
四大分離之後就觀空相,然後漸漸修行,就成功了。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平等的。無來無去。
如來:來自來,去自去,是佛兩個願之一。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修假觀,再由假觀入空觀。假觀即是 unreal,
一切如夢(dreams);再深入空觀,
一切都要 void(空),就成功了。

所謂眾生本來成佛,這不是究竟成佛,而是因地菩薩。
因地菩薩是表示對其合體。
合體即是佛與眾生的本體一樣,都是因地菩薩。
所以這是觀行的,不是究竟的;共有二個:觀行的與究竟的。

這個本來成佛是說你的本體是含有佛性,
但是沒有成就;眾生的佛性是藏起來的。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

如來寂滅性、如來修練性是無始無終的。

‘若以輪回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

如果以輪回心來修行,則永遠不能入佛海。
佛與眾生是怎樣的呢?譬如開金礦,眾生是開金礦的礦沙,
沙裡面的金就是淨佛性。沙就是無明,
只要將沙淘出來了,恢復金性,就是佛。

‘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

雖然將沙淘出來成了金,但是‘鐘意的’沙才可以淘出來成金;
如果不是金沙,亦不能淘出來成金。

‘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成了佛,不會再來做眾生。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這就是佛與眾生所分別之處:佛是金,
是沙裡面的金——即是mixture(雜質),
要將 mixture去 purify(純化),恢復真金。
真金即是nature,去了mixture,真金就出現了。
這一篇就是這樣解釋。

這個是我們本來的佛性,佛在外面是沒有的,
一定要向心內面修,不要向外馳求,以為向外學佛,
向外學法是對的。豈知學佛不是向外而是向內,是在內心,
只要將無明煩惱驅除,佛性自然現前,不增不滅。
不需要向外馳求。

(編按:因五、六章缺 華藏上師講解本品錄音帶,
故無法刊出,敬請見諒。)

清淨慧你要知道:無可取亦無可證。
證了佛性之後,佛與菩薩歸還于法界,所以說無菩薩無眾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但是到了覺時,修行漸漸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眾生修行,是為了解除一切障礙;菩薩修行,未能復顯道心。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

入了菩薩地,就永遠寂滅,不住一切相。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雖有多方便,但即是乘願再來,隨順眾生的智慧。

成佛的方便法門,有無量無數,但是總的來說,
只有三種,即是‘一心三觀’。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
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第一個方便是空觀,觀一切法皆空,名‘奢摩他’。
觀整個世界都空,譬如一面鏡,鏡中現出佛的境界。
這個‘奢摩他’是梵文的‘寂’,即是空觀。
實在它的意思是‘寂靜’,
就是好像英文的 free from reality,寂靜的解釋。
又即是英文 keep silence,一 free from reality。
Free from reality 即是 void ,即是空。空是觀一切皆空,
連自己的身體四大五蘊都空,
整個世界地、水、火、風都空,不空的是什麼呢?
不空的是自己的佛性 self-nature & buddha-nature,
自性與佛性;能夠自性與佛性打成一片,
入了中觀,就成佛了。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
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
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第二個方便是‘三摩缽提’,假觀,即觀一切一切都是假的。
英文是 unreal,即一切一切都是假的、如夢如幻的。
自己的身體空,所有一切眾生都空,世界空、人空、我空;
我都是假的(unreal),一切一切如夢如幻。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
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
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
相在塵域,如器中 ,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禪那’即是 dhyana,中觀;中觀即是 neutralism。
如果先修空觀,不入中觀,只是阿羅漢境界,
所以一定要由空歸中。如果假觀成功,亦一定要入中觀。
如果不能入中觀,始終是菩薩境界,不能成佛。
所以一定要匯歸於中道境界,始能成佛。這個中道,
即是合空假一如;成佛則是空假雙離。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
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
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
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闢支佛果,
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這部《圓覺經》的功德是很大很廣的;假使有人,修於聖道,
教化百千萬億人成就阿羅漢、闢支佛果,
不如有人聽聞這部《圓覺經》,一剎那間,
就可以修習這個頓證法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

‘寂靜’即是 free from reality,‘奢摩他’即是空觀。

‘如鏡照諸像。’好像鏡照相一樣。‘如幻三摩提,

假觀,unreal。‘如苗漸增長。’如苗漸漸增長、變化。

‘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 ’

禪那即是寂滅:寂者無聲,滅者無色,
寂滅即是離開色、聲、香、味、觸、法。
聲音是猶如敲打器中,打後‘嗡嗡’聲響,遍滿十方世界。

‘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一心三觀’是成佛最重要的法門,禪宗是直修‘
一心三觀’,法華宗亦是修‘一心三觀’,
但是所列出的名稱不同:禪宗的假觀叫做‘無相’,
空觀叫做‘無念’,中觀叫做‘無住’。
但是禪宗所講的情形,第二宗所講又不同;雖然是名稱不同,
但是實際上又是一樣囫——在法華宗是假、空、中,
在禪宗則是無相、無念、無住,
名稱不同,實際上是一樣的東西。

實在一切佛法都離不開‘一心三觀’,
離開‘一心三觀’就很難修行。例如永嘉禪師少習經論,
精天台止觀法門(即‘一心三觀’也),因看《維摩經》,
發明心地。嗣詣曹溪,經六祖指示,如畫龍點睛,豁然飛去,
時稱‘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于世。
足證天台(法華)與禪宗是一鼻孔出氣,是一樣的東西!

(第一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
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這裡要講講:菩薩因為一心取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
究竟成就,不起於座——菩薩能夠如此打坐,至‘不起於座’,
就可以證得不生不滅。這是菩薩單修空觀,即是寂靜觀。

(第二輪)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
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這是菩薩單修假觀,觀一切一切如夢如幻,unreal,
可以能夠變化種種作用。

(第三輪)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
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又有一些菩薩滅一切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
便證實相。這是便証實那,即是中觀,直覺。

(第四輪)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
便於是中起菩薩行。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這是菩薩先修靜,然後修幻,即先修空觀,然後修假觀。
這三種觀(假、空、中)修法次序有種種不同,
可以細分為廿五種觀。

(第五輪)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
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菩薩以至靜慧,證至靜性,斷煩惱生死。
這是先修空觀,寂靜,再修中觀。

(第六輪)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
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
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菩薩以寂靜慧——靜力;又觀一切如夢如幻,
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入於寂滅。
這是菩薩先修空觀,再修假觀,最後修中觀。

(第七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
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
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這是菩薩以至靜力,斷除煩惱;後起菩薩清淨妙行,
度諸眾生。這是先修奢摩他、空觀,中修中觀,最後修假觀。

(第八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
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這是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
建立世界。這是先修空觀,然後三摩提、假觀與中觀一起修。

(第九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這是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
這是一齊修空觀與假觀,然後再修中觀。

(第十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
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這是菩薩先修空觀,繼修中觀,再修假觀。
所以‘一心三觀’是成佛修行最重要的心要,
是成佛的捷徑,是一切佛的心印;與禪宗一樣,
不過名稱不同。這個一心三觀呢……無相即是假觀,
三摩缽提;無念是空觀,奢摩他;無住是中觀,禪那。
實在是一樣的東西,但是名稱不同。
直到後來——直到現在,
才分開禪宗與法華宗完全不同的兩宗。
但是知道的便說是一樣,不知道便說是完全不同。

現在都解釋清楚了。修禪宗的人與修法華宗的人,
實在是用一樣的東西,他卻以為是分開兩樣東西來修。

(第十一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眾生而取至靜。
這是先修假觀,後修空觀。

(第十二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變化種種世界而取寂滅——而取涅槃,
這些菩薩是先修假觀,後修中觀。

(第十三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這是很深奧的,要留心聽: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
安住寂靜而斷煩惱。這是先修假觀,中修空觀,後修中觀。

(第十四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這是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除煩惱,安住至靜。
這是先修假觀,中修中觀,後修空觀。

(第十五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這是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
這是先修假觀,然後一齊修空觀與禪那、中觀。

(第十六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菩薩以種種變化力,起種種作用,資以至靜,
後斷煩惱。這是菩薩一齊修假觀、空觀,最後修中觀。

(第十七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
這是菩薩先齊修假觀、中觀,後修空觀。

(第十八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
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
這是菩薩先修中觀,後修空觀。

(第十九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這是菩薩先修中觀,後修假觀。

(第二十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這是菩薩先修中觀,中修空觀,後修假觀。

(第二十一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
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
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這是菩薩先修中觀,中修假觀,後修空觀。

(第二十二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這是菩薩先修中觀,然後一齊修空觀與假觀。

(第二十三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
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這是菩薩一齊修中觀與空觀,然後再修假觀。

(第二十四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
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這是菩薩一齊修禪那、中觀與假觀,然後再修空觀。

(第二十五輪)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最後這個第廿五輪,是將假觀、空觀與中觀一齊修,
這個叫做‘如意而修’,是廿五輪中最好的。
如果能夠修得通,可以流浪不起,不再輪迴,
亦即是即生成佛。本人就是常修此輪,獲得最佳成績。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
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
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最重要是不要懷疑,一有懷疑就不得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奢摩他即是空觀,三摩缽提即是假觀,禪那即是中觀。

‘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輪。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

但是頓覺(根機)人,就不必修這個法門,
一下子就可以豁然貫通,是不必修的。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不久即證菩提妙果。

第一就是我相。

我相就是譬如有事發生與人爭鬥,即是有我。
‘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

都是我相。因此先要將妄念‘我相’去除。

所以除了‘我’而修百千萬億無有我相的即可,
若修百千萬億相,是不能成佛的。

有我心、嫉妒心,有一點點,都不能入清淨覺。

就是去除四相,消滅貪嗔痴,又要憎愛不存心,
漸漸就可以成就。本來我的心是屬於四大所歸轄;
若我的 心空 ,憎愛、取捨何由生?

那些人去求善知識,則終不墮邪見。如果所求的是眾生心,
是究竟不能成就。

─如果末世眾生要求善知識,
首先要明白這個人心不住一切相、
「不着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
(雖然現個樣子與那些人一樣,但他的心是清淨的。)

「示有諸過」:雖然或者有些小過,但不要因小失大。
正如《維摩詰經─佛道品》云:「若菩薩行於非道,
是為通達佛道也。示行貪欲離諸染着,乃至小罪,猶懷大懼」;
亦如《楞嚴經》云:「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等均是也。

「贊嘆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不令眾生入不思量戒。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求這些菩薩,即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
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驕慢。」

─末世眾生見這個人,應該要供養他,不惜身命供養;
而他在四威儀──行、住、坐、臥中,都要保持清淨。

「乃至示現種種過患」

---有時有些菩薩是示現善行的事業,有些是示現逆行的事業。
要知道,善行的事業裡,逆行的菩薩一樣要做好事;

然後在事業行裡面,就從中做少少壞事——這就要看了,
看看眾生要能夠知過必改,但你不要學他。

所以逆行的救度是示現種種的惡事——更是難行能行,
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使你能夠改過。

所以逆行的菩薩與順行的菩薩是不同。

《華嚴經》裡善財五十三參第十七參,
有示現無厭足大王之身的善知識,
其他每一個善知識都是順行的,但是國王是順逆行的,
且要殺人的。這位阿那羅王有十萬猛卒,凶惡威猛,
眾生見者,無不恐怖。但無量眾生作種種惡業,
國王以酷刑治罰,如斬手足、截耳鼻、挑目剝皮,
甚至殺人——我們不要拜他,誰知普眼長者善知識卻說:
「這位菩薩不是這樣的,而是做成這樣的;
不是真的,而是變化的。」

這是「如幻法門」,非如此不能調伏剛強眾生。
佛國禪師偈云:「幢王一詔入深宮,鳳閣龍庭事莫同,

劍戟刀山成好用,鑊湯鑪炭顯神功。妄言惡口當須斷,
殺盜邪淫禁不通,便是金輪化天下,大千沙眾彭堯風!」

所以你不要因為菩薩有些過患就看不起;在菩薩的事業行裡,
變化是這樣的。但是不要因為這樣,就說他不對。

這是示現為救度眾生故。

「心無憍慢」───心無驕傲。

「況復摶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萬剎。」

───這個不是讀「華」字,如「心華發明」、「華嚴經」,
應該讀「花」字。

又如《妙法蓮華經》,這個「華」字應該讀作「花」字。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這裡要說說:密教法師的種種形式事相,
是讓人看的;「讓人看的」,這是一種毛病來的。

大眾不要裝模作樣來皈依,豈知這就是「裝模作樣」的毛病。

若然裝模作樣,你就不應該皈依他,
於是就要用「止」字來破他。

所以這個「裝模作樣」的毛病即是引誘──即是叫他入來(門),
但若不教其般若波羅密多,是永遠不能成佛的。

裝模作樣只是引誘,不能啟發覺性,
所以不是種種動作都可以成圓覺。
這個「止」字,即是停止的意思。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
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有的呢,是「任」了、放任了、聽其自然了。
這個圓覺性不是「任」可以成功的。怎樣知道呢?

怎樣知道一切法可以滅止呢?
(此句含糊不清,但大概是如此)作止任滅,滅除一切「任」。

然則「作」字是依個「止」字,
「止」字是依就它來互相為藥──「作」字讓「止」字來醫治,「止」字即就醫義。

「任」字就要「滅」字來醫治、對治;
「滅」字是用「任」字來互相對治。
這四個毛病若執住,就不能夠成功。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
『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止息一切妄念,即完畢。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
『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
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滅掉那些煩惱,然后無病。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金剛經》與這部《圓覺經》最重要者即是講四種心:

(一)廣大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
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
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如是四生九類一切眾生悉皆普覺普救。這個廣大心,
《圓覺經》與《金剛經》裡都有講,而且是只有這兩部經講的。

(二)第一心──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即是令一切眾生每一個都滅除煩惱而成佛,不生不滅。

(三)常 心──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
實在無一個眾生可度──如果只是自性自度來講,
則無一個眾生可滅度。這個是常心,
即恢復自己的真實常如的意思。《圓覺經》裡有講,
不過字面不同。

(四)顛倒心──離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謂之不顛倒心。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
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
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

───其實以現在來講,有的是順境的眾生,
有的卻是逆境的眾生。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
方入圓覺。」

───若以基本大德來講,只有鳩摩羅什是逆境的眾生。
鳩摩羅什是西域人,他來到中國要譯經的時候,
娶了幾個太太,他的弟子問:「為何我們不能娶妻,
而師父卻要娶多妻?」鳩摩羅什命人取一把針及一碗醋來,
云:「看看你們有沒有我的本領。」於是將針和醋吞下,
然後去沐浴。

沐浴時將針從毛孔完全逼出體外。
「如果能學我一樣做法,就可以娶妻!」

所以逆順,事亦逆順,這是逆境裡的眾生;亦有順境的眾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
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最重要是因為有無始以來自他憎愛一切種子,
所以不能解脫。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

─如果有人對於怨家,生平等心,猶如自己父母。

「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即是平等心。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善男子,
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
『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
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於是與自己同樣的,譬如一切眾生之類,即是講四個心,
只是文字不同(如《金剛經》所說):

「盡於虛空一切眾生」,即是廣大心。

「我皆令入究竟圓覺」,這是第一心。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是常心。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除我、人、眾生、壽者相,是不顛倒心。

所以《圓覺經》与《金剛經》一樣,都是以四個心為主。
大眾要知道,很多法師都是不懂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

─這個「遠」字不讀遠,應讀「遠」字的去音,如「院」。
所以閱讀佛經,如果不懂得中國文學,
根本是不懂得它的解釋。

「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驕慢,遠離無瞋恨。
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度一切眾生」來講這個是廣大心,上次已講過了;
「究竟入圓覺」是第一心;「無彼我人相」是不顛倒心。
這裡是省了常心。

故彌勒菩薩有偈頌曰:「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
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

請記住此偈而修,就可以入圓覺果海了。

◎◎◎◎◎◎◎◎◎◎◎◎◎◎◎◎◎◎

這位賢善首菩薩問:「世尊為我們開示不可思議的事;
這部大乘法──四乘共有,名字是什麼呢?怎樣奉持呢?
眾生修習有什麼功德呢?怎樣使我作為護持經人,
將這部經流布至什麼地方呢?」

這部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大方廣」即是廣;
「圓覺陀羅尼」即是圓滿覺性的總持。
「亦名『修多羅了義』。」
亦名「了義經」。「修多羅」即是經典之義。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是一題雙舉者,上指諸經,
下指本經,必須雙舉,方顯此經為諸經中了義經也。

「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怎樣解釋呢?
即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秘密王三昧陀羅尼」。

如果有人以七寶積滿三千世界來布施,
都比不上聞這部經的一句義(一句的理解)。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假使有人教導恒河沙眾生證得阿羅漢果,
都不如有人講這部經半句偈。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
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
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汝善男子,
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所以如果有人聞過《圓覺經》的名字,這個人過去生生世世,
種過善根。善男子,你們應該保護這些眾生,不要讓惡魔侵擾。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
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
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
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當時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
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

即從前轉右繞起,那裡是前呢?
即是由佛之前──如果後世眾生能夠讀這部經,
我們應當保護他們,猶如保護我們自己的眼目一樣。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
「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欲界六天,每一層天都是長命的。
最起碼的四天王天,天壽五百歲,一日夜等於人間五十年。

第二重忉利天,天壽一千歲,一日夜等於人間一百年。

第三重夜摩天,天壽二千歲,一日夜等於人間二百年。

第四重兜率天,天歲四千歲,一日夜等於人間四百年。

第五重化樂天,天歲八千歲,一日夜等於人間八百年。
最後第六重他化自在天,分為上下二層:
下層天即是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天,天歲是一萬六千歲,
一日夜等於人間一千六百年──即每上一層便加一倍,
由五十一直加上去;第六重天的上層,是回教天,
天壽三萬二千歲,一日夜等於人間三千二百年。

第二色界四禪十八天,亦是很長壽。
第三無色界四空天,有四重天,都是很長壽的。

最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
有八萬大劫這麼長──但是廿八天都有生死。

有天堂,地獄亦有;亦有餓死的,
因為天人酷愛清潔,所以餓死的很多。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
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
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有鬼神侵犯修行者的境界,我當打碎它,化為微塵。
一旦發心修行,十方善神護持。
佛說此經已,
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吉祥圓滿.。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5-02-23 08:44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2-03 19:2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2702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