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315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四瑜伽:專一、離戲、一味、無修

圖 1.



四瑜伽:專一、離戲、一味、無修
摘自《 唵嘛呢唄美吽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頂果欽哲仁波切

佛教的修行之道可廣泛地分為因乘和果乘兩大系統來加以闡述。
因乘包括了小乘及一般大乘,講述五道;果乘即密咒乘,
則談四瑜伽;專一、離戲、一味和無修。
四瑜伽的教授著重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融合。

專一瑜伽

40、
依于靜相相續動念斷;
于動相中靜相自性倚。
動靜不二住於平常心;
證悟專一境中誦嘛呢。

一般而言,心有動、靜兩面。有時候,心是寧靜無念的,
像一潭靜水,就是靜相。最後,念頭必從中生起,就是動相。
然而在實相上,雖然靜中多少有些念頭的活動,但實際上,
兩者之間並無分別――靜的本性是空,
動的本性也是空,動、靜只是心的兩個名相罷了。

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曾留意心的狀態,也不會注意心是靜的還是動的;
當你禪修時,一個念頭可能從心中生起,例如逛街的念頭,
如果你覺察到這個念頭,讓它自行消融,就是念頭的結束。
但如果你還停留在不知念頭生起的狀態中,任由它發展下去,
就會引生第二念――生起想要休息一下的念頭,
霎時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站起來並準備去市場了。
很快地,許多念頭和想法隨之而起――要買這個、要賣那個等。
這時你已和持誦嘛呢咒相隔遙遠了。

念頭不斷生起是很自然的,重點在於不要試著阻止,
因為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讓它們解脫。
做法就是住於離戲狀態中,讓念頭自生自滅,
不與任何他念串連。當你不再持續念頭的遷動時,
它們就會不留痕跡地自行消融。
當你不再用造作來擾亂靜止之心時,
你就能不費力地住於心的本然寂靜中。
有時,你讓念頭流動,注視著它們後面那不變的自性;
有時,突然切斷念頭之流,注視著赤裸的覺性。

無數的念頭和記憶在心中生起,
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氣所攪動。一個接著一個,
每個念頭似乎已經消失,但只是被下一個念頭取代;
輪到下個念頭,在它讓路給未來的念頭之前,
也僅是短暫的現前一念。每個念頭都會重拾前一念的動量,
所以隨著時間流逝,一串念頭的影響力也增長了,
這就是『迷妄之鏈』。
如同我們所說的念珠,實際上是成串的珠子。
因此我們也常稱心是短暫念頭的相續,
這樣連綿的念頭構成了意識之流――心河,
心河通向存在的大海。我們相信心是一個實體,
是奠基在不充分的探討上。
我們相信心今日所見之河和昨日所見一樣,但事實上,
河水連一秒鐘都未曾停歇――昨日之河的河水
肯定現今已成了海洋的一部分。
同樣的事實也發生在從早到晚流過心河的無數念頭上。
我們的心河只是許多短暫念頭的相續,
沒有一個你可以指出為心的單獨個體存在。

現在如果我們依照中觀的邏輯來探查念頭的過程,
很明顯地,過去的念頭已經死了,就像屍體一樣。
未來的念頭尚未出生。至於現在的念頭,
也不能說它們有任何屬性,如位置、顏色或形狀等;
它們不留痕跡,無處可覓。事實上,過去、
現在和未來的念頭之間並無任何可能的接點。
如果過去念和現在念之間有任何真實的
連續性存在於其間的話,就表示過去念是現在,
或現在念是過去;如果過去真的能以這種方式延伸到現在,
那未來也必定已經是現在了。但無論如何,
由於對念頭真實本性的無知,我們保持這種習性,
將念頭視為不斷的連結、一個接一個,此乃迷妄的根本。
正是這個習性,使我們愈來愈被念頭和情緒所控制,
直到全然迷亂為止。

覺知念頭的生起,並平息那些攻擊你的念頭波浪是極為重要的。
例如,嗔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習氣,
能毀掉你在其他方面可能擁有的一切美好功德。
沒有人喜歡和發怒者在一起;蛇的外表並沒有天生駭人之處,
但因為蛇通常具有攻擊性,只要一看到他們,就令人心生恐懼、
厭惡。不管是人或蛇,如此強烈的嗔恨,
只是未曾檢視惡念日積月累的結果。如果在嗔念生起的一刹那,
你了知嗔念是什麼,並明白它有多麼負面,
你的憤怒就會自動平靜下來,可以與任何人好好相處。
相反地,如果你讓第一嗔念引生第二嗔念,馬上就無法控制怒氣,
甚至甘冒生命危險也不惜要毀掉你的敵人。

但請千萬牢記,念頭只是諸多因素與短暫機緣和合的歷程。
無論念頭好壞,都沒有具體的存在。只要一個念頭生起,
你了知它的空性,它就無力產生第二念,迷妄之鏈將在當下停住。
如前所述,這並不表示你要試著壓抑心的原創力,
或應嘗試用特殊的對治法去止住每個念頭;
單單只要了知念頭的空性,讓它們安住在寬坦的心境中,
心的純淨本性,質樸不變,就會住于明明不動中。

至於禪定的兩種方式:
『止』和『觀』,『止』提供『觀』的基礎,
使『觀』能夠打開心的本性,讓你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如果『止』的基礎不穩固,『觀』也不會穩固,
你將很難控制妄念。因此修行專一瑜伽,
住於不動的明覺中是很重要的。

離戲瑜伽

41、
擇分俗諦確立勝義諦;
於勝義中俗諦互倚現。
二諦無別本然離戲境;
於不造作見中誦嘛呢。

就一般的世俗諦而言,
我們可能會接受這個現象界可被分割成許多不可分的微小粒子,
但中觀的邏輯則證明,這樣的粒子從未單獨或永久存在。
若是這樣,我們怎能說物體是真實地存在呢?同樣地,
雖然我們試著將心分解為不可再分割的瞬間意識,
我們也發現它們在究竟上是毫無任何實體存在的。

了悟這個空性――無任何真實存在――的相續和遍佈,
就是了悟勝義諦。這是心的本然狀態,離於任何障礙。
在這種狀態下所看到的一切現象,就如諸佛所見般如夢如幻。
在這種狀態下,念頭不會引發煩惱或造業;
在順境時不會產生驕慢或貪執,遇逆境時則快速轉化為逆增上緣。
舉例來說,遇到令你討厭的人,不但不會發怒,
反而會幫你生起慈悲,成為一個了知勝義諦與菩提心不可分的機緣。
如果你不能放棄對事物的執著,那只是因為你無法了悟其空性。
一旦你了悟空性,就不再為如夢的成功驕傲或因如夢的失敗而沮喪。

有些人發現他們身處在美麗舒適、富裕安全的環境下,
而有些人卻活在危險惡劣、貧瘠匱乏的環境裏;
這些不是偶然也非精心設計的結果。出生在好地方是前世佈施、
樂於助人及行善的結果;而出生在不堪的生存環境,
是因為過去生中攻擊、監禁••••••等傷害他人的結果。
現象並非造物主的傑作,只是許多因緣和合所顯現的產物,
就如同雨後陽光照耀,天空現出的彩虹一樣。
因此,這輩子你所得到的快樂、健康、富貴、人見人愛,
或不快樂、貧窮、疾病纏身、被人輕視,
也是你過去累世諸多行為的後果。的確,
情器世間的種種只是許多短暫緣起遇合的結果,
這就是一切現象是如此無常、不斷歷經變化的原因。

所以當你深入檢視任何事,總會碰到空性,也唯有空性而已;
空性是每件事的究竟本性。
身為一個在資糧道或加行道上的初學者,
我們對空性還沒有真正的體悟。我們知道有煙代表有火,
但煙不是火,不過循著煙我們可以發現火。同樣地,
空性見和對空性的真正體悟是不同的,瞭解這點非常重要;
但追隨這個見,並逐漸熟悉它,我們將離於任何概念或理論,
而達到對空性的真實了悟,這就是對中觀的究竟體解;
不可分的二諦、顯空合一。

一切現象的空性就是勝義諦,而它們顯現的方式就是世俗諦。
藉著對世俗諦的分析,你將了悟勝義諦,
因為勝義諦是一切事物的究竟本性。如果全世界――所有陸地、
山脈和森林――都被破壞殆盡而徹底消失,
只有遍一切的虛空存留下來,
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當你真正了悟世俗現象
並不是以有形的實體存在時;
除了遍一切處的空性外,不留一物。
但只要你仍然相信世俗諦是堅固的、有形的存在,
就永遠無法了悟勝義諦。一旦你了悟勝義諦,
你就會明白個中奧妙――整個世俗現象無窮的展現――
無異於一個妄想或迷夢,於焉你將無任何的貪執。
了悟顯空為一,即是所謂的離戲,或離於一切概念的限制,
離於一切造作。

二諦並非兩個分離的個體,像牛的兩隻角般,
它們只是本性的『顯』相和『空』相而已。
先對這個見有了智識上的瞭解後,
再開展對顯空不二的直接體悟和信心。
了悟二諦的不可分,是一種甚深的體悟,
完全超越任何的智識概念,這就是離戲瑜伽。
安住在此見上,持誦六字大明咒。

一味瑜伽

42、
於外相上斷除心貪執;
於心性上外相假穴塌;
心相不二無盡大開展;
證悟一味境中誦嘛呢。

客觀事物向我們主觀顯現的方式,是心的作用使然。
事物對我們來說,不管是清淨或染汙、好或壞、
吸引人或討人厭,端賴己心對它們的感知方式,
就像寂天菩薩在提及地獄道時所說的:

烙鐵地基誰人造?
烈火圈圍何由來?
皆因惡念所從生。

事實上,當你的感官接觸到某物時,
這個物體所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促發你意識的認知作用。
從那時起,由於受到宿習和過去經驗的影響,
當你的心對此物體有所反應時,整個過程則是完全主觀的。
因此,當你的心充滿了憤怒,整個世界似乎成了地獄;
當你的心是平和的,離於任何的執著或成見,
且無論你做什麼都如法時,你體驗到的每件事都是本然清淨的。
佛視地獄如同淨土;染汙的眾生看淨土則像地獄。

我們被妄念所染的認知也是如此,
就像一個黃疸病人的視覺受到膽汁的影響,
使他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黃色。由於執著使心將妄念投射於外相上,
當心一感知到某物時,就馬上執取那個認知,
然後評估它是喜歡的、討厭的或中立的,
最後以這個扭曲的認知為基礎,做出貪愛、
厭惡或漠不關心的行為而造業。

為了要切斷心的執著,應了知萬法皆空,
就像你所見海市蜃樓的水一樣。美麗的形相對心沒有任何利益,
醜陋的外表也無從傷害心,斬斷希望與恐懼、
喜好與厭憎的系縛,在了知一切現象無非心的投射中,
安住於平等捨。

一旦你了知心的真實本性,
這整個虛構的世俗外相和你對它們的執著就會塌陷,好和壞、
淨和垢便喪失其強制特性而融成一味,
你將達到如米勒日巴尊者的證悟境界;對鐵與金沒有絲毫分別。
當岡波巴供養他黃金和茶時,米勒日巴說:
『我是一個老人,不需要黃金,也沒爐子可煮茶。』
安住在此見上,持誦六字大明咒。

無修瑜伽

43、

心之自性明空本解脫;
明覺任運心念自清淨。
心覺不二於一明點中,
無修法身境中誦嘛呢。

心的究竟本性是本然明覺,念頭從中散發,
就像光從太陽輻照出一般。一旦了悟這個心的本性時,
妄念會消失,如同雲在虛空消散。心的本性離於染汙,
無生、住、滅;以密咒乘的辭彙來說,就稱為本然相續之心,
或住於當下的離戲。在佛經中也提到,如《般若菠蘿蜜多經》中所說:

心,
心不存在,
其相為明。

當你檢視靜相的心、動相的心和這個能了知動靜二相的心,
無論你花多久時間去找『心』,除了空,你找不到任何東西:
心無形、無色、無體,這是心的『空』相。但心能夠知道事情、
感知現象界的無窮變化,這是心的『明』相。空、明不二,
就是本然相續之心。

現在,你心的明性被妄念所障蔽,但當此障礙清除時,
你會開始揭顯覺性的光輝,直至念頭一生起就立刻解脫的境界,
好似水上之畫,才畫下就消失無蹤。以這種方式去體悟心,
就會探觸到根本的佛性,此即第四灌頂的修行。
當心的本性被了知時就稱做涅磐,當它被妄念障蔽時就稱做輪回;
然而不管輪回或涅磐,從未與這個究竟的相續分離過。
當對明覺的證悟達到爐火純青時,妄念的堡壘將被攻破,
可一勞永逸地進駐超越禪修的法身殿。
此時不再有座上和座下的分別,證量將不費力地得以穩固,
這就是無修瑜伽。住在法身的無盡空中,持誦六字大明咒。

歸結之,專一瑜伽著重在調伏自心,離戲瑜伽建立『觀』,
這兩者在一味瑜伽的證量中合而為一,
當此證量不可動搖時,就是無修瑜伽。

密咒乘的四瑜伽和經乘的五道相對應,
因此把經乘和密續的見、修、行結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
所有不同層次的法教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斷除煩惱,
因此它們彼此是完全一致的。
許多不同的法教支派反映了不同弟子的需求和不同上師的智慧,
實際上是同一條河流。

舉世無雙的達波醫師――尊貴的岡波巴大師,
先承事一位噶當派上師,並修習大乘道,
後來在米勒日巴尊者足下修行密乘的大手印、
拙火和其他那諾六法,成為噶舉派的傳承祖師之一。
偉大的噶當派上師以經乘的修持而聞名,
也教導弟子大手印的完整次第和那諾六法等,
他們善巧地將這些修行融合在一起。不要忘了,
重點不在於我們的修行屬於經乘或密乘、在這個或那個層級,
而在於它是用來做為有效對治執著和煩惱的法門。

修行的迫切
74、
生命猶如落日漸西沉,
死亡逼近仿若暮影牽。
為此餘生短逝如夕影;
無有聞暇虛度誦嘛呢。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1-15 12:0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084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