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089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bluecrystal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6 鲜花 x10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疾病] 想靠症状发现大肠癌 往往是悲剧!(上)
【来源出处】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D=242&f_ART_ID=206161

‧常春月刊 2009/08/05  【文/陈淑卿】
 早期大肠癌没有症状,一旦有症状,大多已是治疗效果较差的第3期或第4期了。但其实现在已有良好的筛检工具,没症状前就定期检查,早期发现并不难。 
 
时间拉回2003年底,金钟歌王杨烈正为澎恰恰绯闻事件到处奔走,那阵子他已经连续拉肚子两个多月了,而且每回进厕所一蹲就是半小时,加上粪便开始出血、下腹疼痛,自己有感觉──「这绝对不是单纯的拉肚子」,但是就医后医生诊断为痔疮,用药后并未好转。圣诞夜那天,他换了一家医院做了大肠镜检查,亲眼从内视镜萤幕上看见一串像葡萄的肿瘤,检查后证实罹患了大肠癌。
今年初,饮食一向少肉多蔬果的环境与发展基金会董事长柴松林教授,在一次健康检查中意外发现大肠中有大肠腺性息肉(腺瘤),而部分的腺瘤极可能发展成大肠癌,因此立即切除。无独有偶的是,帮柴松林动刀的前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院长吴志雄,平日忙于医务,经院内同仁提醒才做了大肠镜手术,也发现了大肠息肉,并立即处理。而建议吴志雄去做大肠镜检查的,正是北医前院长潘宪,行医40年的潘教授,多年来一直在帮患者做大肠镜检查,日前由于太太要求陪同一起做大肠镜检查,为了爱太太而答应要求,做了生平第一次的大肠镜检查,竟也发现息肉,并做处理。
杨烈出现了多种症状,检查确认是大肠癌;柴松林、吴志雄、潘宪并无症状,所幸及早透过大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切除,避免大肠息肉转变为癌症的机会。
温和的癌症,筛检率低坏大事
「如果想要靠症状来发现大肠癌,得到的往往是悲剧!」台大医院内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医师邱瀚模强调,大肠息肉不会有症状,早期大肠癌也没有症状,一旦有症状,大多已是治疗效果较差的第3期或第4期了。
「大肠癌的肿瘤特性其实很温和,从肿瘤长出来到出现症状,需要非常久的时间(约5~10年),因此是最适合以筛检方式及早找出病灶并处理,但可惜的是国内大肠癌筛检涵盖率实在太低了!」邱瀚模一再强调筛检对大肠癌防治的重要性,大肠癌如果可以早期发现,治愈率是很高的。但根据国民健康局2008年的筛检成果,50~69岁民众每2年曾做过粪便潜血检查率仅11%。
成为发生人数最多的癌症
在许多已开发中国家,大肠直肠癌是仅次于肺癌的第2号致命癌症;在台湾,1998年起,大肠直肠癌也已成为癌症死亡原因的第3位。
美国自2003年起致力大肠癌的定期筛检,至今已经有不错的成效,早期大肠癌发现个案增加,第2期以后个案减少,整体死亡率也下降。
邱瀚模指出,美国NBC知名主播Katie Couric的丈夫Jay在42岁时死于大肠癌,后来Katie Couric做了大肠镜检查,检查过程Live全国转播,那一阵子全美国大肠镜检查需求量因而增加20﹪。
正当美国大肠癌死亡率已经开始下降之时,亚洲地区的大肠癌死亡率却呈现上升现象,台湾也不例外;有研究证据显示,亚洲地区国家最大的防治障碍在于筛检涵盖率太低。今年3月卫生署国民健康局最新发表的95年癌症登记报告,更显示大肠癌首度超越肝癌,成为国人发生人数最多的癌症。
国民健康局研究认为,国人饮食摄取过多红肉及缺乏运动,是大肠癌发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然而有人非常注重饮食养生,也经常运动,却也得大肠癌;有些人年纪轻轻20几岁,也得大肠癌,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大肠癌的致癌原因并非单纯的单一原因,而是由多重因素包括遗传、基因突变、致癌物质、饮食习惯等交互作用综合而成的。
降低危险因子,就是预防大肠癌
大肠癌的发生是因为大肠的细胞(通常是息肉内的细胞)发生不正常的变化,且增殖而失去控制。虽然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但可以朝降低危险因子方面去努力。
经过国内外诸多的医学研究,归纳出下列大肠癌的危险因子,民众必须特别注意:
年龄:此疾病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一般好发于较年长者,大多数年龄皆大于50岁。至于缺乏荷尔蒙保护的更年期后的女性是否罹患大肠癌的机率会增加?邱瀚模指出,临床上有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目前已经展开研究,必须待研究证实才能确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年纪愈大者,息肉愈容易在大肠各处生长,增加癌变风险。至于男女的发生率则差不多。
饮食:大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动物性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食物有关,许多研究者正在陆续研究饮食与大肠癌发生的关系。
息肉:息肉是一个生长在大肠之肠壁内的肿瘤组织,有些息肉(例如增生性息肉)不会变成癌症,但是有些息肉(例如腺性息肉)会变成癌症。邱瀚模说,美国有研究发现,将息肉切除者与未切除者观察7年后相较,息肉切除者得大肠癌的机率下降率可达76~90﹪。
肥胖与代谢症候群:邱瀚模说,过去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及肥胖者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临床上常使用的一种发炎指数)会上升,代表慢性发炎在动脉硬化扮演重要的角色,现在大肠癌也发现有这个现象,证实肥胖与慢性发炎,和大肠癌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罹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症候群也会增加大肠癌罹患风险,而且有研究发现,代谢症候群者的息肉发生位置多在近端大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且在深处,这段大肠必须要做全大肠镜才能检查到,如果仅做一般所做的乙状结肠镜就无法发现病灶,易成为检查的盲点。
个人病史:如果已罹患过大肠癌,极可能会罹患第二次大肠癌或腺瘤。也有人认为,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或乳癌的妇女,其罹患大肠癌的机率会提升。
家族史:一、二等亲(父母、兄弟姊妹、儿女)中有人罹患大肠癌,会增加罹患大肠癌的机率;如果家族一等亲成员很多都得到大肠癌,而且有些发病的成员小于50岁,则有可能是所谓的遗传性非息肉群症结肠直肠癌家族,其罹患机会也很高。
炎性大肠炎:炎性大肠炎包括溃疡性大肠炎和克隆氏症。溃疡性大肠炎是大肠粘膜层的发炎反应,克隆氏症则是整体肠壁的发炎反应。这两种大肠炎一旦罹病超过10年,形成大肠癌的机率会明显的增加。
抽烟:有证据发现,抽烟者罹患大肠癌的机率是非吸烟者的1.6倍,瘾君子请及早戒烟吧。


【心得感想】

提供给对大肠癌有疑虑者参考


[ 此文章被bluecrystal在2010-09-14 15:15重新编辑 ]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9-11-23 06:3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997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