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出處】 http://www.cyberbees.org/bl...002066.html許多人看完病,拿回家之後,看清楚藥「一天吃X次」,就把藥袋丟了,既不了解自己吃的是什麼藥,也不關心注意事項,等到莫名其妙皮膚癢癢,懷疑是吃藥的副作用,卻偏偏怎麼也想不起來藥名,並猶豫著:剩下的藥該不該繼續吃完?
這種情況很常見,由於民眾不仔細看藥袋,許多醫療機構也就懶得標示清楚,惡性循環的結果,去年發生了轟動一時的「打錯針、吃錯藥」事件,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安全用藥事大,確實看懂藥袋很重要,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促進會特地提供下列藥袋標示項目的意義,以及民眾應該注意的重點。
1.適應症:
藥品適用的疾病和對象,也就是衛生署核准該項藥品得醫療用途。同一種藥可能會有多種適應症,拿藥時可請藥師說明。
2.使用方法和用量:
不要光憑藥品外觀來猜測它的用法,不是所有藥片或膠囊都用口服,也不是長得像針劑的都是注射用,應該看清楚是內服或外用後再用。特殊藥品如吸入劑等,用法比較複雜,應請教藥師正確用法。
每次用量也必須先看清楚,有時每天用量及次數會有變化,有時是出現特定症狀時才需要用。有些藥品不可磨粉或剝半,有些應嚼碎再吞服,有些要泡水,有些服用後半小時內不可躺下。
3.注意事項(包括警語和禁忌)
這項說明要特別注意,包括老人、幼兒、孕婦和仍在哺乳階段的婦女、肝腎功能不佳、對某藥品成分曾產生過敏,或同時服用多種藥品的人,都是經常被提醒的對象,有些藥品並不適合這些族群使用,有些則是吃藥後會有特殊反應。
一般人也不可輕忽注意事項,例如有些藥吃了會想睡覺,吃完不適合開車或操作機械。
4.使用期限、日期和保存期限:
如果拿到的是藥廠包裝的藥品,因為包裝沒被破壞,只要依標示保存藥品即可。如果拿到的是分裝的藥品,通常在給藥期限內就該用完。
5.保存期限:
一般常見的保存方式有避光、避濕、避熱、冷藏或冷凍儲存等。保存方式會影響有效期限,即便是藥廠包裝好的藥,若沒有適當保存,其有效期限可能不如預期。有些人會把藥品放在車內,車內高溫很可能破壞藥品品質,影響療效。
6.藥師姓名:
一般人常會忽略拿藥給自己的人是不是藥師,如果藥袋上沒有標示藥師姓名,你可以注意給藥的人有沒有配戴藥師證件,詢問他是不是合格藥師。
7.副作用:
藥物多少都有副作用,如果藥袋標示清楚,病人可以了解某些症狀可能是由藥物引起,不會過度擔心﹔也可和醫師或藥師討論是否要減量、換藥或停藥。否則,病人不清楚藥品副作用,很可能把副作用當成另一個疾病,又去看另一個醫師,反而會讓病情更複雜。
【心得感想】我想看完醫生後,藥劑的一些注意事項都是很重要的。大部分的人通常都是把該如何服藥的時間記下來後,就不會再仔細去看藥袋上的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像我就常常忽略了確定藥師是否為合格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