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94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禅修的智慧
第三世蔣貢康慈仁波切:

無論我們是在輪回或涅盤中,均賴我們自己的心境而定。

見地、禪修與實踐中;研讀見地,能令我們生起聞慧﹔禪修的練習,能令我們開展智慧,而藉由行動實踐,我們將禪修的智慧付諸實現。這三者之中,以行動最為重要。輪回並非是一個我們所體驗到,這個萬事萬物都痛苦與不適的世界有別之處,而涅盤也不是一處一切吉祥、適意的地方。我們是否是在輪回或在涅盤中,全憑我人心的境界而定。當我們無法認識正確的自心本性時,那就是輪回。當我們體驗到心的純淨本性而離于迷惑時,那就是涅盤。輪回與涅盤都是心境的境界,而非兩處不同的地方。

在佛陀的教法中,現象世界系依於心:物質與非物質全都是心,並因此而反應了我們的態度或心境。在現象世界中,痛苦的體驗並非來自諸法或現象;他們不會抓住我們或令我們迷惑。它是藉由期盼、希翼與懷疑、執著、嫌惡,而由我們的心創造了輪回﹔它不是概念或價值的,而是我們重複做它的方式。

例如,我們說,我們所居住的環境使我們生活困難,好象這困境是被世界強迫圍繞我們一樣。我們可能會說有高樓和眾多汽車的紐約,是個難住的地方,然而這些並不會令它成為更輪回的地方。我們只是簡單地找些東西來責備罷了。如果我們想想問題是在我們之外,並且我們必須除去他們,我們便被困在輪回之中。這種對內在或外在的相當執著,就是創造了輪回的東西。

當密勒日巴在山洞裏禪修,專注於一塊石頭的細縫上時,他心中生起了一種魔鬼可能會從裂縫中出現的焦慮,這焦慮經常地生起,他持續地去抓住這個想法,有一天當密勒日巴正在唱著他的證悟道歌時,一個石頭魔出現了。在那一剎那,魔鬼答道:你的心令我出現,使我沒有自由不這樣做,因為你的心喚我前來,現在我便在此。這是一個心境或知覺力的特質創造輪回之例。

我們心的習氣模式不自主地出現,並且是如此的強大,以致于我們無力超越它們。有了這些迷惑的投射,我們便給自己找麻煩,我們迷惑的觀念使我們周遭的世界,對我們造成迷亂與痛苦。為了要使我們自己從這些習慣模式ˋ中解脫,我們首先要馴服自心並開展安定的心靈。這正是禪定所以如此重要之所在。

禪修是令成習慣或建立一種好的習氣。就像現在的我們,我們所體驗的污染與惡習並非一次就全部生起。而是自無始以來我們就以建立、加強、增大這些習氣于阿賴耶識中。但他們可以藉由習于禪定修習中的善業習氣而粉碎之。這將允許我們去體現到我們心的本性、我們的佛性,那恒為清淨者。

止的修習將開展出安祥、穩定且一心專注之心。觀的禪定是止的的穩健修習結果。觀一詞意指洞見更多→比平常更多。而取代出於迷惑所見之事物的是,我們洞見了事物的真實面。藉由一種安祥之心的體驗。我們就具有一個更安定、堅固的前景。

讓我們以燈為喻。燈的目的在於給于光明,如果燈不斷地閃爍不定,它將更難以清楚地看見東西;這種動搖將無法使火焰表達它給予光明的能力。為了要給予光明,火燭必須要被保護,因此它才能夠將光明全部的表露出。同樣的,要想體驗到真正的無分別慧,與一切現象的真實本質,我們便需要一顆寧靜且專一的心。而止的修習是一切禪修的根本。

同時,我們千萬不要輕視捨棄身、語、意不健康模式,這些修法將有積聚福德的成果。至於四加行,那當然更是基本的。讓我在此勸請每個人都一起做四加行與止的禪定。

取材自紐約屋士達中心「DENSAL」雜誌。
中譯:黃英傑大德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7-06 17:05 |
goood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 鮮花 x2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燈將滅時還復明

如何及時省悟? 決心與毅力好重要啊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台灣固網 | Posted:2006-07-07 00:51 |
yann00628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34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只在我們心中一念............


~是不是來朵 支持鼓勵~謝謝^^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7-15 11:41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青原襌師將修證的歷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開悟前,此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因為凡夫的執著,執著外面虛妄的境界為實有,所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二階段是透過參襌、參話頭的方法,找到一個入處,此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參到了話頭,可以從八識田的種子來返照自心,從自性真空當中,知道從前所認識的自己、所認識的世界都是幻假,因而否定自己、否定世界,這個身心世界的大否定,就是所謂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階段是從開悟的一瞬間起,悟到現前這念心就是本具的佛性,所以說「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一切諸法不離當下這念心,安住在當下這念心,這就是一個歇處。

  古德曾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尋來全不費工夫。」當下這念心就是,不必向外尋求。《華嚴經》講:「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可是,不是悟到這念心之後就了了,還要時時刻刻保任這念無住心,這就進入修道位的階段了。悟到這念心是屬於見道位,修道就是依照所見到的道理來修行,修行有了功夫,最後就能找到一個歇處,就是「一念萬年、萬年一念」的境界。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先生以三首詩,來表現青原禪師修證的三個階段。「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藉盧山為譬喻,來表顯第一階段凡夫的境界。因為被我執、我所蒙蔽,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所以始終看不到事情的真相、看不見自己本具的心性;如同世界各個宗教,都標榜自己是真理的道路,事實上都是各執其所;唯有佛陀是站在最客觀的立場來看待事物,所以才能清楚明白事物的真相。

  第二首詩「盧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盧山煙雨浙江潮。」這是描述修行悟道的心路歷程,最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悟道以後還要修道,如果以為凡夫心就是佛心,而不繼續修道,生死還是生死,煩惱還是煩惱,眾生還是眾生,永遠不能成佛。所以悟後起修更是重要,要能保養聖胎。

  第三首詩描述修行有了真功夫的境界:「溪聲盡是廣長舌,大地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明日何曾舉示人。」修證得道之後就有大智慧、大定力,乃至於大神通。可是,這念心無量無邊的功德妙用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是不可說、不可說,所以「明日何曾舉示人」;當下這一念心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真正得到受用的還是自己。

http://www.ctworld.org.tw/tur...999_1029.htm
中台世界

http://www.bloghk.com/...id=290969
見山仍是山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7-15 23:3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376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