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t4111
夜市扛報紙
|
分享:
▼
x0
|
[勵志] [轉貼]再出發傾聽生命的呼喚
再出發 傾聽生命的呼喚 這是個讓人迷惘的時代,也是個讓人容易失落的時代。 經濟不景氣,讓人「愛拼」也「不一定贏」。 誰能解救自己的生存困境? 答案是你自己。沒人有權幫你決定。 給生命一個機會,思考自己究竟熱愛什麼,「應該」做些什麼,找機會放手一試,你的人生將完全不同。 這是一個迷惘的時代。 在銀行界工作了三十年的章處長,感受尤其強烈。過去,進了銀行就像拿到「預約幸福的車票」。 年資的累積就是升遷的保障:位置可以愈坐愈後排、頭銜和薪水與年齡成正比。 但現在,或許就是過完年,金融業預計有一萬名員工的裁員風潮,年資不是保障,而是包袱。 「世間的無常,常突如其來的令人啞口無言,」章處長如此自抒。 這是一個容易喪失「意義感」的的時代。 快四十歲的律師蔡兆誠,三年前結束了他的律師事務所,轉進人人傾羨的新竹科學園區, 在股王級的明星公司工作。和同輩好友聚會時,一向有「以國家為己任」的知識份子性格的他, 卻感嘆「中年失落」:「我和我過去念法政的朋友都難免有些理想性,不論做什麼事, 總是希望能創造些什麼,只顧自己的生活是不太有意義的……,但是現在的政治環境, 卻讓我們覺得無處著力……。」 突然間,人們看不到「下一個成功的機會」。 「中產階級過去有基本信仰,努力到幾歲,就成就到幾歲。但是現在四十歲就要被喊淘汰了, 原來的遊戲規則都不適用,不知道怎麼去想像、面對未來,」心理醫師、心靈工坊負責人 王浩威觀察發現,最近,中年期或前中年期的人,對「存在意義」的困頓感比以往強烈。 過去十年,當大家忙著追求「迎頭趕上」,問題便顯得無足輕重。 提倡身心靈療法的縣立板橋醫院身心科醫師許添盛分析,過去的自我價值,依附在經濟條件 和事業成就上,彷彿經濟狀況愈好,人的價值就愈高。但是突然間外在的成就太不可控, 中產階級要被迫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的價值,「失去了收入,就好像被閹割一樣」。 猛然發現,事業之外的親子、家庭、自我,都是一片空虛。 或許低潮來得正是時候。 愈來愈多人,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嘗試發現自己的潛能與熱情。當組織的價值不等於 個人的價值,當頭銜不等於終身保障,也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回歸基本面」,尋找自己 心靈深處的召喚(calling)。 曾永鴻就是個極端的例子。 三十五歲,物理碩士,在竹科的某公司擔任研發主管。曾永鴻的生活就像典型的竹科人一樣, 忙得沒有任何時間花自己賺來的財富。二年前,鄰居摯友突然在工作中死去,引爆他對自己 人生意義的質疑。 「在有限的生命裡,我到底想做什麼?我現在的工作是我最想做的嗎?」曾永鴻自問。 去年,他決定辭去工作,投身研究癌症病人的身心靈治療法,做醫師的協同治療者。 每個月三萬出頭的薪水,卻讓他感受到「生命的喜悅」。 同事朋友都驚訝他的決定,曾永鴻說:「當你開始面對自己生命的時候,是不需要解釋的。」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放下一切,轉向全然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是這個時代,或許需要多一點點 勇敢與想像力,才能鋪展出自己的軌道。 一直夢想著當畫家的郭振昌,在四十歲的職場黃金期,大膽卸下「秋雨印刷總經理」的頭銜, 在「存夠了過活的糧食」之後,就認真地當起了專業畫家。他每年定期開畫展,至今十年不綴, 被畫界喻為「最懂得用策略與技巧構圖」、「具有社會批判力、又有市場潛力」的畫家。 當無限的經濟成長不再,人們必須面臨生活形態和價值觀的徹底調整。「不是每個人都會 找到工作,也不是每個工作都可以做一輩子,」王浩威認為,人們必須學習「人生不只是 工作」,要有做「無用之事」的空間。譬如歐洲人很習慣趁年輕的時候,到其他國家居住三年, 藉此累積人生的視野。 英國知名的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不斷倡導的「組合式生活」,或許是建立自我價值、 開展多元化生命潛能的好方法。 韓第認為,每個人的「工作」都可切割成四種組合:家庭工作、義務工作、學習工作及有 薪工作。過去我們慣以為常,全心投入的「有薪工作」,不過是四分之一。一個均衡有意義 的生活,應該平衡四種工作所佔的時間,每年審視,並調整自己的「不平衡」。也透過從不 同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