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引用弟切草於2006-03-28 17:15發表的 :
請問阿魯巴是指什麼?
不是指那個外星怪物吧?
還是阿魯巴島?
大家放上來的明明就是Happy-Corner
阿魯巴不會是台語吧? ......我不懂
[阿魯巴]的名詞解釋如下:
「抓去阿魯巴!」是六、七年級生和現在國中小學生的集體記憶,負責「阿」人的男生,會先逮住被「阿」的人,將他騰空舉起、扳開雙腳、作勢往樹幹撞「小雞雞」。被「阿」的人則奮力抵抗,但往往越是掙扎,越是激起「阿」人者的群體鬥志,起鬨、鼓掌聲不絕。新聞系三年級小貓說,通常被「阿」的人都是因為玩遊戲輸了,或考試考太好、生日或打小報告的人;而且通常被「阿」的人心情也很high,整個氣氛就很好玩。
至於阿魯巴的「工具」,從撞樹幹、柱子、桌子,演變到撞日光燈、窗戶都有。新聞系三年級王琪君說,他雖然沒有親身參與過遊戲,不過看過很多案例,有同學被「阿」到褲子破掉,或校園內的耶子樹一棵一棵輪流來「阿」,還有被抬起來去「阿」教室氣窗。
關於教育部發函禁止高中職生在校內玩「阿魯巴」,新聞系王琪君表示,「這是一種青春的象徵,而且這個遊戲流傳很久,要完全要人不去玩,很難達到效果。而且如果是單純的禁止,成效應該不大!」
「阿魯巴」遊戲到底怎麼來的?研究「阿魯巴」的台大城鄉所研究生郭怡伶說,很難考證,有人說來自非洲、或從台灣原住民的儀式轉變而來,也有人說日據時代就有,香港的一份校園刊物認為是從歐美「進口」,但確切的起源仍然是個謎。
郭怡伶說,「阿魯巴」這個名詞大約是民國七十幾年出現,因係一群人將另一個人騰空舉起,扳開雙腿,朝固定物去撞他的生殖器,因此還有人叫「幹條子」或「釘條子」。香港稱為「happy corner」,大學生常玩,大陸則稱為「鋸人」或「坐飛機」,她推測阿魯巴與華人文化,應有一定程度的關連性。郭怡伶表示,阿魯巴以現在的國高中生,還有六、七年級生最熟知,五年級生很多人知道,但三、四年級生從未聽聞。